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2章 鬆原市《長嶺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2章 鬆原市《長嶺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長嶺縣,地處吉林省西部、鬆原市西南部,位於北緯43°59′至44°42′、東經123°04′至124°45′之間,其東西最大距離達13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7千米,全縣幅員麵積57363平方千米,廣袤的土地上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與燦爛的文化。東與農安縣接壤,南與公主嶺市、雙遼市交界,西與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毗連,北與通榆、乾安、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為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兼具了東北平原的雄渾與草原文化的豪邁。

曆史沿革:歲月長河中的印記

長嶺縣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設縣之前,這裡曾是遊牧之地,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商至西周時期,它介於鬼方、肅慎兩族之間;東周至秦歸屬於東胡;漢至三國時期,這片土地屬鮮卑族;晉至隋又歸契丹族;唐朝時,歸河北道鬆漠都督府轄;五代十國時,再次被契丹族占據;遼至北宋,屬於上京道烏古部烏古敵烈統軍司轄;金至南宋,隸屬金臨潢府路東北路招討司轄;元朝時,這裡成為蒙古王公斡赤斤的封地,屬中書省寧昌路折連川轄;明朝時,是蒙王兀良哈的領地;清初依舊是兀良哈領地,後來被封為紮薩克輔國公牧地,屬哲裡木盟郭爾羅斯前旗轄。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月9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等人向清廷奏請,在吉林「省城之西郭爾羅斯所放蒙荒地,長春、洮南兩府道,擬於適中之長嶺子地方設知縣一員,名曰長嶺縣」。同年12月26日,光緒禦筆硃批會議政務處議複,增設「吉林省屬長嶺縣」,「酌派設治委員先行試辦」。設治初期,「花翎四品頂戴準補雙城廳通判,蒙荒行局總理兼任試辦長嶺縣設治委員張呈泰,暫就伏龍泉原設蒙荒行局」,啟用「長嶺縣設治委員之關防」任事理政。同年秋天,將新安鎮(原屬農安縣)以北新墾旗地,「並析農安縣西境農家、農齊、農國3區置長嶺縣」。設治委員辦公地點也從伏龍泉遷駐長嶺子屯(今長嶺鎮)辦公,並在長嶺子屯東頭(今東門外道南)設臨時衙署、臨時監獄(均租用民房),同年10月又設郵政局、稅務處等。長嶺縣設治後,先將農安縣劃撥的農家、農齊、農國3個區改劃為長升、長恒、長濟、長豫4個區,接著又在長嶺子增設長益區。

1909年8月6日(清宣統元年六月二十一日),撤銷長嶺縣設治委員,開始啟用木質的「長嶺縣之關防」印章,正式設縣。當時的縣城住戶不足200戶,居民不過千人。此後,長嶺縣的隸屬關係也曆經多次變化。1913年(中華民國2年)實行官製改革,長嶺縣劃歸吉林省西南路道尹管轄;1914年6月,西南路改為吉長道,長嶺縣隸屬吉長道管轄;1919年將11個鄉改為11個區;1929年(中華民國18年)2月25日,廢除道級建製,長嶺縣直隸吉林省。1930年遭澇災後,全縣11個區縮變為8個區:一區(縣城)、二區(流水坨子)、三區(太平山)、四區(利發盛)、五區(新安鎮)、六區(七號即鮑家燒鍋)、七區(北正鎮)、八區(泰和鎮)。1938年1月,日偽政權實行街村製,全縣8個區改劃為一個街(長嶺街),16個村(固魯玍、流水坨子、二龍山、太平山、老爺廟、李藥鋪、利發盛、三縣堡、福慶長、腰坨子、新安鎮、郎家窩堡、鮑家燒鍋、西八大公司、北正鎮、泰和鎮)。1941年7月1日,四平省成立,長嶺縣劃歸四平省管轄,太平山、老爺廟、李藥鋪、泰和鎮劃出,太平川、保康劃入,全縣轄1街14村。

1946年2月,長嶺縣建立了人民政府,隸屬遼西省二專署;同年6月,遼西省改稱遼吉省,長嶺縣改隸遼吉省二專署。1947年,長嶺縣下轄9個區;1948年7月,遼吉省改稱遼北省,長嶺縣隸屬遼北省二專署。1949年4月,東北實行新區劃,長嶺縣劃歸吉林省。1956年長嶺縣隸屬吉林省白城專員公署(白城地區行政公署),同年3月,保康劃出,6月茂林劃入,同時,縣內撤銷9個區,重建3個區、48個鄉和4個鄉級鎮。1957年5月,將3個區調整為5個區;1958年2月,撤銷5個區,將48個鄉、4個鎮調整合並為22個鄉、2個鎮。同年9月,全縣24個鄉鎮組合成立10個人民公社:黎明(長嶺鎮)、躍進(流水)、超英(利發盛)、新華(新安鎮)、紅光(茂林)、鬆遼(前七號)、東風(大興)、紅旗(太平川)、金星(北正鎮)、紅星(太平山)。1961年2月,茂林鎮公社劃歸雙遼縣;同年4月,將9個公社劃為26個公社,分彆是長嶺鎮、東六號、太平、龍鳳、流水、集體、光明、太平山、朝陽、永久、利發盛、福慶長、三縣堡、東嶺、腰坨子、新安鎮、二裡界、前七號、十家戶、永勝、大興、八十八、太平川、三十號、北正鎮、三團等。1962年5月,又分劃出雙龍、新風、七撮、海青等4個公社;1964年7月,長嶺鎮、太平川先後改為鎮建製。1966年4月,朝陽公社劃歸農安縣,巨寶山、三青山兩個公社劃入長嶺縣。1983年12月,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1984年12月,巨寶山、前七號、新安鎮、太平山4個鄉改為鎮。1992年7月1日,建立鬆原市,長嶺縣劃歸鬆原市管轄;同年12月,北正鎮、三青山、大興3個鄉改為鎮。1994年6月,又有利發盛、永久、流水3個鄉改為鎮。

在這片土地的曆史程序中,雖然沒有特彆聲名遠揚的曆史人物,但無數平凡的長嶺人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屬於長嶺的曆史。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經曆了朝代的更迭、戰火的洗禮,始終堅韌不拔,將長嶺的文化與精神代代相傳。

鄉鎮風采:各具特色的地域單元

長嶺縣下轄3個街道、12個鎮、10個鄉,每個鄉鎮都有著獨特的風貌與特色。

-長嶺鎮:作為長嶺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幅員麵積廣闊。這裡高樓林立,街道寬敞整潔,車水馬龍間儘顯繁華。現代化的商場、超市、酒店一應俱全,各類商業活動蓬勃發展。縣城內有多條主要交通乾道交彙,長途客運站連線著縣內外各個地方,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時,這裡也是文化教育的集中地,有多所中小學、幼兒園,還有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豐富著居民的精神生活。

-太平川鎮:位於長嶺縣西北部,距長嶺縣城63千米。東與八十八鄉接壤,南與大興鎮接壤,西北與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的保康鎮、圖不信蘇木、七棵樹鄉接壤,北與白城市通榆縣的邊昭鎮接壤,東北與長嶺縣的北正鎮接壤,行政區域總麵積44295平方千米。清末屬洮南府,這裡是長嶺縣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工業重鎮,擁有多個工業園區,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同時,它還保留著一些具有曆史感的建築和街道,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巨寶山鎮:地處長嶺縣東北部,距長嶺縣城50千米。東東南與農安縣的永安鄉接壤,南與農安縣伏龍泉鎮相連,西南與三清山鎮連線,西與集體鄉毗鄰,西北與前古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浩特芒哈鄉為鄰,北與前鄂爾多斯蒙古族自治縣的烏蘭圖嘎鎮交界,東北與前鄂爾多斯蒙古族自治縣長龍鄉相鄰,行政區域總麵積1993平方千米。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韭菜坨子始建屯落,1984年巨寶山鄉改巨寶山鎮。這裡農業資源豐富,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以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

-新安鎮:有著獨特的農業發展模式,以特色農產品種植而聞名,如當地的瓜果蔬菜,憑借著優良的品質暢銷周邊地區。鎮上的集市熱鬨非凡,每逢集日,周邊村民都會帶著自家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前來交易,充滿了生活氣息。同時,新安鎮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民俗活動,如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表演,吸引著眾多遊客和村民參與。

-前七號鎮:因曆史上土地編號而得名,這裡的地名文化彆具一格。在過去,荒攬頭用馬步大量的方法將土地編號,從一號編到一百零九號,後來屯子就以地號為名。如今,前七號鎮的農業和畜牧業協同發展,大片的農田和牧場展現出鄉村的生機與活力。當地的農民們還傳承著傳統的農耕技藝,如手工製作農具等,體現著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三青山鎮:以特色農產品加工而著稱,尤其是粉條製作,曆史悠久,工藝精湛。當地的粉條以其純正的口感和優良的品質,成為長嶺縣的特色產品之一,暢銷省內外。鎮裡還經常舉辦粉條文化節,展示粉條製作工藝,推廣地方特色文化。此外,三青山鎮周邊的自然風光優美,有大片的農田和錯落有致的村舍,構成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畫麵。

-大興鎮:在農業種植和養殖方麵成果顯著,形成了規模化的產業。這裡的農田一望無際,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同時,養殖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有不少大型的養殖場。鎮政府還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綠色種植和養殖技術,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北正鎮: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這裡有廣袤的草原,每年夏季,草原上綠草如茵,牛羊成群,蒙古族的傳統民俗活動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如那達慕大會,人們在這裡賽馬、摔跤、射箭,儘情展示著民族風采。此外,北正鎮還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如蒙古族的刺繡、銀飾製作等,深受遊客喜愛。

-流水鎮: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漁業和生態農業發展良好。清澈的河流穿鎮而過,為漁業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的魚類肉質鮮美,備受市場青睞。同時,流水鎮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了生態采摘園、農家樂等鄉村旅遊專案,吸引了眾多城市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利發盛鎮:商業氛圍濃厚,是周邊地區的物資集散地之一。鎮上有多個大型的農貿市場和商業街,各類商品琳琅滿目,滿足了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此外,利發盛鎮還注重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擁有一所師資力量雄厚的中學,為當地培養了大批人才。

-永久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裡的村莊佈局錯落有致,有著許多古老的建築和傳統的民俗活動。永久鎮寧家屯村的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寧秀、寧章由山東省登州府來到此地開荒種地立屯,因建屯的倆人都姓寧,故而得名寧家屯。如今,永久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定期舉辦民俗文化展覽,讓更多的人瞭解這裡的曆史和文化。

-太平山鎮: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擁有一些古老的廟宇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古老的廟宇莊嚴肅穆,承載著當地人民的信仰和曆史記憶。周邊的山川景色秀麗,每逢節假日,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登山、踏青,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時,太平山鎮的農產品加工業也有一定的規模,如糧食加工、水果罐頭製作等,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八十八鄉: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是長嶺縣的糧食主產區之一。這裡的農民們勤勞樸實,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此外,八十八鄉還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將當地的農產品通過網路銷售到全國各地,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光明鄉: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為發展方向,努力打造宜居宜遊的鄉村環境。光明鄉的生態農業注重綠色、環保,發展有機種植和養殖,生產的農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同時,鄉村旅遊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田園生活,參與農事活動,品嘗農家美食,感受鄉村的寧靜與溫馨。

-三縣堡鄉:地域特色鮮明,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麵都有獨特之處。農業上,除了種植傳統的農作物外,還發展了一些特色經濟作物,如中藥材種植等。手工業方麵,當地的編織工藝曆史悠久,村民們用柳條、玉米皮等材料編織出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遠銷外地,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之一。

-海青鄉: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豐富,畜牧業和林業發展突出。這裡有大片的牧場,適合牛羊養殖,所產的肉類品質優良。同時,海青鄉的林業資源也十分豐富,山上樹木鬱鬱蔥蔥,不僅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還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條件,如養殖家禽、種植菌類等。

-集體鄉: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多種經營。除了傳統的種植業外,還積極發展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集體鄉建立了多個養殖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養殖,提高了養殖效益。農產品加工業也不斷發展壯大,將當地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

-腰坨子鄉: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地域文化。這裡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如傳統的秧歌表演、二人轉演出等,深受村民喜愛。腰坨子鄉還有一些獨特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經濟發展方麵,腰坨子鄉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種植一些市場前景好的農作物,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東嶺鄉:旅遊資源豐富,有一些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曆史遺跡。這裡的自然景觀以山水風光為主,山峰奇特,溪水潺潺,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曆史遺跡方麵,東嶺鄉有一些古老的烽火台和城牆遺址,見證了曆史的滄桑變遷。東嶺鄉還利用這些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業,完善旅遊設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十家戶鄉:以特色農業和鄉村文化建設為重點,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特色農業方麵,十家戶鄉種植了大量的果樹,如蘋果、梨、葡萄等,每到收獲季節,果香四溢,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采摘。鄉村文化建設方麵,十家戶鄉注重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修建了文化廣場、民俗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永勝鄉: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麵成績斐然,推廣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裝置,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永勝鄉建立了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引進了新的農作物品種和種植技術,向農民展示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時,永勝鄉還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團鄉: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這裡有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如舞龍、舞獅、旱船等,每逢節日慶典,都會舉行盛大的表演活動,熱鬨非凡。三團鄉還注重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培養了一批民間藝人,讓這些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在經濟發展上,三團鄉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必遊景點: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龍鳳湖水利風景區:水域麵積廣闊,達142平方公裡,鑲嵌在鬆遼平原之上。這裡生態環境絕佳,是眾多候鳥的棲息地,丹頂鶴、東方白鸛等24種國寶級候鳥在此棲息繁衍。景區內蘆葦叢生,乘船穿梭其中,彷彿置身於一片綠色的海洋。每到傍晚時分,夕陽的餘暉灑在湖麵上,波光粼粼,「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緻在此生動呈現。湖邊的木質棧道蜿蜒延伸,遊客可漫步其上,近距離感受湖水的清澈與蘆葦的搖曳,偶爾還能瞥見水鳥掠過水麵的靈動身影。景區內設有觀鳥台,是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去處,每年春秋遷徙季,大量候鳥在此停歇,鏡頭下的它們或展翅高飛,或水中嬉戲,構成一幅幅鮮活的自然畫卷。此外,景區還開發了垂釣、水上自行車等休閒專案,讓遊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體驗更多樂趣。

-長嶺縣博物館:坐落於長嶺鎮中心區域,是瞭解長嶺曆史文化的重要視窗。館內藏品豐富,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各類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等,係統展現了長嶺地區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其中,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劍身鋒利,紋飾精美,見證了古代遊牧民族與中原文化的交流;遼金時期的陶瓷器皿造型獨特,釉色飽滿,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發展水平。館內還設有民俗展廳,陳列著傳統農具、服飾、生活用品等,通過實景複原的方式,再現了長嶺人民過去的生產生活場景,讓遊客直觀感受當地的民俗風情。博物館定期舉辦臨時展覽,邀請專家開展講座,為公眾提供了深入學習曆史文化的平台。

-太平山遺址:位於太平山鎮境內,是一處遼金時期的重要遺址,麵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地表散佈著大量的陶片、瓷片和建築構件,考古工作者曾在此發掘出房屋基址、窖穴、灰坑等遺跡,出土了鐵鍋、銅鏡、銅錢等文物。從遺址佈局和出土文物來看,這裡曾是一處集居住、生產於一體的聚落,反映了遼金時期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如今,遺址雖曆經歲月侵蝕,但仍能讓人感受到古代先民的生活氣息,是研究遼金時期曆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遺址周邊設有保護圍欄和說明牌,方便遊客瞭解遺址的曆史背景和考古發現。

-三青山粉條文化產業園:依托三青山鎮悠久的粉條製作曆史而建,集生產、展示、體驗於一體。園區內設有粉條製作工藝展示區,通過圖文、影像和實景演示,詳細介紹了從選料、磨漿、沉澱到漏粉、晾曬等傳統製作工序。遊客可以親手參與粉條製作,在老師傅的指導下體驗漏粉的樂趣,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產業園內的產品展銷區陳列著各種規格的粉條產品,從傳統的寬粉、細粉到創新的即食粉條,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此外,園區還配套了農家樂餐廳,遊客可以品嘗到用新鮮粉條製作的菜肴,如豬肉燉粉條、粉條炒肉絲等,感受地道的鄉土風味。

古刹與曆史遺址:歲月沉澱的印記

-萬寶山靈隱寺:位於長嶺縣西北部,始建於清代中期,曆經多次修繕,仍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寺廟坐北朝南,占地麵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為磚木結構,飛簷翹角,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佛像莊嚴肅穆,兩側排列著十八羅漢塑像,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寺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香火常年不斷,是當地信眾祈福朝拜的場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寺廟會舉辦廟會,周邊群眾紛紛前來燒香許願,熱鬨非凡,廟會上還有民間藝人表演戲曲、雜技等節目,成為當地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

-腰坨子古城遺址:地處腰坨子鄉境內,是一座漢代古城遺址,城牆殘高約2米,周長約1500米,依稀可見當年的輪廓。考古發現,古城內曾有大量的漢代陶器和鐵器出土,說明這裡在漢代已是一處較為繁華的聚落。古城的地理位置險要,推測可能是當時的軍事要塞或交通驛站,對於研究漢代東北邊疆地區的曆史具有重要價值。如今,遺址上長滿了雜草,唯有殘破的城牆默默訴說著過往的曆史,吸引著考古愛好者和曆史研究者前來探尋。

民俗風情:鄉土文化的鮮活體現

長嶺縣的民俗風情融合了漢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色。

-傳統節慶:春節是當地最隆重的節日,進入臘月後,家家戶戶便開始備年貨、掃房子、貼春聯。除夕夜,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有些人家還會在餃子裡包上硬幣,寓意來年財運亨通。大年初一,人們穿上新衣,走親訪友,互相拜年,孩子們則能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元宵節時,縣城和各鄉鎮會舉辦秧歌表演,隊員們身著綵衣,手持彩扇,伴隨著鑼鼓聲翩翩起舞,街頭還會懸掛各式各樣的花燈,供人們觀賞猜謎。

-民間藝術:二人轉是長嶺縣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形式,表演集說、唱、做、舞於一體,語言通俗幽默,曲調歡快活潑,深受群眾喜愛。當地有不少民間二人轉劇團,常年在各鄉鎮巡迴演出,劇目多為傳統故事,如《西廂記》《包公斷案》等,也有反映現代生活的新劇目。此外,剪紙藝術在長嶺也有悠久的曆史,民間藝人用剪刀在紅紙上剪出各種圖案,如花鳥、人物、吉祥紋樣等,常用於節日裝飾或婚慶場合,作品造型生動,寓意吉祥。

-婚俗禮儀:長嶺的傳統婚俗流程繁瑣而隆重,包括說媒、相親、定親、迎娶等環節。定親時,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禮,包括衣物、首飾、禮金等;迎娶當天,新郎帶著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經過攔門、改口等儀式後,將新娘接回男方家。婚禮上,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舉杯祝福新人,還有鬨洞房的習俗,增添了喜慶的氛圍。隨著時代的發展,婚俗逐漸簡化,但一些傳統禮儀仍被保留下來,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特色美食:味蕾上的鄉土記憶

長嶺縣的特色美食以東北農家菜為主,選材新鮮,口味醇厚,充滿了鄉土氣息。

-三青山粉條:三青山鎮的粉條以優質土豆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口感爽滑筋道,久煮不爛。無論是燉菜、炒菜還是做湯,都十分美味,是當地餐桌上的常客。其中,豬肉燉粉條更是經典菜肴,粉條吸收了肉的香味,肉質酥爛,湯汁濃鬱,深受人們喜愛。

-長嶺土豆粉:與粉條不同,土豆粉質地細膩,口感柔軟,多用來做湯粉或涼拌。當地的土豆粉湯以骨湯為底,加入土豆粉、豆腐泡、青菜等食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冬日裡的暖心美食。涼拌土豆粉則加入辣椒油、蒜泥、香菜等調料,酸辣爽口,是夏日裡的開胃佳品。

-農家一鍋出:這是一道地道的東北農家菜,將玉米、豆角、土豆、排骨等食材放在一口大鍋裡燜煮,飯菜同熟,味道相互滲透。出鍋時,鍋底的玉米餅子吸收了湯汁,外焦裡嫩,菜香濃鬱,體現了東北菜的粗獷與實在。

-粘豆包:用黃米麵或糯米麵做皮,以紅豆沙為餡,蒸熟後蘸著白糖吃,口感軟糯香甜。粘豆包是冬季的傳統美食,過去家家戶戶都會在臘月製作,蒸熟後凍在室外,隨吃隨熱,方便又美味。

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是遊覽長嶺縣的最佳時節。春季,龍鳳湖周邊草木複蘇,候鳥歸來,生機盎然;秋季,田野裡稻穀飄香,山林層林儘染,景色宜人。夏季氣候較為炎熱,但適合開展水上活動和鄉村采摘;冬季寒冷,可體驗冰雪專案和民俗節慶。

-交通方式:長嶺縣交通便利,公路網路發達。從鬆原市區出發,可乘坐長途汽車前往長嶺鎮,車程約15小時;自駕可走大廣高速、長白公路等,路況良好。縣內各鄉鎮之間有班車往返,也可租車或打車出行,方便前往各個景點。

-住宿推薦:長嶺鎮內有多家酒店和賓館,從經濟型到舒適型不等,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如長嶺賓館位於縣城中心,交通便利,設施齊全;各鄉鎮也有農家樂可供選擇,環境整潔,能體驗農家生活,品嘗地道美食。

-注意事項:

-龍鳳湖水利風景區內蚊蟲較多,夏季遊覽時需做好防蚊措施;

-參觀古刹和曆史遺址時,要遵守相關規定,愛護文物,不隨意攀爬或觸控;

-品嘗特色美食時,可選擇當地的農家菜館或老字號店鋪,確保食材新鮮;

-冬季氣溫較低,需穿戴保暖衣物,注意防寒防凍。

長嶺縣以其廣袤的土地、深厚的曆史、淳樸的民俗和美味的佳肴,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無論是探尋曆史遺跡,還是親近自然生態,抑或是體驗民俗風情,都能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厚重與活力,留下難忘的記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