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 第146章 均衡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146章 均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漢東省的天空,在經過一連串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般的激烈交鋒後,似乎終於迎來了一片暫時平靜的穹頂。那股彌漫在省委大院每一個角落、令人窒息的緊張感,如同被一場無形的細雨悄然洗刷,雖然空氣中仍殘留著濕潤的泥土氣息,暗示著曾經發生過的激烈搏殺,但至少,目之所及,已不再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戰場。一種新的、微妙的、建立在心照不宣的妥協之上的均衡狀態,如同一個精巧而脆弱的琉璃器皿,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了漢東權力舞台的中央。

這種均衡,並非皆大歡喜的和諧共處,而是激烈碰撞後力量對比達到某種臨界點的暫時穩定。沙瑞金主導的、試圖以雷霆手段打破舊有格局的“激進改革”路線,在遭遇了高育良-祁同偉聯盟精心構築的銅牆鐵壁後,遭受了重挫。標誌性的事件,便是侯亮平的黯然離去。沙瑞金是一位現實的政治家,他深知在目前的情勢下,繼續強硬對抗隻會導致漢東工作的全麵僵局,這既不符合漢東發展的利益,也絕非更高層級所樂見。於是,他選擇了戰略性的退卻,承認了高育良-祁同偉聯盟在漢東實際事務中的主導性地位。

作為交換,高育良和祁同偉也需要展現出勝利者的“寬容”與“大局觀”。他們默許了沙瑞金作為省委書記,在那些不直接觸及他們核心利益圈的領域,保留相當程度的掌控權。例如,日常政務的運轉、一些表麵文章式的意識形態宣傳、以及某些旨在改善民生、積累普遍政績的經濟發展專案和社會建設工程。沙瑞金可以在這方有限的天地裡,推行他的理念,展示他的能力,隻要他不越界,不去撬動那最根本的權力根基和利益格局。

這是一種冷冰冰的、基於實力原則的均衡。它建立在沙瑞金的暫時妥協之上,其穩固性,完全依賴於各方對自身實力和對方底線的精準判斷,以及外部大環境不發生劇烈變化的前提。它脆弱得就像一層薄冰,任何一方的誤判、任何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都可能使其瞬間破裂,引發新的、可能更加激烈的衝突。

一、妥協的藝術:沙瑞金的守成與蟄伏

站在省委一號樓寬大的辦公室窗前,沙瑞金俯瞰著樓下井然有序的車流和遠處蓬勃發展的城市輪廓。他的表情平靜,目光深邃,早已不見了當初那份急於求成的銳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經過磨礪後的沉穩和內斂。

妥協是痛苦的,尤其是對於他這樣懷有強烈使命感和改革理想的人而言。侯亮平的離開,對他而言不僅是戰略上的失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挫敗。但他更清楚,政治的本質,很多時候不在於一時的進退,而在於誰能在漫長的馬拉鬆中,更好地把握節奏,儲存實力,等待時機。

他現在的策略,可以概括為“守成”與“蟄伏”。

“守成”,意味著他必須首先確保自己作為省委書記的基本盤不失。他不再主動發起針對性的攻勢,而是將精力集中於鞏固自己的法定職權範圍。他認真處理日常政務,主持常委會時更加註重程式和共識,對高育良和祁同偉提出的、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建議,隻要不違背根本原則,大多予以尊重甚至支援。他需要向外界,尤其是向更高層級,展示出漢東班子是團結的、有戰鬥力的,能夠維持穩定和發展的大局。這種“守成”,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是為了避免被進一步邊緣化。

而“蟄伏”,則是更具戰略性的佈局。他接受了暫時無法撼動核心權力結構的現實,轉而將目光投向更長遠的地方。他利用書記的身份和相對超脫的地位,繼續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播種”的計劃。那些被他悄然關注、並嘗試安置在關鍵崗位上的年輕乾部,就是他埋下的種子。他不再期望他們能立刻改變什麼,而是為他們提供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保護他們身上可貴的品質和專業能力,等待他們自然生長,等待未來的某一天,當時機成熟,這些分散的力量能夠被凝聚起來。

同時,他也密切關注著“乾部考覈評價機製改革”這個新的博弈點。他清楚地知道,高育良和祁同偉必然會極力掌控這一過程,使其流於形式,或變得對其有利。但他並不氣餒。他打算在這個框架內,極其耐心地、一點一滴地爭取,哪怕隻是在某個細微的條款上,嵌入一點更注重實績、更貼近民意的因素,都是一種進步。他要做的,是持續地施加影響,就像水滴石穿,不求立竿見影,但求潛移默化。

這種從“破”到“立”的思路轉變,從追求“速勝”到準備“持久戰”的戰略調整,標誌著沙瑞金在漢東的政治智慧變得更加成熟。他不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闖入者”,而開始學會像一個真正的封疆大吏那樣思考和行為。暫時的均衡,對他而言,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必要階段。

二、勝利者的鞏固:高育良的駕馭與祁同偉的擴張

均衡的另一端,高育良和祁同偉,則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期,致力於鞏固和擴大他們的勝利果實。

高育良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被眾多本地乾部視為力挽狂瀾的“定海神針”。但他內心深處那絲對祁同偉的隱憂並未消散,反而隨著祁同偉權勢的膨脹而有所加深。他現在的核心任務,是在享受勝利成果的同時,如何更好地“駕馭”祁同偉這把越來越鋒利的雙刃劍。

他采取的方法是“恩威並施”。在公開場合和正式決策中,他給予祁同偉充分的尊重和極大的自主權,尤其是在政法公安係統內,幾乎完全放手讓祁同偉去經營。這既是對祁同偉功勞的肯定,也是滿足其權力**的必要之舉。但在一些涉及全域性的戰略性問題上,比如重要的人事安排(非祁同偉核心圈,但具有象征意義的位置)、某些重大專案的審批導向、以及與沙瑞金的微妙互動中,高育良則牢牢把握著最終的決定權。他通過其深厚的政治智慧、豐富的經驗以及“老師”身份的天然權威,努力維持著聯盟內部的主導地位,確保祁同偉的擴張是在他可控的範圍內進行。

與此同時,高育良也極其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他大力抓乾部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教育,強調規矩和紀律,展現出一種不同於沙瑞金“激進”、也不同於一般官員“庸俗”的儒雅、穩重、有深度的領導者形象。這使他不僅在漢大幫內部,也在更廣泛的乾部群體中,贏得了更多的認同和支援。

而祁同偉,則進入了權力擴張的黃金時期。在漢東境內,他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公安係統。憑借在此次鬥爭中立下的“頭功”,以及高育良的默許和支援,他的手成功地伸向了更廣闊的領域。一些關鍵的經濟部門、重要的市縣領導班子調整,甚至包括宣傳口徑的某些微妙把握,都開始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他的意誌。

他的視野也更加開闊,開始有計劃地向更高層麵滲透,構建屬於自己的庇護網路。他利用一切機會進京,或通過梁璐家的關係,或經營自己的隱秘渠道,小心翼翼地編織著關係網。他對權力的追求,已經不再滿足於稱雄一地,而是渴望獲得更根本的安全保障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向外的擴張,某種程度上也緩解了他與高育良在漢東內部可能產生的直接競爭壓力,使得聯盟關係在現階段得以更加穩固。

三、湖邊的對話:均衡下的暗湧

時值深秋,天高雲淡。京州郊外,山水莊園的高爾夫球場沐浴在午後溫暖的陽光下,綠草如茵,湖水湛藍,景色宜人。高育良和祁同偉並肩走在球場上,進行著一場看似閒適的散步。身後不遠處,工作人員和保鏢保持著禮貌的距離。

“同偉啊,你看這湖麵,多平靜。”高育良指著遠處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感慨道,“經過這一仗,漢東總算能安靜幾年了。沙書記看來也是明白了事理的人,知道穩定發展纔是硬道理。我們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上了。”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如釋重負的欣慰。作為漢東實際的掌舵者,他當然希望局麵穩定,這有利於集中資源辦大事,也有利於鞏固他的治理成果。

祁同偉順著高育良的目光望去,臉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那笑容裡,有勝利者的自信,也有一種未被完全滿足的野心。“是啊,老師。來之不易的平靜,確實值得珍惜。”他附和道,但隨即話鋒微轉,聲音平穩卻帶著力量,“不過,老師,安靜不代錶停滯。水麵之下,該動的還是要動。沙瑞金不會甘心一直這樣下去,他隻是在等待機會。而我們,更不能停下腳步。”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銳利起來,彷彿能穿透那平靜的湖麵,看到底下的暗流湧動。“屬於我們的時代,是爭取來的,不是等來的。現在正是我們鞏固基礎、開拓新局的最好時機。漢東需要發展,我們需要帶領漢東走向更強。內部的梳理要加快,對外的聯係也要加強。隻有我們自身足夠強大,根基足夠牢固,才能真正無懼任何風浪。”

高育良聽著祁同偉的話,心中微微一動。他再次感受到了這個學生身上那股迫人的銳氣和不斷膨脹的野心。祁同偉的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維持現有的均衡,他想要的是利用這段平靜期,進一步壯大實力,開創一個更徹底的、由他們主導的“新時代”。這既讓高育良欣賞其魄力,也讓他心底那絲隱憂再次浮現。

“嗬嗬,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高育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用一種長者的口吻說道,“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把握好節奏,很重要。”他沒有直接肯定或否定祁同偉的雄心,而是提醒他要穩健。

祁同偉恭敬地點點頭:“老師教誨的是,我明白。”但他眼神中的光芒,並未因這句提醒而減弱半分。

兩人繼續向前走去,身影在夕陽下拉得很長。湖麵依舊平靜如鏡,倒映著天空和遠山,美麗而深邃。但無論是高育良還是祁同偉,都知道這平靜之下蘊藏著什麼。沙瑞金在蟄伏,祁同偉在擴張,而高育良自己,則在努力維持著這精妙的平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