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3章 哈爾濱市《道外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3章 哈爾濱市《道外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道外區地處哈爾濱市中東部,是這座北方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麵積達63763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麵積5893平方公裡,郊區麵積5787平方公裡。道外區下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4個鎮,由漢、滿、回、朝鮮、蒙古等20個民族組成,多元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道外區的曆史源遠流長,其發展曆程見證了多個曆史時期的變遷。早在800年前的遼金時期,女真人就在此建立原始村落,將天恒山腳下的草原作為放馬場。到了清王朝,1746年以後,隨著京旗移民到此地開荒放墾,大量滿漢族人湧入,從事農業和漁業,形成了固定的小村落。

道外區舊名濱江縣、濱江市、東、西傅家區,俗稱傅家甸。1890年,山東德平人傅寶善、傅寶山兄弟在此開設了大車店和小藥鋪,自此這裡被稱為「傅家店」,後改為「傅家甸」。因處於中東鐵路附屬地以外,未被劃入外國勢力範圍,傅家甸成為中國居民的集聚地。來自山東、河北、山西等地的「闖關東」移民紛紛來此投親靠友、合夥投資、開辦店鋪,會館、文廟、票號、商行等逐漸興起。到20世紀初,傅家甸已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商貿中心。

1956年,東、西傅家區合並為道外區。2004年3月24日,道外區與太平區正式合並,新區仍稱道外區。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兩個鎮劃歸道外區,至此,道外區的行政區劃基本確定。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道外區孕育出了獨特的文化。這裡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曾經商號雲集,誕生了許多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品牌。中華巴洛克建築風格在這裡大放異彩,成為道外區獨特的文化標識。這種建築風格將西方巴洛克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手法巧妙融合,臨街立麵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裝飾富麗,運用浮雕、拱窗等裝飾手法,而臨街立麵背後則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形成前店後宅格局,其平麵佈局和功能體現了傳統民族式文化內涵。

所轄鄉鎮簡介

團結鎮

團結鎮位於道外區東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鎮總麵積約60平方公裡,耕地麵積廣闊,是道外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這裡以種植綠色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為主,所產的農產品品質優良,供應著哈爾濱市區的市場。團結鎮還擁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等為主的產業格局。鎮內基礎設施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居民生活安居樂業。團結鎮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如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表演等,展現了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

永源鎮

永源鎮地處道外區東北部,占地麵積約65平方公裡。它位於鬆花江兩岸,風景秀麗,江水滔滔,綠樹成蔭,傳統的哈爾濱建築風格與現代的水鄉風情完美融合。永源鎮曆史悠久,鎮內的永寧寺始建於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寺廟古樸典雅,鐘聲悠悠,給人一種寧靜與神秘的感覺。漫步在鎮上的古街,能嗅到濃厚的曆史氣息。老街的建築風格獨特,磚雕、木雕、石雕等工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永源鎮的特色美食也頗具名氣,當地的老字號餐廳、特色小吃攤販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品嘗。鬆花江邊的「滿江紅」是一座富有曆史文化底蘊的巨型摩崖石刻,也是永源鎮的標誌性建築,大字出自清代著名文人張佩綸之手,氣勢恢宏。

巨源鎮

巨源鎮位於道外區東南部,全鎮麵積約110平方公裡。這裡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廣袤的耕地和豐富的水資源,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巨源鎮以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同時也發展了特色養殖產業。鎮內的曆史文化遺跡眾多,巨源古城遺址是金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對於研究金代曆史具有重要價值。每年舉辦的民俗文化節,展示了巨源鎮豐富的民俗文化,如剪紙、刺繡、傳統手工藝品製作等,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體驗。

民主鎮

民主鎮位於道外區北部,總麵積約70平方公裡。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主要種植大豆、小麥等農作物。民主鎮的生態環境優美,擁有大片的濕地和自然保護區,是眾多候鳥的棲息地。這裡的人們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每年的豐收節,村民們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展示豐收的喜悅,活動包括傳統的農耕文化展示、民間藝術表演等,充滿了濃鬱的鄉土氣息。

曆史人物

在道外區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他們為道外區的發展和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正鵠(1907-1980年),男,漢族,山東省昌邑縣人,高中畢業。他曾任太平區中西醫院院長、哈爾濱市政協委員,太平區第一屆、第二屆政協常務委員。高正鵠出身貧苦,自幼好學,1917年至1928年在原籍私塾讀書兼學醫。1929年至1950年分彆在山東省諸城縣,黑龍江省依蘭縣行醫。1951年來哈爾濱市太平區德慶堂行醫,1954年在太平區第一中醫聯合診所任所長,1958年至1980年任太平區中醫醫院院長。他醫術較高,尤其在治療小兒麻痹、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炎、婦女經漏等方麵有較深造詣。任職期間,他積極組織醫療隊員深入農村、工廠巡迴醫療,組織全院老中醫成立科研小組,還舉辦中西醫結合班,並親自為學員講課。他從數十年的工作中整理出有效驗方70餘種,每天抽出時間外出往診,近則市內,遠至郊區,其醫風、醫德和較高的醫療技術深受廣大患者的敬重,由於工作成績卓著曾分彆被評為哈爾濱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勞動模範。

張清沔(生於1919年),男,黑龍江省賓縣人,漢族,畢業於日本富山縣黑牧高等農林學校。他係九三學社社員,曾任哈爾濱市人大常委和市委、市政府經濟技術顧問團成員,市對外友協副會長,太平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清沔在農業蔬菜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利用自己的技術特長解決了不少農業方麵的理論技術問題,尤其在全市塑料薄膜覆蓋水稻育秧、大棚番茄、西瓜和西瓜嫁接育苗以及早育苗育大苗等技術方麵獲得很大成功,並研究出培育夏菜育大苗係列化的關鍵技術措施。夏菜育苗係列化是指溫室育苗,大、中、小棚移苗,其優點是便於管理,秧苗質量好,產量高於一般育苗的15%。他在研究確定秋菜最佳播種期,解決秋菜抗病品種和霜黴病方麵做出了貢獻。張清沔肯鑽研懂業務,自行設計的成套展品,在太行山區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科普展覽。他製定的蔬菜育苗係列化技術措施獲哈爾濱市一等科技成果獎。他樂於寫作,善於總結經驗,其寫的農村科普工作經驗總結,刊登於文化部《科普工作》半月刊上,並有《華北農業害蟲》《刮風下雨》《農業增產新技術》等著作,還翻譯了日本《作物輪作與技術》《作物抗病育種及其基礎研究》等書籍。1981年他參加了「中國農業綜合經營赴日代表團」(團員兼翻譯)並寫出考察報告和翻譯原始資料約5萬餘字。他積極與日本友好人士交往,注意蒐集日本的先進技術,為中國科學院情報研究提供資訊,他翻譯的資料曾發表於《農業文摘》等刊物上。

必遊景點

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

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位於道外區中部,是國內現存麵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19世紀末,道外區成為中國居民聚居地,20世紀初,闖關東移民使這裡商鋪雲集,成為商業中心。20世紀20年代,民族工商業者為獲得更好的商住環境,在建築中融合西方巴洛克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手法,創造出中華巴洛克建築,並逐漸形成建築群。

街區內的建築外觀風格獨特,臨街立麵是典型巴洛克風格,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裝飾富麗,運用浮雕、拱窗等裝飾手法,西方紋飾、雕花圖案取材於中國傳統祈福文化元素,如蝙蝠、牡丹、如意等。而臨街立麵背後則是典型中國四合院建築,形成前店後宅格局,平麵佈局和功能體現傳統民族式文化內涵。這裡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寶庫,還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曾商號雲集,創造了老鼎豐、大羅新、正陽樓等眾多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品牌。如今,街區內還集中展示了麵塑、糖畫、泥漿、沙畫、剪影、草編等手工工藝,以及老式熏雞、肝、腸、小肚等獨特美食文化,是遊客體驗哈爾濱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絕佳去處。

靖宇公園

靖宇公園位於道外區靖宇二十道街,始建於1917年,原名「東四家子公園」,1919年易名為「濱江公園」,建國後改名為「道外公園」,1985年為紀念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改名為「靖宇公園」。公園是集思想性、藝術性、休閒性為一體的開放式公園,也是哈爾濱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楊靖宇將軍的雕像佇立在廣場的裡側,底座上鐫刻著「楊靖宇將軍」幾個大字,莊嚴肅穆。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一個農民家庭,九一八事變後來到哈爾濱工作,他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1940年2月18日至2月23日,楊靖宇在身邊戰士和警衛員都犧牲的情況下,隻身一人與敵人周旋5天5夜,被敵人圍困在蒙江一個叫三道威子的地方,最終身中數槍英勇犧牲,時年35歲。哈爾濱人對楊靖宇將軍充滿了敬佩,靖宇公園也成為人們緬懷英雄、傳承愛國精神的重要場所。

道台府

道台府位於道外北十八道街建業一巷8號院內,是哈爾濱當時最高階彆行政機構。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將軍達桂會同黑龍江巡撫程德全,聯合奏準在傅家店設定「吉林濱江關道」,道台府便應運而生。道台府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和西方建築的特點,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其建築佈局嚴謹,分為辦公區、居住區、花園等多個區域。在這裡,遊客可以瞭解到哈爾濱近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曆程,感受曆史的厚重。道台府內還陳列著許多與哈爾濱曆史相關的文物和資料,為研究哈爾濱的曆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古刹、寺廟與道觀

武聖廟

武聖廟位於道外區太古街,是一座具有百年曆史的道教廟宇。據哈爾濱地方誌記載,武聖廟建於1919年,由道教金輝派第十三代弟子葉從瑞建立。當年的建築有大殿5間,東西配殿5間。1927年信徒集資擴建了後殿5間,還有鐘樓、鼓樓、土地祠、大仙堂、山門和圍牆。這裡解放前一直是哈爾濱市道教聯合會的總會所在地,解放以後陸續做過多種用途,2005年正式移交給了哈爾濱市道教協會。武聖廟供奉的是武聖人關羽,主要宣揚《孝經》和《道德經》。曾經有老一輩的人說起,武聖廟之前還有地道,抗日人員還曾經使用過,其中還有趙尚誌,但這部分資訊無法考證。武聖廟的部分建築毀於拆遷,後來在市政府有關部門製止下,剩餘建築才得以保留。2009年文物保護部門對剩下的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複,2021年掛上了文物保護的牌子。如今,武聖廟雖已沒有宗教功能,但它作為曆史建築,承載著道外區的曆史記憶,其建築細節,尤其是房簷上的騎鳳仙人和五隻走獸,十分精美,吸引著眾多遊客和曆史愛好者前來參觀。

曆史遺址

巨源古城遺址

巨源古城遺址位於道外區巨源鎮,是金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古城遺址呈長方形,周長約1800米,城牆殘高1-3米,基寬約10米,頂寬約2米。城牆為夯土築成,夯層清晰。古城內曾出土了大量的金代文物,如陶器、瓷器、鐵器、銅器等,這些文物對於研究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具有重要價值。巨源古城遺址見證了金代的繁榮與發展,是道外區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考古學家和曆史愛好者前來探尋曆史的足跡。

民俗風情

道外區作為東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擁有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10個係列近100個種類。在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遊客可以看到麵塑、糖畫、剪影、草編等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感受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這裡的老式熏雞、肝、腸、小肚等美食也獨具特色,是道外區飲食文化的代表。

道外區的傳統節日活動也豐富多彩。春節期間,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舞龍舞獅表演熱鬨非凡,人們走親訪友,互道祝福,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氛圍。端午節時,人們會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吃粽子、雞蛋,還會舉行賽龍舟等活動,傳承著古老的習俗。此外,道外區還有許多民間藝術表演,如東北二人轉、評書、大鼓等,這些表演形式生動有趣,深受當地居民和遊客的喜愛。

特色美食

道外區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擁有一大批「百年老字號」和特色餐飲名店。

-老鼎豐:是道外區的著名糕點品牌,始創於1911年。老鼎豐的糕點選料精良,製作工藝獨特,口感細膩,香甜可口。其月餅、糕點等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是哈爾濱人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佳品。

-張包鋪:相傳在清朝末年,一個名為張仁的年輕人從天津來到哈爾濱,開了一家包子鋪。因包子皮薄餡大,遠近聞名,「張包鋪」在老道外立住了腳。如今,張包鋪的排骨包是其招牌美食,肉餡鮮美多汁,搭配上鬆軟的麵皮,讓人回味無窮。

-李氏熏醬:以其獨特的熏醬工藝和醇厚的味道而聞名。這裡的熏雞、燻肉、熏肚等熏醬產品,色澤紅亮,香氣四溢,口感醇厚,是道外區美食的代表之一,深受當地居民和遊客的青睞。

-粘豆包:這是東北傳統美食,道外區的粘豆包選用優質的黃米麵和紅豆沙為原料,經過傳統工藝製作而成。粘豆包外皮軟糯,內餡香甜,具有濃鬱的東北風味,是道外區冬季餐桌上的常見美食。

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道外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涼爽。最佳旅遊時間為夏季(6-8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夏季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體驗鬆花江畔的清涼;冬季則可以感受哈爾濱獨特的冰雪文化,參觀冰雪大世界等冰雪景觀,還能在道外區的街道上品嘗到熱乎乎的粘豆包等冬季美食。

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哈爾濱擁有太平國際機場,國內外航班眾多,遊客可以從各地乘坐飛機抵達哈爾濱,再轉乘市內交通前往道外區。哈爾濱也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有多個火車站,可通過火車便捷地到達道外區。

-內部交通:道外區交通便利,市內有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地鐵可以快速到達道外區的主要景點,公交線路覆蓋廣泛,方便遊客前往各個角落。此外,計程車和網約車也是出行的便捷選擇。

住宿推薦

-高檔酒店:可以選擇位於道外區繁華地段的星級酒店,這些酒店設施齊全,服務周到,能為遊客提供舒適的住宿體驗。

-特色民宿:在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附近有一些特色民宿,遊客可以住在具有中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裡,感受濃厚的曆史文化氛圍,體驗獨特的住宿風情。

遊玩路線規劃

-一日遊路線:上午前往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欣賞中華巴洛克建築,品嘗特色美食,體驗民俗文化;下午參觀靖宇公園,緬懷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晚上在道外區的夜市品嘗各種小吃,感受道外區的煙火氣息。

-兩日遊路線:第一天遊覽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靖宇公園、道台府;第二天前往永源鎮,參觀永寧寺、「滿江紅」摩崖石刻,感受古鎮的曆史文化和水鄉風情。

道外區,這座充滿曆史韻味與現代活力的城區,以其獨特的曆史沿革、豐富的文化脈絡、迷人的景點、深厚的民俗風情和誘人的美食,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它不僅是哈爾濱的曆史見證者,更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旅遊勝地,等待著更多的人去探索、去發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