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宋 第322章 本地人和本地人
童貫回過神,連連稱謝。
王大衛讓軍卒送來吃食,與童貫邊吃邊聊。聊的都是些湟水地區的近況。
樂都城總體上來說還算安穩。雖然軍管、戒嚴、全天候宵禁,但城裡的老百姓在改朝換代和疫情的雙重壓力之下都老老實實地在家待著。
當然,前提是誌願軍必須得每五天發放一次糧食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這都得感謝阿裡骨。是他在董氈死的那天夜裡把心懷不甘而又有能力鬨騰的人全都趕跑了,剩下的自然就隻有躺平,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最後一條出路。
此外還有一個人也該感謝,那便是董氈。
戰前,董氈把樂都籍的軍卒都安排去駐守拉脊山,而從其他地區調來的人馬則隨他進駐樂都城。這種做法非常符合一個封建君主的用兵思路,隻不過,他肯定沒想到自己會死得如此草率。
這就導致了誌願二軍當中的三千五百人其實都是樂都人,他們的家眷都在城裡。
訊息傳入城中,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新朝」很不錯嘛!不僅沒對我們強取豪奪、趕儘殺絕,還接納了。聽說還給了什麼什麼權,也不知道是乾啥用的。
管它有什麼用呢!我們原來可是除了一條命什麼都沒有。
既然如此,那我們是不是也得投桃報李?大事兒幫不上多少忙,可街坊四鄰的情況咱還是挺熟的。
有了本地人協助,樂都城始終沒出過大亂子。
湟州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那裡沒有戒嚴,百姓照舊生活,以前乾什麼現在還可以接著乾,甚至連城門都一直沒關過。想來就來,想走便走。
如果你想要再打一仗,把湟州奪回去。也可以,儘管放馬過來。
然而,根本沒人動這個念頭。城裡住著一隻大老虎,惹不起的那種,光聽名字都讓人心裡發涼。
有傳聞說那位大老虎病倒了。但,你信嗎?反正我不信。
如果去留不定,想先打聽一下「新朝」的製度再做決定,誌願軍還非常貼心地準備了一個新衙門,坐堂的正是一位湟州本地人——溪巴溫。
溪巴溫這個帶路黨算是死心塌地地投靠誌願軍了,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不分晝夜,甚至達到了一飯三吐哺的程度。
但其實他的心裡很不踏實,這個新衙門隻是臨時性的,乾到湟水解凍之時就撤銷。以後還能不能繼續混上一口官飯?也沒人給他個承諾啊!
不過這同時也意味著,來去自由的截止時間便是湟水解凍之時。如果有人考慮得再深一些,大約還能推斷出:這很可能就是誌願軍征伐西海的時間。
都是好訊息,這頓飯王大衛吃得開心,聊得愉快。尤其是童貫還在言語之間夾雜了一些含而不露的恭維,與阿裡骨有雲泥之彆,更令人心曠神怡。
酒過三巡,軍卒進來稟報:王都總管回來了。
童貫起身告辭,他要去拜訪王厚,儘快敲定這批糧食的事情。
王大衛親自送童貫出帳,看著他離去的背影,忍不住想:不會是重名吧?按說這個概率應該是極低的,同一座皇宮裡還能出這種事兒?
可,我半點兒也看不出來這是一位日後能封王的主兒啊!而且還混成了六賊之一。沒經受住考驗,腐敗了?你比彆人還少一個軟肋呢!
再仔細想想,這位都乾過哪些「賊」事呢?
收複燕雲失利,或許可以算一個。不過,宋軍在戰場上打不過人家還能有什麼辦法呢?他總歸是打了,而且還是親自去的,好歹也算是亮了一回劍。
和那些留在汴梁花天酒地、指點江山的人相比,難道更差?或者說,不打這一仗,大宋朝的底褲沒露出來就可以當作沒窟窿嗎?切!
此外還有什麼呢?還有攬功諉過、媚上欺下之類的。都是些泛泛之言,實據缺缺。
那麼,就全算成真的好了。可問題是,隻有童貫這麼做嗎?文官們就沒做過?那你們是怎麼做到「以文抑武」的?
哦!對了。以文抑武是國策,以宦抑武可不是。所以,你們就不乾了。
或許,在那個時間段內文官們確實都沒做過。因為,機會都被童貫搶走了,他們找不到地方下手啊!隻好將滿腔慾火訴諸筆端,寫成一篇篇小作文。
算了,算了,我又憤世嫉俗了。趕緊回去寫書吧!這纔是正經事兒。王大衛搖搖頭,轉身進帳。
剛坐穩,範良、呂茅、喻守規一起來了。
範良沒什麼事情,示意呂茅先來。
呂茅獻上三張答卷,王大衛審閱,全部正確。範良順勢「奪」過去,仔細收好。
輪到喻守規了。喻守規將一張大紙平鋪在桌麵上,紙的正中畫著一顆南瓜,細看,乃是一輛四輪馬車。
這塊石頭終於砸中了王大衛的腳麵。
王大衛目光呆滯。曹七,你這設計我隻能評價為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啊!好吧!追求自然,保留事物原有的本色,完全隱藏設計感,也不失為一項高雅的藝術。
然後呢?怎麼做出來?那就是我們工程師們要操心的了。對吧?
真是上麵動動嘴,下麵跑斷腿啊!
據我目測,用木材做這些藤蔓肯定是行不通啦!瞧喻守規這一臉的苦樣兒,我就知道我測得很準。哎!難為這個聰明的小木匠了。
「用鋼材吧!你手底下應該有不少這方麵的人才。」王大衛給出建議。
喻守規:「弟子已經問過了,他們也做不出來。用鐵的,太重了。」
重?不應該啊!王大衛思考了片刻光景,恍然大悟,道:「他們說的不會是實心兒的吧!用鋼管啊!」
喻守規眨巴了兩下眼睛:「鋼,管?先生,您是說」
王大衛:「空心鋼管。相同重量下,空心鋼管的直徑可以做得更大,也更堅固。等會兒,你們沒人會做這個東西,是吧?」
喻守規連連點頭。
王大衛沉默,眼珠來回轉動,忽然問道:「我聽說你們大宋的軍隊有火器啊!那怎麼會做不出鋼管?守規,你見過沒有?」
喻守規:「先生,您說的火器,是什麼?」
王大衛:「就是用火藥做發射動力的武器,點火、爆炸、飛出去,那種。」
喻守規點頭:「見過,見過。不過,這跟鋼管,有什麼關係?」
王大衛:「沒關係?怎麼能沒關係呢?嗯?咱倆說的,是一回事兒嗎?」
大宋的確有火器,但不是火槍,甚至都不是管狀類武器,而是,火箭。另一個時空中跟這種武器最相似的是喀秋莎火箭炮。
大宋的火箭並未裝備軍隊,因為,沒有哪支軍隊肯要。這玩意不僅難伺候,還極度危險,就算能順利發射出去,其誤差射程比連後世的三哥都甘拜下風。
從它被發明出來至今,其唯一的用途就是在演武的時候拉出來耍一耍,哄官家開開心。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毫不誇張的說,老趙家除了太祖爺,就沒一個懂怎麼打仗的。
順便,汴梁老百姓也能一起看個熱鬨,就當與民同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