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1章 張家口市《張北縣 》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章 張家口市《張北縣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探秘張北縣:壩上明珠的獨特魅力

張北縣,這座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麓壩上地區的縣城,以其廣袤的地域、深厚的曆史文化和壯美的自然風光,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全縣總麵積4185平方公裡,境域東西跨度達109公裡,南北相距67公裡。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線華北與內蒙古的重要節點,距離首都北京僅225公裡,是首都通向西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與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

一、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張北縣曆史源遠流長,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大多在此留下活動蹤跡,古時被稱作「天閒芻牧之場」。

商周時期,這裡是遊牧部落「鬼方」的活動範圍。春秋時,張北縣屬於無終國,無終國是山戎族建立的國家,周初歸附周朝,後來被晉國大夫中行穆子擊敗,最終被晉國所滅。春秋後期,此地成為東北東胡遊牧部落的勢力範圍。公元前279年,燕國襲擊東胡,迫使其退卻千餘裡,張北縣隸上穀郡地。戰國後期,這裡已處於秦、趙、燕三國境北。

漢初,高帝劉邦北征失敗後與匈奴和親並劃分疆界,張北縣改屬匈奴,後又複歸漢朝,成為烏桓的居住地。北魏初期,為拱衛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北部沿邊設定六個軍事據點以防柔然族,張北縣設定懷荒鎮(520年)。六鎮暴動失敗後,北魏政權瓦解,分裂成東、西二魏,不久被北齊、北周取代。唐貞觀四年歸唐,大約五十年後又轉歸契丹。

遼、金、元三代,張北縣民物熙阜。遼時屬西京道歸化州,稱燕子城或燕賜城。金代設柔遠鎮,後設柔遠縣,複設撫州,均治今張北,張北縣大部分地區屬州縣管轄。元朝時這裡為「腹裡」之地,置隆興路高原縣。1307年,元武宗海山在張北境內的旺兀察都(白城子)建中都,與大都(北京)、上都(開平,今正蘭旗)並稱,成為皇室往返於大都、上都之間的巡都。皇慶元年(1312年),改隆興路為興和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起義軍劉福通部將關先生、破頭潘出師山西,攻克大同、興和塞外諸郡,一把火燒毀了元中都。

明朝時期,張北縣為邊繳。洪武三年(1370年)設定興和府,四年後被元朝占據,府被廢除。七年,明將藍玉再次收複興和,自此張北縣進入明朝版圖。洪武三十年(1397年)設定興和守禦千戶所,永樂二十年(1422年)被蒙古攻破,後遷至宣化,張北縣遂成為韃靼勢力範圍。

清朝順治時,張北縣屬官牧地及官荒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大部分地區屬察哈爾鑲黃旗遊牧地。雍正二年(1724年),設張家口理事同知廳,此地逐漸得到開墾。清、民之際移民實邊,張北縣的域地發生曆史性開發巨變。民初(1913年)改廳設縣,因地處張家口以北而得名「張北」。

1935年12月底,日偽入侵,翌年1月蒙政會設察哈爾盟(治今張北),張北縣屬之。1945年抗戰勝利後,**建立張北縣政府接管本縣,隸晉察冀邊區察哈爾省第七專區,下設一市(即張北市)九區。1946年10月,國民黨傅作義部攻占張北。中國**領導的武裝力量組建張(北)寶(昌)聯合縣,6月聯合縣分,成立張北縣政府。1948年12月15日,張北縣第二次獲得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舊製。1952年11月15日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與張家口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北縣屬之。1961年5月複置張家口專區,縣隸張家口專區。1970年改張家口專區為張家口地區,縣屬之。1993年6月底,張家口地區撤消並於張家口市,縣隸屬張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程序,確定張北縣為第一批擴大管理許可權的縣(市),仍隸屬張家口市。

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在張北縣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共同創造了具有濃鬱獨特鄉土氣息的燦爛文化,這些文化在民俗風情、傳統技藝、民間藝術等方麵都有鮮明體現。

二、鄉鎮簡介

張北縣下轄18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之處。

-張北鎮:作為張北縣政府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商業繁榮,交通便利,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係。鎮內有多個大型商場、超市和農貿市場,滿足居民和遊客的日常生活需求。教育、醫療資源也相對集中,有多所學校和醫療機構。

-公會鎮:位於張北縣西北部,是一個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鄉鎮。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主要種植馬鈴薯、蓧麥、亞麻等農作物。畜牧業以養殖牛、羊、豬等家畜為主,農產品和畜產品豐富。公會鎮還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有一些小型加工廠。

-大囫圇鎮:地處張北縣東部,壩頭沿線林草資源豐富。這裡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是張北縣重要的生態屏障。大囫圇鎮的旅遊業也在逐步發展,有一些農家樂和鄉村旅遊景點,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農業以種植蔬菜、玉米等作物為主,同時也注重發展特色養殖。

-小二台鎮:位於張北縣東南部,靠近草原天路。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旅遊業發展迅速,是遊客前往草原天路的重要中轉站。鎮內有許多民宿和農家樂,為遊客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小二台鎮還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了一些現代化的農業園區,種植草莓、葡萄等特色水果。

-二台鎮:在張北縣中部偏北,交通便利,是周邊鄉鎮的交通樞紐。二台鎮的商業較為發達,有多個集市和商業街,農產品交易活躍。農業以種植小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為主,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畜牧業。近年來,二台鎮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

-台路溝鄉:位於張北縣西南部,地勢較為複雜,有山地和丘陵。這裡的生態環境保持較好,有一些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台路溝鄉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馬鈴薯、蓧麥等耐旱作物。同時,鄉內也有一些礦產資源,礦業開發是當地的一項產業。

-油簍溝鎮:地處張北縣南部,與張家口市區相鄰。油簍溝鎮的經濟發展較為多元化,既有農業,也有工業和服務業。農業方麵,種植玉米、蔬菜等作物,部分地區發展了特色種植和養殖。工業有一些小型企業,主要從事農產品加工和建材生產。服務業則以餐飲、住宿和交通運輸為主。

-饅頭營鄉:在張北縣西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這裡土地廣闊,主要種植馬鈴薯、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饅頭營鄉注重農業科技的應用,推廣了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品種,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鄉內也有一些養殖專業戶,發展了畜牧業。

-二泉井鄉:位於張北縣西北部,氣候較為乾旱。二泉井鄉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農業種植有馬鈴薯、蓧麥等,畜牧業以養殖羊、牛等家畜為主。由於水資源相對匱乏,鄉內積極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滴灌、噴灌等灌溉技術。

-單晶河鄉:地處張北縣北部,草原資源豐富。單晶河鄉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擁有廣闊的牧場,養殖大量的牛羊。這裡的畜產品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單晶河鄉也有一些農業種植,主要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的農作物。

-海流圖鄉:在張北縣東北部,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這裡保留著濃鬱的蒙古族文化和傳統習俗,如蒙古族的歌舞、服飾、飲食等。海流圖鄉的畜牧業發達,蒙古族牧民以放牧為生,擅長養殖馬、牛、羊等牲畜。遊客來到這裡,可以體驗到獨特的蒙古族風情。

-兩麵井鄉:位於張北縣西北部,是一個農業和畜牧業並重的鄉鎮。兩麵井鄉主要種植馬鈴薯、小麥、蓧麥等農作物,畜牧業以養殖牛、羊、豬等家畜為主。鄉內有一些小型加工廠,對農產品和畜產品進行初加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郝家營鄉:地處張北縣東部,自然環境優美。郝家營鄉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近年來,郝家營鄉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建設了一些生態農業園區和觀光采摘園,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白廟灘鄉:隸屬於張北縣,地處張北縣東部。東、南和崇禮縣驛馬圖鄉交界,西南和小二台鄉為鄰,西和郝家營鄉相連,北接二台鎮,距張北縣政府212公裡,區域總麵積22165平方公裡。白廟灘鄉下轄15個行政村,戶籍人口人左右。1949年白廟灘鄉境域屬張北縣九區,1953年為紀念烈士常永太董昌設永太昌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從東風公社劃出成立永太昌公社,1982年永太昌公社更名為白廟灘公社,1983年由白廟灘公社改為白廟灘鄉。這裡的農業以種植蓧麥、馬鈴薯等為主,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養殖。

-戰海鄉:位於張北縣東北部,地處壩頭地區。戰海鄉的自然風光十分壯觀,有廣袤的草原和起伏的山巒。這裡是張北縣重要的畜牧業產區,養殖大量的牛羊。同時,戰海鄉也發展了一些旅遊業,有一些草原旅遊景點,遊客可以在這裡騎馬、射箭、欣賞草原風光。

-三號鄉:在張北縣北部,是一個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的鄉鎮。三號鄉主要種植馬鈴薯、蓧麥、亞麻等農作物,畜牧業以養殖牛、羊等家畜為主。鄉內有一些小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對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和銷售。

-大西灣鄉:位於張北縣西部,土地資源豐富。大西灣鄉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馬鈴薯、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近年來,大西灣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中藥材、花卉等。同時,鄉內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了植樹造林和草原保護工作。

-大河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較為便利。大河鎮的經濟以農業和工業為主,農業種植有小麥、玉米、蔬菜等作物,工業有一些小型工廠,主要生產建材、塑料製品等。大河鎮還積極發展商業和服務業,建設了一些商業街和農貿市場,方便居民的生活。

三、必遊景點

-草原天路:全長1327公裡,海拔最高點達2118米。它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山間,穿越了起伏的丘陵、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草原。從空中俯瞰,景色壯美。行駛在這條公路上,彷彿置身於美麗的自然畫卷之中。路的兩側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巨大的白色風車,每一處景色都美不勝收,讓人心馳神往。在這裡,遊客可以自由奔跑,儘情享受人文與自然的交融,是自駕和騎行愛好者的天堂。

-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是避暑勝地,這裡草原廣袤,空氣清新,夏季氣候涼爽。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騎馬、射箭、滑草等豐富多彩的草原活動。夜幕降臨,還可以參加熱鬨的篝火晚會,品嘗烤全羊等草原美食,感受濃鬱的草原文化。

-元中都遺址:是元代三大都城之一,與大都(北京)、上都(內蒙古正藍旗)並稱,是13世紀晚期中國北方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1999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遺址內現存官城、皇城外城三處城垣遺跡,出土了漢白玉角砧、瓦當、石雕等珍貴文物。其規劃佈局體現了中原傳統工程與草原文化的融合,展現了元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元中都遺址的保護與展示不僅為研究元代曆史、建築民族融合提供了實物資料,更是張北推動文體旅融合的核心載體,讓遊客得以在遺址漫步中感受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

-野狐嶺要塞:是軍事旅遊的熱門景點,這裡儲存了許多軍事設施和遺跡。遊客可以參觀坦克、大炮等武器裝備,瞭解軍事曆史和國防知識。野狐嶺要塞周邊的自然風光也十分獨特,有山巒、草原等景觀,是一個集軍事體驗和自然觀光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四、民俗風情

張北縣居民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還有蒙古族、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

蒙古族文化在張北縣有重要體現,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如那達慕大會,在張北縣也會熱鬨舉辦。那達慕大會期間,會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競技比賽,還有精彩的歌舞表演和豐富的蒙古族美食。蒙古族的長調、馬頭琴演奏等藝術形式也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張北縣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等民俗表演。這些表演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氛圍,展示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熱情和傳統文化。此外,張北縣還有一些獨特的民間藝術,如剪紙、麵塑等,這些手工藝品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色。

五、特色美食

-手把羊肉:將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入大鍋中煮熟,食用時,一手持刀切割,一手抓肉入口,原汁原味,鮮嫩多汁。這種獨特的吃法充分展現了草原人民的豪爽性格。

-蓧麵窩窩:是張北縣的傳統美食之一,由蓧麵製作而成。蓧麵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營養豐富。製作時,將蓧麵和好後,搓成細長條,再捲成窩狀,上籠蒸熟。蓧麵窩窩口感筋道,搭配羊肉蘑菇湯,味道鮮美,堪稱一絕。

-烤全羊:是張北縣招待貴客的佳肴,選用膘肥體壯的綿羊,經過宰殺、燙毛、煺毛、醃漬、調味後,在特製的烤爐中用果木炭火烤製而成。烤全羊外酥裡嫩,色澤金黃,香氣四溢,風味獨特。

-奶豆腐:是蒙古族的傳統美食,由牛奶或羊奶製成。奶豆腐營養豐富,口感酸甜可口。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泡在奶茶中,或者烤著吃,彆有一番風味。

-奶茶:蒙古族的傳統飲品,由磚茶煮成並兌入鮮牛奶或羊奶,再加上黃油、炒米等製成。奶茶味道濃鬱,既能解渴又能充饑,在張北縣的蒙古族聚居地,人們每天都離不開奶茶。

六、旅遊指南攻略

(一)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

-飛機:可以先抵達張家口寧遠機場,然後從機場乘坐前往張北縣的班車,或者選擇包車、租車前往。

-火車:可先到達張家口站或張家口南站,再轉乘前往張北縣的汽車。也有部分火車可以直接到達張北縣附近的車站,如張北南站。

-汽車:張北縣與周邊城市有較為密集的長途汽車線路,從北京、張家口等城市都有直達張北縣的長途客車。

-內部交通:

-公交車:張北縣內有一些公交線路,連線了縣城和部分鄉鎮,但車次可能相對較少。

-計程車:在縣城內出行,計程車是比較方便的選擇。如果要前往較遠的景點,也可以和司機協商包車。

-租車:如果想要自由安排行程,租車自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在縣城的租車公司租到各種型別的車輛。

(二)住宿推薦

-張北鎮:作為縣城所在地,住宿選擇較為豐富。有高檔的星級酒店,如張北xx國際酒店,提供舒適的住宿環境和完善的服務設施。也有經濟實惠的快捷酒店,如漢庭酒店、7天酒店等,價格相對較低,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此外,還有一些民宿,能讓遊客體驗到當地的生活氛圍,部分民宿還會提供特色餐飲,如蓧麵窩窩、羊肉湯等。

-草原天路沿線:如果想深度感受草原天路的美景,可選擇沿線的農家院或特色民宿。這些住宿點大多以木質或磚石結構為主,風格質樸,貼近自然。比如「草原天路之家」民宿,推開窗戶就能看到連綿的山丘和隨風搖曳的草地,部分房間還配備觀景露台。在這裡住宿,清晨可迎接第一縷陽光,夜晚能觀賞璀璨星空,還可參與農家院組織的篝火晚會、草原騎行等活動。此外,也有一些條件較好的度假酒店,如天路草原度假酒店,提供更優質的住宿服務,房間內配備獨立衛浴、空調等設施,適合對住宿品質有一定要求的遊客。

-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度假區內設有蒙古包酒店,分為普通蒙古包和豪華蒙古包。普通蒙古包保留了傳統的外觀和內部裝飾,讓遊客能體驗到原汁原味的草原住宿風情,雖然內部設施相對簡單,但乾淨整潔,能滿足基本的住宿需求。豪華蒙古包則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升級,配備了舒適的床鋪、獨立衛生間、電視等現代化設施,同時還提供特色的蒙古族迎賓儀式、歌舞表演等服務。住在度假區內,遊客可以隨時參與草原上的各項活動,無需奔波往返。

-野狐嶺要塞附近:周邊有一些以軍事主題為特色的住宿場所,如「要塞軍旅之家」旅館。旅館內部裝飾充滿軍事元素,牆壁上掛著各種軍事曆史圖片,房間以不同的軍銜命名。這裡的住宿價格親民,同時還提供軍事主題的體驗專案,如軍事裝備參觀講解、模擬射擊遊戲等,非常適合軍事愛好者和親子遊客。此外,也有一些普通的農家客棧,提供乾淨的客房和家常飯菜,方便遊客就近遊覽野狐嶺要塞景點。

(三)美食體驗

1縣城美食聚集地:張北鎮的美食街和商業街是品嘗特色美食的好去處。比如興和西路美食街,彙聚了眾多當地餐館。在「草原牧歌」餐廳,你可以品嘗到正宗的烤全羊,餐廳采用傳統的烤製方法,外皮酥脆,肉質鮮嫩,搭配孜然、辣椒麵等調料,味道濃鬱。「蓧麵人家」則專注於蓧麵美食,除了經典的蓧麵窩窩,還有蓧麵魚魚、蓧麵飩飩等多種做法,搭配不同的鹵汁,口感豐富多樣。此外,街邊的小吃攤也是不可錯過的美食據點,烤羊肉串香氣四溢,烤羊腰鮮嫩多汁,還有現炸的油糕,外皮金黃酥脆,內餡香甜軟糯。

2景區周邊美食:在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遊客可以在蒙古包內享用特色的蒙古族美食。一邊欣賞蒙古族歌舞表演,一邊品嘗手把羊肉,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草原天路沿線的農家院則以農家菜為主打,新鮮的野菜、自家種植的蔬菜,搭配散養的柴雞,烹飪出原汁原味的鄉村美食。例如,用草原上的野韭菜炒雞蛋,味道鮮美,充滿自然氣息;燉柴雞湯汁濃鬱,雞肉緊實有嚼勁。野狐嶺要塞附近的餐館也有不少特色菜品,如塞北口蘑燉排骨,口蘑吸收了排骨的肉香,排骨也帶有口蘑的鮮味,二者相得益彰。

3美食購物推薦:如果想購買特色美食帶回家,張北縣的農貿市場和特產店是不錯的選擇。在張北農貿市場,可以買到新鮮的蓧麵、當地牧民自製的奶豆腐、奶皮子等奶製品。特產店內則有包裝精美的烤羊肉乾、牛肉乾,還有各種口味的奶茶粉,方便遊客攜帶和儲存。

(四)景點遊覽

1經典一日遊

-上午:抵達張北縣後,首先前往草原天路。從野狐嶺進入,沿著蜿蜒的公路行駛,欣賞沿途的草原風光、風車陣和起伏的山丘。途中可以在觀景台停車拍照,感受大自然的壯美。

-中午:在草原天路沿線的農家院用餐,品嘗蓧麵窩窩、燉羊肉等特色美食,稍作休息。

-下午:繼續遊覽草原天路,到達樺皮嶺出口後,返程前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在度假區內體驗騎馬、射箭等草原活動,感受草原的粗獷與豪邁。

-晚上:參加度假區的篝火晚會,享用烤全羊,欣賞蒙古族歌舞表演,在熱鬨的氛圍中結束一天的行程。

2深度兩日遊

-第一天

-上午:參觀元中都遺址,跟隨導遊的講解,瞭解元代都城的曆史變遷和建築特色,欣賞出土的珍貴文物,感受曆史的厚重。

-中午:在遺址附近的餐館用餐,品嘗當地的特色麵食和燉菜。

-下午:前往野狐嶺要塞,參觀軍事設施和武器裝備,瞭解軍事曆史和國防知識,還可以參與一些軍事體驗專案。

-晚上:入住野狐嶺要塞附近的酒店或農家客棧,品嘗農家菜,休息調整。

-第二天

-上午:前往草原天路,從野狐嶺入口進入,慢慢遊覽,途中可以下車徒步,近距離感受草原的美景,探索一些小眾景點。

-中午:在草原天路沿線的農家院享用午餐,品嘗草原特色美食。

-下午:繼續沿著草原天路前行,到達樺皮嶺出口後,前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在度假區內享受悠閒時光,觀看馬術表演等。

-晚上:參加篝火晚會,品嘗烤全羊,欣賞蒙古族歌舞表演,入住度假區內的蒙古包,體驗草原之夜。

3悠閒三日遊

-第一天

-上午:抵達張北縣後,先到張北鎮,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瞭解張北縣的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中午:在縣城的美食街用餐,品嘗各種特色小吃。

-下午:前往海流圖鄉,體驗濃鬱的蒙古族風情,參觀蒙古族牧民的家庭,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還可以學習製作奶製品。

-晚上:住在海流圖鄉的蒙古族民宿,品嘗蒙古族晚餐,感受蒙古族的熱情好客。

-第二天

-上午:前往草原天路,從野狐嶺進入,一路欣賞美景,途中在觀景台停留,拍攝草原風光。

-中午:在草原天路沿線的農家院用餐,品嘗農家菜。

-下午:繼續遊覽草原天路,到達樺皮嶺出口後,前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辦理入住手續。

-晚上:參加度假區的篝火晚會,享用烤全羊,欣賞蒙古族歌舞表演。

-第三天

-上午:在中都原始草原度假區體驗騎馬、射箭等草原活動,感受草原的樂趣。

-中午:在度假區內用餐,品嘗草原美食。

-下午:收拾行李,結束愉快的張北之旅,返程回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