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0章 哈爾濱市《依蘭縣 》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部,有一座彆具韻味的縣城——依蘭縣。它地處三江平原西部。全縣總麵積461572平方千米,地形呈現出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式半山區、半丘陵地貌,擁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獨特地形特征。
依蘭縣下轄6個鎮、3個鄉,每一處鄉鎮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這裡不僅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動人的曆史故事,還有眾多值得一遊的景點、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探尋。
一、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依蘭縣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那時依蘭的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從先秦開始,依蘭始終處於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族的中心區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彙聚之地。
唐代,依蘭設鐵利府;遼時為生女真五國部越裡吉國(五國頭城);金代設定胡裡改路;元代設胡裡改、斡朵裡萬戶府;明代設忽兒海(今依蘭舊古城)、斡朵裡、嘔汗河等衛;清代設三姓副都統衙門,管轄範圍北至外興安嶺,東至庫頁島的廣大區域,成為東北邊陲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設三姓城。清末設東北路道後改稱依蘭道,管轄鬆花江下遊十二縣。1905年在三姓城設依蘭府,1912年改為依蘭縣。1945年抗戰勝利後,依蘭初轄於合江省,後隸屬於鬆江省;1954年鬆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並,依蘭縣便隸屬黑龍江省;1991年4月1日,正式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依蘭縣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滿族文化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作為滿族的祖居地之一,清朝皇室的發祥地,這裡留存著許多滿族的傳統習俗、建築風格和語言文化。遼金時期,這裡是女真族完顏部的核心區域,孕育出了獨特的遼金文化,從出土的銅器、陶器、銅錢等文物中,能一窺當時的繁榮昌盛。同時,依蘭縣還是中原文化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節點,曆史上的流人文化也為這裡增添了彆樣的色彩,眾多文人墨客、官員被貶至此,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與當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共同塑造了依蘭獨特的文化風貌。
二、下轄鄉鎮簡介
-依蘭鎮:作為依蘭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依蘭鎮位於鬆花江、牡丹江、倭肯河的彙合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全鎮總麵積18645平方公裡,東與宏克力鎮交界,南與團山子鄉接壤,西與達連河毗鄰,北與迎蘭朝鮮民族鄉隔江相望。這裡交通便利,哈同、依勃高等級公路橫貫全鎮。依蘭鎮的農業以蔬菜種植為主,溫室大棚是主要特色,黃瓜、柿子、豆角等是主要經濟作物,為縣城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蔬菜。此外,依蘭鎮還是全縣的商業、文化中心,擁有熱鬨的集市和豐富的文化活動,集中展現了依蘭的風土人情。
-達連河鎮:全國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也是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哈爾濱市小康建設示範鎮。它位於依蘭縣城西南22公裡處,西距哈爾濱市228公裡。東部依牡丹江畔與江灣鎮隔江相望,南部張廣才嶺與林口縣接壤,西部與方正縣交界,北部臨鬆花江畔與通河縣清河鎮、依蘭鎮江畔毗鄰。全鎮總麵積7091平方公裡,轄11個行政村,38個自然屯,五個社羣,25個居民小組。達連河鎮地處張廣才嶺延伸餘脈,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東部平坦,西南部為深山區,地貌結構為七山一水二分田。鎮域內有鬆花江、牡丹江沿境而過,水利資源豐富,還有多個林場和中煤龍化哈爾濱礦業有限公司、哈爾濱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為工業和農業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全鎮農田分為旱田、水田兩部分,農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為主,同時還發展了蔬菜、草莓、葡萄和中草藥等特色經濟作物。
-宏克力鎮:是依蘭縣境內重要的臨江農業重鎮,位於縣城東部,鬆花江南岸,距縣城475公裡。東與佳木斯市大來鎮毗鄰,南與愚公鄉接壤,西與依蘭鎮相連,北與湯原縣隔江相望。全鎮總麵積409平方公裡,轄13個行政村40個自然屯。境內南部屬張廣才嶺餘脈,多半山丘陵,北部是鬆花江南岸衝積平原,地勢南崗北沙,西高東窪。宏克力鎮以旱田作業為主,盛產大豆、玉米、小麥、穀子、高粱,是全縣主要產糧鄉鎮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甜菜、亞麻。這裡的農產品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
-三道崗鎮:位於縣城東南50公裡處,南部與勃利縣、林口縣接壤,東部與樺南縣接壤,西部和北部與江灣鎮、道台橋鎮毗鄰。全鎮總麵積611平方公裡,轄20個行政村56個自然屯。三道崗鎮地處小興安嶺、完達山脈、張廣才嶺延伸地帶,境內一部分為低山丘陵,大部分是山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境內有倭肯河、漂蕩河、護林河、釣魚台河等河流,還有安興水庫和安興濕地、永平水庫、龍興水庫等水利設施,以及多個林場,為農業和林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依勃高等級公路斜穿全鎮,是哈爾濱、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四市的交彙處,也是附近鄉鎮的經商集散地。全鎮農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為主,以盛產「綠帝」牌綠色大豆、香瓜、紅小豆聞名周邊市縣,同時還種植烤煙、萬壽菊、甜菜、亞麻等經濟作物。
-江灣鎮:坐落在縣城南部,牡丹江東岸,距縣城22公裡。東與道台橋接壤,南與林口縣相連,西與達連河隔江相望,北與團山子鄉毗鄰。全鎮總麵積567平方公裡,轄15個行政村41個自然屯。境內南部屬於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餘脈,多半為山地和丘陵地,中部為漫崗地帶,坡地較多,北部和西北部為沿江河洪泛區,多為濕地。江灣鎮以旱田為主,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穀子、小麥,是全縣主要產糧鄉鎮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甜菜和部分亞麻。這裡的農業生產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產業結構。
-道台橋鎮: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8公裡。東與三道崗鎮相鄰,南與護林鄉接壤,西與江灣鎮相連,北與團山子鄉相接。全鎮總麵積418平方公裡,轄22行政村,62個自然屯。境內南屬完達山餘脈,多半為平川地帶,地勢西高東窪。道台橋鎮以旱田、水田作業為主,盛產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穀子、高粱,是全縣主要產糧基地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甜菜、亞麻。這裡的農田一望無際,每到豐收季節,金黃的麥浪和飽滿的穀物,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愚公鄉:地處縣城東部,距縣城445公裡。東南部隔鬆木河與樺南縣為鄰,南部與團山子鄉隔倭肯河相望,西部和北部與宏克力鎮接壤,東北部與佳木斯市郊區相連。全鄉總麵積527平方公裡,轄15個行政村45個自然屯。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淺山區,丘陵起伏,中部漫崗坡地較多,南部為沿河洪泛區,平坦低窪,地貌結構為三山一水六分田。愚公鄉共有耕地畝,荒山林地平方公裡,草地平方公裡。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為主。這裡以農業種植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大豆、玉米等,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畜牧業。
-團山子鄉:位於依蘭縣中部,與多個鄉鎮相鄰。全鄉總麵積[具體麵積]平方公裡,轄[x]個行政村[x]個自然屯。境內地形多樣,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團山子鄉的農業發展較為多元化,除了種植大豆、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外,還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中藥材、果樹等。此外,這裡的畜牧業也有一定規模,養殖著牛、羊、豬等家畜。團山子鄉的自然風光優美,鄉村旅遊也逐漸興起,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田園生活,欣賞鄉村美景。
-迎蘭朝鮮民族鄉:是依蘭縣唯一的民族鄉,位於依蘭縣北部,隔鬆花江與湯原縣相望。全鄉總麵積[具體麵積]平方公裡,轄[x]個行政村[x]個自然屯。這裡聚居著眾多朝鮮族居民,保留著濃鬱的朝鮮族文化和風俗習慣。朝鮮族的傳統歌舞、美食、服飾等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農業方麵,迎蘭朝鮮民族鄉主要種植水稻,由於鬆花江的灌溉,這裡的水稻品質優良,口感香甜。此外,朝鮮族的民俗旅遊也是該鄉的一大特色,遊客可以參觀朝鮮族的傳統民居,品嘗朝鮮族美食,如泡菜、打糕、冷麵等,感受獨特的朝鮮族風情。
三、曆史人物
在依蘭縣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抗聯隱蔽戰線的女英雄王一知,1916年出生於此。「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依蘭縣城,她幾度輟學,但仍堅持追求進步。1934年初,她進入依蘭縣中學女子班讀書,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於同年8月加入共青團,次年3月轉為**黨員。入黨後,她積極組織反日會員收集情報、運送物資,抵製日本奴化教育。1937年,她考入佳木斯省立師範學校開展地下工作,後因同誌暴露,前往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被分配到軍部騎兵警衛隊。1939-1940年,她前往蘇聯整理檔案並學習無線電通訊技術,回國後擔任抗聯第二支隊分遣隊政治指導員兼無線電台台長,為抗戰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她的英勇事跡和奉獻精神激勵著無數依蘭人。
依蘭道首任道員王瑚,後改稱道尹,被尊稱為王道台。他為官清廉,重視城鄉道路的發展,修建了依蘭至密山官道和道台橋,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他還曾任江蘇、山東兩省省長,在任職期間,始終秉持著為百姓謀福祉的理念,深受百姓愛戴。
四、必遊景點
-五國城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國城遺址在依蘭縣的曆史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裡是遼金時期五國部越裡吉城所在地,因「靖康之恥」而聞名。北宋徽、欽二帝曾被囚禁於此,留下了「坐井觀天」的典故。遺址內外出土過銅器、陶器、銅錢等大量文物,這些文物見證了那段特殊的曆史,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征。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曆史的滄桑變遷,探尋那段被歲月塵封的往事。
-慈雲寺:是依蘭縣著名的佛教寺廟,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寺內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氣勢恢宏,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等多個殿堂。寺內供奉著眾多佛像,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和參觀,感受佛教文化的莊嚴與神聖。慈雲寺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傳承和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精美的佛像雕塑、壁畫等藝術作品,展示了高超的佛教藝術水平。
-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內森林覆蓋率高,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這裡有原始森林、火山岩地貌等,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寶藏。遊客可以在這裡進行森林漫步,呼吸清新的空氣,欣賞茂密的森林和奇特的火山岩景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公園內還設有多個景點和休閒設施,如觀景台、露營地等,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遊玩體驗。
-巴蘭河漂流:享有「北方第一漂」的美譽,是依蘭縣的熱門旅遊專案之一。巴蘭河水清澈見底,水流湍急,兩岸風光秀麗。遊客乘坐皮筏順流而下,在享受刺激漂流的同時,還能欣賞到沿途的青山綠水、田園風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巴蘭河漂流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更是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遊客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放鬆。
-四塊石抗聯遺址:作為重要的紅色旅遊景點,四塊石抗聯遺址見證了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鬥爭曆程。這裡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的秘密營地和重要活動場所,抗聯戰士們在這裡與日軍展開了英勇的戰鬥。遺址內儲存著當年抗聯戰士們生活和戰鬥的遺跡,如營地舊址、戰壕、密營等。遊客來到這裡,可以通過參觀這些遺跡,瞭解抗聯戰士們的英勇事跡,感受他們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而不懈奮鬥的精神,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五、民俗風情
依蘭縣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融合了滿、漢、朝鮮等多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傳統節日方麵,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充滿了喜慶祥和的氛圍。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熱鬨非凡。端午節時,人們會在門口懸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囊,還會舉行賽龍舟等活動,祈求平安健康。
滿族的傳統習俗在依蘭縣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滿族的婚禮儀式莊重而獨特,有著一套完整的流程和禮儀。新人在婚禮上要進行拜天地、跨火盆、射三箭等傳統儀式,寓意著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滿族的服飾也彆具特色,男子通常穿長袍馬褂,女子則穿旗袍,色彩鮮豔,圖案精美。此外,滿族的傳統舞蹈如莽式舞、笊籬姑姑舞等,也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舞蹈動作粗獷豪放,展現了滿族人民的熱情和活力。
朝鮮族的民俗文化同樣為依蘭縣增添了獨特的魅力。朝鮮族的歌舞藝術聞名遐邇,伽倻琴彈唱、長鼓舞等表演形式深受人們喜愛。朝鮮族的傳統美食也彆具風味,泡菜、打糕、冷麵等是朝鮮族餐桌上的常見美食。在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如上元節、秋夕節等,人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蕩鞦韆、跳板等傳統體育專案,充滿了歡樂和活力。
六、特色美食
-依蘭絲餅:依蘭絲餅是依蘭縣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酥脆的口感而聞名。製作依蘭絲餅時,選用優質的麵粉,經過多次揉麵、醒麵後,將麵團擀成薄片,塗上一層特製的油酥,再捲起來切成小段,然後將小段麵團拉長、盤繞,製成餅坯。最後將餅坯放入鍋中烙製,直到兩麵金黃,香氣四溢。依蘭絲餅層次分明,口感酥脆,入口即化,無論是作為早餐還是小吃,都深受人們喜愛。
-依蘭紅菇娘:紅菇娘是一種野生漿果,在依蘭縣有著廣泛的種植。依蘭紅菇娘果實呈紅色,味道酸甜可口,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等功效。它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製作成果醬、果酒等食品。依蘭紅菇娘不僅是一種美味的水果,還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保健食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粘豆包:這是一種極具東北特色的美食,在依蘭縣也十分受歡迎。粘豆包主要由黃米麵或糯米麵製成,內餡通常是紅豆沙。製作時,先將麵和好,然後包入紅豆沙餡,搓成圓形或橢圓形,再上籠蒸熟。蒸熟後的粘豆包色澤金黃,口感軟糯香甜,豆餡細膩可口。粘豆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煎著吃,煎過的粘豆包外皮酥脆,內餡軟糯,彆有一番風味。它不僅是依蘭人日常的美食,也是逢年過節時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朝鮮族美食:由於迎蘭朝鮮民族鄉的存在,朝鮮族美食在依蘭縣也備受歡迎。泡菜是朝鮮族美食的代表之一,它以白菜為主要原料,加入辣椒、大蒜、生薑等調料,經過醃製發酵而成。泡菜口感酸辣爽口,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是朝鮮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小菜。打糕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美食,它是將糯米蒸熟後,用木槌反複捶打而成,口感軟糯有嚼勁,食用時通常蘸上豆麵或白糖,香甜可口。冷麵則是朝鮮族的特色麵食,麵條細而筋道,搭配上冰涼酸甜的湯頭和各種配菜,如黃瓜絲、牛肉片、雞蛋等,在炎熱的夏天食用,清爽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七、旅遊指南攻略
-交通:依蘭縣交通較為便利,哈同高速、牡佳鐵路貫穿全境。如果從哈爾濱市區前往依蘭縣,可以選擇乘坐長途客車,在哈爾濱的多個客運站都有前往依蘭的班車,車程大約3-4小時;也可以選擇自駕,沿著哈同高速行駛,路況良好,沿途還能欣賞到東北的田園風光。如果選擇鐵路出行,可搭乘經過依蘭站的列車,雖然班次相對客車較少,但能體驗慢旅行的愜意,透過車窗欣賞沿途不斷變換的景緻,感受從城市到鄉村的過渡。縣內交通以公交、計程車為主,各鄉鎮之間也有定點班車往返,方便遊客前往不同景點。
-住宿:依蘭縣的住宿選擇多樣,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縣城內有多家酒店和賓館,設施完善,服務周到,適合追求便利和舒適的遊客,部分酒店還能提供當地旅遊諮詢服務,幫助規劃行程。如果想深入體驗鄉村生活,可選擇住在鄉鎮的民宿,尤其是迎蘭朝鮮民族鄉的朝鮮族民宿,不僅能入住傳統的朝鮮族民居,還能品嘗到房東親手製作的朝鮮族美食,感受地道的民族風情。達連河鎮作為工業重鎮,也有不少經濟型住宿,適合前往當地企業考察或周邊遊玩的遊客。
-遊玩路線規劃:
-一日遊:上午前往五國城遺址,探尋遼金曆史和「靖康之恥」的往事,感受曆史的厚重;中午在縣城品嘗依蘭絲餅、粘豆包等特色小吃;下午參觀慈雲寺,在古樸的寺廟中靜心感受佛教文化,結束後返程。
-兩日遊:第一天上午遊覽五國城遺址,下午前往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漫步森林中,欣賞原始生態風光,晚上住在公園附近的民宿或返回縣城;第二天上午體驗巴蘭河漂流,在刺激的漂流中欣賞兩岸美景,下午參觀四塊石抗聯遺址,重溫抗聯曆史,接受紅色教育,傍晚返程。
-三日遊:第一天集中遊覽縣城及周邊的曆史文化景點,五國城遺址、慈雲寺都值得細細品味,晚上住在縣城;第二天全天前往迎蘭朝鮮民族鄉,上午參觀朝鮮族民居,學習製作泡菜、打糕,中午品嘗地道的朝鮮族美食,下午觀看朝鮮族歌舞表演,參與蕩鞦韆等傳統活動,晚上住在朝鮮族民宿;第三天上午前往三道崗鎮或宏克力鎮,感受鄉村的田園風光,體驗農耕樂趣,下午返程前購買紅菇娘等當地特產。
-最佳旅遊時間:依蘭縣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夏季(6-8月)是最適合旅遊的季節,氣溫適宜,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綠意盎然,巴蘭河漂流也進入最佳時期,能在清涼中感受自然之美;秋季(9-10月),山林被染成五彩斑斕的顏色,田野裡稻穀飄香,是欣賞秋景和體驗豐收的好時候;冬季(12-次年2月),大地銀裝素裹,適合感受東北的冰雪風情,還能參與冰上活動;春季(4-5月),萬物複蘇,鄉村裡新綠初綻,適合踏青和品嘗剛上市的新鮮野菜。
依蘭縣就像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曆史的故事;又像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從遼金時期的古城遺址到抗日時期的紅色印記,從多民族的民俗風情到地道的特色美食,這裡的每一處都值得細細探尋。來到依蘭,不僅能收獲視覺的享受和味蕾的滿足,更能在曆史與現實的碰撞中,感受到這片土地獨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