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4章 哈爾濱市《平房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4章 哈爾濱市《平房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平房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部,全區總麵積9397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麵積1428平方公裡。這裡東與阿城區交界,南與雙城區為鄰,西與南崗區、紅旗鄉接壤,北連香坊區朝陽鎮、黎明街道,地理位置優越,是哈爾濱南郊陸路交通、航空運輸的重要門戶和經貿活動的重要區域。平房區下轄6個街道、2個鎮,居住著漢、滿、回、朝鮮等多個民族,總人口192萬人,多元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共同繪就了平房區獨特的文化底色。

一、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平房區的曆史源遠流長,其發展曆程見證了多個曆史時期的變遷。秦以前,這裡是古肅慎族的活動區域。西漢後期至兩晉,肅慎改挹婁,屬夫餘境地。南北朝時,挹婁改稱勿吉,本地為勿吉人屬地。勿吉滅夫餘後,形成安車骨部。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依舊歸安車骨部,平房一帶先後有安車骨(安居骨)勿吉人在此勞動和生息。唐初為黑水靺鞨,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後,為渤海國鄚頡府屬地。遼初,屬東京道濱江州之烏薩紮部。公元10世紀渤海滅後,女真族興起,本區域為生女真完顏部屬地。

公元1115年(遼天慶五年),完顏阿骨打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金。運糧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平房南8千米處,使得這裡逐漸興盛起來。《金史》記載「運糧河兩岸人煙稠密,村寨相連。農、牧、漁、手工業暢興,富庶地區也」。境內發現的金代古城址、古墓葬等遺跡,也充分證明瞭在金代,距阿勒楚喀城(今阿城)僅18千米左右的平房,已是人丁興旺,各業昌盛,屬於京畿之地。元代時,平房區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屬奴爾乾都司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及扈倫部屬的烏拉部;清初屬寧古塔昂邦章京。自元、明至清初,這一帶曆經兵燹戰亂和清王朝的封禁政策,昔日的繁榮不再,地廣人稀,清廷謂之「閒荒」。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升駐寧古塔將軍,平房地帶歸其屬。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後,統轄於寧古塔副都統衙門。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後,複屬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地。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始,境內再度開發,村落重新興起。山東、河北、遼寧等地的漢人因天災戮禍,避難逃荒,衝破清廷封禁,來到這裡墾荒謀生,逐漸聚集形成了十幾個屯落,因多係流民,俗稱「民屯」或「民人」。這些民人在此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無約無束,樂業安居,其境仍屬阿勒楚喀。

1814年(清嘉慶十九年)始,清廷諭準吉林將軍奏章,於拉林西北80裡地,移駐旗丁始設雙城協領,本區域隨之屬雙城堡協領衙門,統轄於阿勒楚喀副都統。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後,本地出現滿族官屯,這便是平房設治之始。雙城協領衙門繼續屯田,以雙城堡為中屯,增設左右二屯。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後,設旗墾荒。在平房地區西半部,設定正黃旗、正紅旗。每旗以梅花格局,中設頭屯,東、南、西、北各置二、三、四、五屯。境內設有正黃旗、正紅旗10個滿族屯落(現今隻有正黃三屯、四屯屬平房區管轄,正黃頭屯、二屯、五屯已劃歸香坊區管轄,正紅旗各屯已劃歸南崗區管轄)。按清廷移旗屯墾之章,凡設旗地,驅逐民人。致使平房地區東部,民屯密集,形成滿漢分治局麵,其旗地轄於左屯(東官所)佐領,全境統轄於雙城堡(中屯)協領衙門,仍隸屬於阿勒楚喀。

1851年(清鹹豐元年),雙城協領升駐副都統,平房區域仍歸其屬下東官所管轄。1882年(清光緒八年)前後,清廷視移旗屯墾之興,破除封禁閒荒之策,諭準旗丁招佃漢民代耕,陸續撥給各旗屯以牛、犋、籽種等,各旗屯周圍布設窩堡,廣開良田,破除滿漢民族之隔,形成滿漢混居之局麵。後經清廷諭準旗地升科,準其旗丁、漢民認領土地。隨之,旗屯附近之窩堡,日聚多戶,形成屯落,以各窩堡主戶姓氏稱名。諸如現今平新鄉正黃三屯、四屯以南的大喬家窩堡、商家窩堡、葉家窩堡等。至清光緒末期,本區域已形成滿漢屯落30餘個。清光緒初期,複統於雙城協領衙門。自1883年(清光緒九年)後,全境統屬於雙城廳理事撫民通判管轄。

東北淪陷時期,是平房曆史沿革的複雜階段,也是平房人民生靈塗炭,苦難深重的曆史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為掠奪東北財富,1932年至1934年,在本區域修築一段拉濱(吉林拉法—哈爾濱濱江站)鐵路,強迫村民遷戶,拆毀民房65間。自1934年起,侵華日軍加茂部隊(後改為東鄉部隊,1941年改為七三一部隊)、8372部隊,先後進駐平房站以北05千米和4千米處,強遷5個自然屯,修築細菌實驗廠(對外稱防疫給水部)、飛機修理廠、飛機場、駐軍營房、家屬宿舍和其他軍事、生活輔助設施。至1938年這塊秘密軍事基地基本建成,對內稱第17號軍事基地,或稱加茂部隊、七三一部隊;對外稱防疫給水部和平房鎮。自此,平房區域成了世界最龐大的細菌戰爭研究基地,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殘害中華兒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和魔鬼的「樂園」。「特彆區」南至周家車站,北至孫家車站,沿拉濱鐵路線間的廣闊土地,被世人稱為「六十裡地國境線」。

1945年8月,蘇聯紅軍接管舊平房鎮,1946年6月撤走,平房地區回到祖國懷抱,平房人民獲得新生。1947年至新中國建立前後,平房區域東部劃歸哈市香坊區管轄,西部仍屬雙城縣第四區管轄。1948-1949年,東北軍工部在舊平房鎮南部原侵華日軍飛機修理廠的廢墟上,組建軍工21廠。1949-1952年,以軍工21廠為基礎,國家先後在平房鎮舊址,建起兩座大型軍工企業,開創了平房城區建設和發展的曆史。1953年11月,平房設區級建製,劃為哈市郊區,命名為平房區。1956年,改為市轄城市區,一直延續至今。1991年至今,平房的市轄城市區建製再無變化。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平房區不僅承載了戰爭的傷痛記憶,也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的崛起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文化與地域文化。這種文化是多元的,既有早期原住民的民俗文化,又融入了闖關東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更在近現代工業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成為哈爾濱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所轄鄉鎮簡介

平房鎮

平房鎮是平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自然風光優美,擁有廣袤的田野和錯落有致的村莊,生態環境宜人。

在經濟發展方麵,平房鎮以農業和工業協同發展為特色。農業上,依托肥沃的土地資源,主要種植蔬菜、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其中蔬菜種植頗具規模,為哈爾濱市區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蔬菜。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一些特色農業產業如有機農業、觀光農業也在逐漸興起,不少村莊利用田園風光,開展農家樂等鄉村旅遊專案,吸引了眾多城市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感受田園樂趣。

工業方麵,平房鎮積極承接城區產業轉移,形成了以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為主的工業產業集群。鎮內有多家頗具規模的工廠,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也推動了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平房鎮不斷加大投入,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教育資源逐步優化,擁有多所學校,涵蓋小學、中學,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醫療設施也在不斷改善,鎮衛生院能夠滿足居民日常就醫需求,同時與市區大醫院建立了合作關係,方便居民轉診治療。文化設施方麵,建有文化廣場、圖書館等,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平新鎮

平新鎮,交通十分便利,有多條公路貫穿全鎮,與周邊地區緊密相連。

平新鎮的經濟發展同樣呈現多元化態勢。農業以糧食種植和畜牧養殖為主,糧食產量穩定,為保障地區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畜牧養殖形成了一定規模,主要養殖牛、羊、豬等家畜,產品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周邊地區。

工業上,平新鎮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製造、建材生產等產業。鎮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產品,與多家汽車製造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建材生產企業則不斷創新,生產出環保、節能的新型建材產品,滿足了市場的需求。

在社會事業方麵,平新鎮注重教育、醫療和文化建設。學校的教學質量逐年提升,通過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新建的醫院設施齊全,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居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年都會舉辦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展示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增進了居民之間的交流和團結。

三、曆史人物

在平房區的發展曆程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他們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為平房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在工業領域,一些參與早期軍工企業建設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響應國家號召,來到平房區投身工業建設。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憑借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頑強的拚搏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為我國航空、航天等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教育領域,也有一批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紮根平房區,致力於培養下一代。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是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位於平房區。1933年侵華日軍731部隊始建,曾以石井部隊、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等名義活動。1936年開始在哈爾濱平房地區建立細菌武器研究生產基地。1945年8月,731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形成了現在舊址的整體格局。

1950年731部隊舊址納入政府統籌保護範圍。1982年平房區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2015年8月15日改造提升的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陳列館正式開館,731部隊舊址的核心區域全麵對外開放。這是一座遺址型博物館,采用半地下地景建築形式,寓意黑盒。館內以核心區731部隊遺址本體展示為主,設有基本陳列和本部複原陳列。主要舊址包括本部大樓、四方樓細菌實驗室、特設監獄舊址、動力班鍋爐房、南門衛兵所、黃鼠飼養室、二木班結核菌實驗室、吉村班凍傷實驗室、小動物地下飼養室、鐵路專用線等31處。

通過館內的展品、照片、地圖、場景複原和視訊展示等方式,人們可以直觀地瞭解到日本進行細菌武器研製、準備和實施細菌戰、人體實驗等戰爭犯罪、反人類暴行的行為。這裡是一段沉重曆史的見證,時刻提醒著人們要銘記曆史,珍惜和平。

平房公園

平房公園是集觀賞、健身、娛樂、休閒、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景觀公園,位於平房區友協大街94號,毗鄰區政府,地理位置優越。作為哈爾濱市建國後建立最早的一批城市生態景觀公園,平房公園占地廣闊,擁有眾多特色景點。

公園內的曆史長河記錄了平房區從1115年至2015年的發展史,是哈市文化旅遊新地標,通過一係列的雕塑、文字展示等,讓遊客可以係統地瞭解平房區的曆史變遷。龍江第一銅龍雕塑高12米,重42噸,龍頭長28米,周身由紫銅鍛造,位於公園正中心,其造型威武,工藝精湛,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留念。人工湖麵積達2萬平方米,輔以石拱橋、觀景台、長廊等,頗有江南水鄉韻味,遊客可以在這裡劃船、賞景,享受悠閒時光。公園裡還有一棵距今二百多年的神榆,見證了平房公園的變遷,為公園增添了一份曆史的厚重感。此外,公園還設有兒童遊樂區、運動休閒區,全年全天免費開放,滿足了不同人群的休閒娛樂需求。

哈爾濱啤酒紀念館

哈爾濱啤酒紀念館位於平房區,這裡是瞭解哈爾濱啤酒文化的絕佳去處。哈爾濱啤酒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

在紀念館內,遊客可以通過豐富的展品、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瞭解哈爾濱啤酒的發展曆程,從其誕生之初到如今的蓬勃發展,每一個階段都見證了哈爾濱的城市變遷和文化融合。館內展示了啤酒釀造的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遊客可以親眼目睹啤酒的釀造過程,瞭解從麥芽、啤酒花到最終成品啤酒的奇妙轉化。同時,紀念館還設有品嘗區,遊客可以品嘗到新鮮的哈爾濱啤酒,感受其獨特的口感和風味。這裡不僅是一個展示啤酒文化的場所,更是一個傳播哈爾濱獨特飲食文化的視窗。

五、古刹、寺廟與道觀

平房區淨土寺,是當地一處重要的宗教場所。它曆史悠久,建築風格莊嚴肅穆,寺內供奉著眾多佛像,香火旺盛。每逢重要的佛教節日,如釋迦牟尼誕辰、觀音菩薩聖誕等,都會舉行盛大的法會,吸引了眾多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祈福。寺廟內環境清幽,綠樹成蔭,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在這裡,人們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尋求內心的寧靜與慰藉。

六、曆史遺址

除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外,平房區還有一些其他的曆史遺址,見證了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

例如,一些金代的古城址和古墓葬,這些遺址反映了金代時期平房地區的繁榮和重要地位。通過對這些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如陶器、瓷器、鐵器、金銀器等,這些文物為研究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從古城址的佈局和建築結構上,也可以瞭解到當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技術水平。

還有一些近現代工業遺址,如早期軍工企業的廠房舊址等。這些遺址見證了平房區作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的輝煌曆史,它們雖然曆經歲月的洗禮,但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建築風貌和工業設施,成為了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工業遺址不僅具有曆史價值,還可以通過改造和利用,發展成為工業旅遊景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實現曆史文化與現代經濟的有機結合。

七、民俗風情

平房區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具有濃鬱的地域特色。在傳統節日方麵,春節期間,這裡的人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等,充滿了喜慶的氛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享受著天倫之樂。元宵節時,會舉辦熱鬨的燈會,各種造型精美的花燈掛滿大街小巷,人們賞燈、猜燈謎,其樂融融。

在民間藝術方麵,剪紙、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在這裡廣為流傳。當地的剪紙藝人擅長以生活場景、花鳥魚蟲、民間故事為題材,用一把剪刀在紅紙上剪出萬千世界。作品線條流暢,圖案生動,既有北方的粗獷大氣,又不失細節的精巧,尤其在節慶時,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窗花,增添節日氣氛。刺繡則多為女性傳承,她們將對生活的熱愛繡在衣物、荷包、枕頭上,色彩搭配鮮明,針法細膩,無論是龍鳳呈祥的傳統紋樣,還是田間地頭的花草景緻,都栩栩如生,體現著樸素而真摯的審美。

東北二人轉在平房區也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種集說、唱、做、舞於一體的民間藝術,語言詼諧幽默,唱腔高亢嘹亮,深受當地人喜愛。農閒時節或節慶期間,村裡的戲台或臨時搭建的場地常會有二人轉表演,演員們身著綵衣,手持手帕、扇子,配合默契的對唱和誇張的動作,總能引來台下陣陣喝彩。一些老藝人還會結合平房區的工業曆史和生活變遷,創作新的曲目,讓這門傳統藝術更貼近時代,也承載了更多地域記憶。

此外,平房區的民俗活動中還保留著許多與農業相關的傳統習俗。比如春耕前的「開犁禮」,村民們會備好祭品,祭拜土地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收後的「謝神宴」,則是用新收獲的糧食和蔬菜設宴,感謝自然的饋贈,鄰裡之間相互分享豐收的喜悅。這些習俗雖簡單質樸,卻體現了當地人對土地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八、特色美食

平房區的美食既保留了東北飲食的粗獷豪放,又融入了工業發展帶來的多元風味,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平房老白肉館的酸菜白肉鍋是當地的經典菜肴。選用本地散養的豬肉,肉質鮮嫩,搭配自家醃製的酸菜,酸脆爽口。鍋中加入骨頭熬製的高湯,滾開後下入白肉和酸菜,再配上血腸、凍豆腐,燉煮至入味。吃時蘸上蒜泥、韭菜花、腐乳調製的蘸料,肉香與酸菜的酸香交織,暖身又暖胃,尤其適合寒冷的冬季。老輩人說,這道菜最初是工廠工人發明的,勞累一天後,一鍋熱湯能驅散寒氣,後來逐漸成為家家戶戶的家常菜,也成了平房區的招牌美食。

軍工大饅頭則與平房區的工業曆史緊密相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滿足工廠工人的飲食需求,食堂師傅改良了傳統饅頭的做法,選用優質麵粉,發酵充分,個頭比普通饅頭大出一倍,口感紮實,麥香濃鬱。一個饅頭配上鹹菜或醬菜,就是工人師傅們簡單又頂飽的一餐。如今,軍工大饅頭不僅是懷舊的味道,更因其用料實在、味道純正,成為許多市民早餐或主食的首選。

平新鎮的鐵鍋燉魚選用鬆花江支流的新鮮活魚,搭配玉米、土豆、茄子等食材,用特製的大鐵鍋燉煮。鍋底鋪上玉米餅或貼餅子,讓餅子吸收魚湯的鮮美。燉好後揭開鍋蓋,香氣四溢,魚肉鮮嫩入味,配菜吸收了魚的湯汁,軟糯可口,貼在鍋邊的餅子外焦裡嫩,帶著淡淡的玉米香。這道菜講究「一鍋出」,體現了東北飲食「實惠」的特點,也適合多人分享,是朋友聚會、家庭聚餐的常選。

粘豆包是平房區冬季的傳統美食。用大黃米或糯米磨麵發酵,包裹紅豆沙或豆沙餡,捏成圓形,蒸熟後蘸白糖吃,軟糯香甜。過去,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幾大鍋粘豆包,凍在室外,整個冬天都能隨時取出加熱食用。如今,粘豆包不僅是節日食品,還被做成了各種口味,如加入紅棗、葡萄乾等,更受年輕人喜愛。

九、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平房區四季分明,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緻和體驗。春季(4-5月)萬物複蘇,平房公園的花草逐漸綻放,適合踏青賞花,感受工業城區的春日生機;夏季(6-8月)氣候涼爽,可到平新鎮的農家樂體驗田園生活,或在傍晚到平房公園散步納涼;秋季(9-10月)天高氣爽,是參觀曆史遺址、感受工業曆史的好時節,同時能品嘗到新鮮的秋菜;冬季(11-次年3月)寒冷多雪,可體驗東北的冰雪樂趣,同時酸菜白肉鍋等熱乎美食更能溫暖身心。

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平房區距離哈爾濱市中心約20公裡,可乘坐地鐵1號線轉公交343路、338路等直達,車程約1小時;若自駕,走京哈高速或哈平路,路況良好,約40分鐘即可到達。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距離平房區約40公裡,可打車或乘坐機場大巴轉公交前往。

-內部交通:平房區麵積不大,公交線路覆蓋主要景點和居民區,如343路、371路等可到達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平房公園等;計程車起步價較低,城內出行方便;也可選擇共享單車,適合短途遊覽。

住宿推薦

-工業主題民宿:位於平房區老工廠改造區,民宿保留了老廠房的工業元素,如紅磚牆麵、複古機床裝飾等,房間佈置簡約舒適,周邊有多家特色餐館,適合喜歡懷舊和工業風的遊客。

-經濟型酒店:集中在友協大街、新疆大街附近,交通便利,價格適中,配套設施齊全,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部分酒店還提供當地特色早餐,如軍工大饅頭、豆漿等,讓遊客體驗本地風味。

-農家樂:平新鎮、平房鎮有多家農家樂,環境清幽,可提供農家飯菜,如鐵鍋燉魚、農家小炒等,適合想體驗鄉村生活的遊客,部分農家樂還可參與采摘、垂釣等活動。

遊玩路線規劃

-曆史文化一日遊:上午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瞭解曆史,銘記和平;中午在附近品嘗酸菜白肉鍋;下午遊覽平房公園,參觀曆史長河雕塑群、銅龍雕塑,感受平房區的曆史變遷;傍晚到哈爾濱啤酒紀念館,瞭解啤酒文化並品嘗鮮啤。

-工業與鄉村體驗二日遊:第一天上午參觀老廠房工業遺址,感受平房區的工業曆史;下午到哈爾濱啤酒紀念館體驗釀酒工藝;晚上入住工業主題民宿。第二天上午前往平新鎮,體驗農家樂,參與采摘或垂釣;中午品嘗鐵鍋燉魚;下午參觀平新鎮民俗文化展示館,瞭解當地民俗風情;傍晚返程。

平房區,這座承載著工業記憶與曆史滄桑的城區,既有沉重的過去值得銘記,也有鮮活的當下值得體驗。從曆史遺址到工業印記,從民俗風情到特色美食,每一處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去感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