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 第202章 一次意外的考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202章 一次意外的考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漢東省的清晨,大多是從一種有條不紊的節奏中開始的。省城的街道上車流如織,卻秩序井然,這得益於祁同偉大力推行的“智慧交通”係統。早間新聞裡,播音員用字正腔圓的語調播報著全省經濟穩中向好的喜訊,以及高育良書記關於“德治法治相結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文章摘要。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那麼符合“漢東經驗”所描繪的圖景。

然而,平靜的水麵下,暗流從未停止湧動。這一次,波瀾起於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清湖縣。

清湖縣位於漢東北部,因縣域內擁有一個名為“清湖”的天然湖泊而得名。這湖泊曾是當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曾是風景秀麗的所在。但近十幾年來,隨著上遊幾家造紙、化工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大量未經徹底處理的廢水排入清湖,導致湖水水質急劇惡化,從曾經的清澈見底變成瞭如今的黑臭渾濁。湖裡的魚蝦早已絕跡,夏季熏天的臭氣能讓幾裡地外的居民不敢開窗。更嚴重的是,湖區周邊地下水資源也受到汙染,附近幾個村莊的井水檢測出多項指標超標,村民的健康受到威脅。

多年來,村民們投訴、上訪,但問題在“發展是硬道理”和地方政府對利稅大戶的庇護下,一直被拖延、敷衍。清湖縣的主要財政收入,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那幾家排汙企業。曆任縣領導對此的態度,多是“捂蓋子”,或者搞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表麵工程。

轉機似乎出現在高育良主政、祁同偉狠抓治理之後。省裡出台了更嚴格的環保條例,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強大的政策壓力下,清湖縣新上任的縣委書記(一位想有所作為的年輕乾部)下定決心,要徹底整治清湖汙染問題。他頂住壓力,勒令沿湖幾家重點排汙企業停產整頓,要求它們必須安裝最先進的汙水處理裝置,實現達標排放後才能複產。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

停產,意味著企業沒有收入,但銀行的貸款利息、工人的基本工資卻不能不停。幾家企業的老闆叫苦不迭,暗中串聯,試圖通過各種關係向縣裡、市裡施壓。而更直接的影響,是那些依靠這些企業工作的工人。清湖縣本身就業機會有限,這些工人大多來自周邊鄉鎮,一家老小就指望著這份工資。企業突然停產,工人們頓時斷了生計,人心惶惶。

起初,工人們還寄望於企業能儘快整改完成複產。但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整改工程進度緩慢(企業主有意拖延施壓),複產似乎遙遙無期。工人們拿不到工資,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不滿情緒日益累積。而與此同時,湖區村民看到縣裡終於動真格整治汙染,歡欣鼓舞,組織起來日夜巡邏,防止企業偷偷複產,雙方矛盾逐漸激化。

事件的導火索,是縣環保局的一次突擊檢查。檢查人員發現一家停產企業竟在深夜偷偷開工生產,汙水直接排入暗管,彙入清湖。憤怒的村民聞訊趕來,堵住了廠門,與企業保安和少數留守工人發生了激烈口角,險些釀成肢體衝突。訊息迅速傳開,更多的失業工人和湖區村民從四麵八方湧來,人數很快聚集起上千人。他們打著“要工作、要吃飯”和“要清水、要健康”的橫幅,將縣政府大門圍得水泄不通。

清湖縣的縣委書記慌了神,一邊調動所有警力到現場維持秩序,防止事態失控,一邊火速向所屬的地級市——林城市委市政府彙報。

訊息傳到林城市時,市委書記正在主持一個重要的經濟專案協調會。聽到秘書長低聲彙報清湖縣的情況,他的眉頭立刻擰成了一個疙瘩。清湖縣的問題,他是知道的,甚至私下裡也覺得新來的縣委書記有些操之過急。但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首要任務是絕不能出事,尤其不能出群體**件!

“立刻啟動應急預案!”市委書記沉聲下令,“告訴清湖縣,第一,確保現場絕對不能發生流血衝突,警察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必須堅決隔離對峙雙方,控製事態範圍!第二,我馬上和市長、政法委書記趕過去!第三,立刻向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值班室報告情況,記住,如實報告,但要注意措辭,強調我們正在積極、穩妥處置!”

林城市的報告,幾乎是和清湖縣現場的影像資料(由一些圍觀群眾和自媒體拍下,迅速在本地社交網路傳播)同步抵達省委、省政府的。

省委辦公廳的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值班秘書不敢怠慢,立刻按程式先將情況報告給了各自的秘書長,秘書長們則分彆敲開了高育良和祁同偉辦公室的門。

高育良當時正在審閱他那本《大道之行》書稿的最終清樣,聽到秘書急促的彙報,他放下手中的筆,接過情況簡報,臉色凝重起來。他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基層矛盾處理不當,引發不穩定因素。這與他一直倡導的“和諧”理念背道而馳。

“告訴林城市委,一定要沉著冷靜,堅持以對話化解矛盾,以協商解決問題。要理解工人兄弟的困難,也要體諒村民對健康環境的訴求。核心是做好群眾工作,緩和對立情緒。我隨時聽取彙報。”高育良指示道,他的思路清晰地點明瞭“疏導”和“對話”的方向。

幾乎在同一時間,祁同偉也接到了報告。他的反應則截然不同。他快步走到辦公室牆上的大型電子螢幕前,手指飛快操作,調出了清湖縣的電子地圖、重點區域實時監控(縣政府門口的攝像頭畫麵已經接入)、以及當地警力部署情況。

“人數多少?核心訴求是什麼?有沒有發現組織者?現場有沒有出現過激行為?林城市局和清湖縣局的應對方案是什麼?”他一連串的問題拋給正在電話那頭彙報情況的省公安廳指揮中心主任,語氣冷靜而銳利,不帶絲毫猶豫。

聽完彙報後,祁同偉立刻下達指令:“第一,命令清湖縣局,立即增派警力,擴大警戒範圍,堅決將示威人群與縣政府辦公區域隔離,確保黨政機關絕對安全,確保交通要道暢通!第二,啟用無人機進行高空監控,密切掌握人群動態,重點識彆和鎖定帶頭哄事、煽動情緒的核心人員。第三,通知網信部門,立即啟動輿情應急響應,嚴密監控網上相關言論,對謠言和不實資訊迅速澄清、處置,防止輿論發酵。第四,命令林城市局預備隊處於臨戰狀態,隨時準備增援。第五,將情況立即通報省信訪局,讓他們派工作組下去,配合當地政府做好接談工作。”

他的指令清晰、果斷,充滿了鐵腕色彩,核心是“控製事態、隔離風險、精準打擊”。在他看來,這種群體**件,首要任務是控製住,防止蔓延和升級。隻有在確保秩序的前提下,才能談解決問題。

放下電話,祁同偉盯著螢幕上縣政府門口那黑壓壓的人群,眼神冰冷。清湖縣的問題,他早有耳聞,也知道根源在於長期積累的環境汙染與發展矛盾。但在他的治理邏輯裡,這種矛盾應該在法律和製度的框架內逐步解決,而不是以這種聚眾施壓的方式爆發出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秩序的一種挑戰,必須首先予以壓製。

他拿起內部電話,直接打給了高育良辦公室。

“高書記,清湖縣的情況您都知道了吧?”祁同偉的聲音保持著對一把手的尊敬,但語氣中的緊迫感顯而易見。

“知道了,同偉同誌。我已經指示林城市委,要耐心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爭取化解矛盾。”高育良的聲音透過話筒傳來,依然帶著他特有的沉穩。

“高書記,群眾工作要做,但當前的燃眉之急是控製局麵。”祁同偉語氣加重了幾分,“上千人聚集,情緒激動,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我的意見是,必須首先展現堅決維護秩序的態度和力量。我已經命令公安方麵采取了必要措施。建議省委立刻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後續處置方案,統一口徑。”

高育良在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鐘。他聽出了祁同偉話語中的強硬意味,也明白現場控製的重要性。但他更擔心的是,過於強硬的姿態可能會進一步激化矛盾,與他自己一直提倡的“德治”理念相悖。

“同偉啊,控製局麵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的乾部要走到群眾中去,傾聽他們的聲音,解釋政府的政策。硬碰硬,容易出問題啊。”高育良試圖將自己的理念傳遞過去。

“高書記,我理解您的擔憂。”祁同偉的語氣不容置疑,“但非常之時,需用非常之法。秩序是底線。沒有了秩序,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已經安排了信訪部門介入接談。但現在,必須讓所有人看到省委省政府維護穩定、維護法治的堅定決心!我建議的緊急會議……”

“好吧。”高育良打斷了祁同偉,他意識到在具體應急處置上,很難說服這位掌控著強力部門的搭檔,“通知在家的常委,半小時後,第三會議室開會。”

放下電話,高育良揉了揉太陽穴,感到一陣疲憊。清湖縣的這場風波,就像一麵鏡子,瞬間照出了他和祁同偉在治理理念上的那道清晰裂痕。他追求的是根子上的和諧,是春風化雨;而祁同偉信奉的是立竿見影的秩序,是雷霆手段。

這場意外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它不僅考驗著清湖縣、林城市的應急能力,更考驗著漢東省最高決策層,在麵對基層複雜矛盾時,將做出怎樣的抉擇。而這抉擇,將深遠地影響漢東未來的走向。高育良走到窗邊,看著樓下陸續駛向省委大樓的車輛,心中籠罩著一層陰霾。他知道,半小時後的常委會,必將是一場激烈的交鋒。而他,還沒有完全準備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