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宮夢 第1332章 此舉必將釀成更大禍患(166萬打賞值加)
-
他越說越興奮,腦中已然開始飛速盤算細節:“利息幾何?期限定多久為宜?由哪家皇商主導最為穩妥?”
“對認購钜款者,該給予何等程度的榮恩以示嘉獎,又不至使其恃功生驕?”
帝王彷彿是自言自語,又彷彿是在與沈知念探討。
沈知念依偎在他懷中,安靜地聽著,偶爾在南宮玄羽詢問地看向她時,纔會謹慎地提了一兩點想法。
“……利息不宜過高,以免朝廷日後償還壓力過大。”
“……榮恩可先以虛職和名譽賞賜為主。”
她的建議每一句都點到即止,絕不越俎代庖,卻總能精準地切中要害。
南宮玄羽聽得連連點頭,看向沈知唸的目光越發灼熱。
他發現,念念不僅有過人的見識,更難得的是深知分寸的智慧。
她懂得如何激發他的思路,卻從不試圖替他做決定,始終將最終的決斷權,恭謹地留給他。
這種被理解、輔佐,又被全然尊重的感覺,讓帝王感到無比熨帖和舒適。
“陛下……”
沈知念見南宮玄羽的情緒已然高漲,心思完全沉浸在新政的籌劃中,便柔聲提醒道:“政事雖要緊,龍體更是根本。”
“如今既已有瞭解決之道,陛下也該放寬心,傳膳好好用些東西了。若是餓壞了身子,臣妾可是萬死難辭其咎了。”
她適時表現出小女兒態的擔憂和撒嬌,將話題從沉重的國事,拉回到了溫馨的關懷上。
南宮玄羽此刻心情極好,從善如流地笑道:“好,好,都聽念唸的。”
“李常德,傳膳!”
“奴才遵命!”
陛下剛纔就用了一小碗蔘湯,此刻終於願意用膳了。李常德歡天喜地地應了一聲,幾乎是小跑著出去吩咐。
很快,精緻的禦膳便被宮人們魚貫送入。
南宮玄羽果然胃口大開,比往日多用了不少。
用膳期間,他興致勃勃地又問了沈知念一些關於宮中用度、皇子教養的閒話,氣氛融洽溫馨。
沈知念陪著帝王用完膳,見他眉宇間雖仍有疲色,但精神卻振奮了許多,心中也稍稍安定。
她知道,今日此行,目的已然超額達成。
不僅緩解了帝王的焦慮,更獻上瞭解決難題的良策,極大地加深了帝王對她的信任和依賴。
眼見時辰不早了,沈知念便起身告退:“陛下還有諸多政務要忙,臣妾便不打擾了。”
“萬望陛下保重龍體,臣妾告退。”
南宮玄羽點了點頭,目光溫和地看著她:“今日辛苦念唸了,回去好生歇著。”
“是。”
沈知念福了一禮,姿態優雅地退出了養心殿。
走出殿門,傍晚的風帶著些許涼意吹拂在臉上。沈知念深深吸了一口氣,唇角緩緩勾起一抹清淺,卻意味悠長的弧度。
權力之路,她又穩穩地踏上了一步。
而且是以一種無可指摘的方式。
接下來,便是靜觀戰爭欠條如何推行。
沈知念扶著芙蕖的手,一步步走向暖轎,背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既柔美,又透著一股沉穩的力量。
……
翌日。
養心殿內的氣氛,與前幾日的沉鬱截然不同,雖依舊肅穆,卻隱隱流動著一股亟待破局的銳氣。
南宮玄羽並未大張旗鼓地召集所有閣臣,而是傳召了戶部尚書、幾位掌印權的內閣大學士,以及包括周鈺湖、白慕楓在內的幾名近來得力,思維活躍的年輕官員。
帝王端坐禦案之後,並未讓臣子們先行猜測。
他開門見山,直接將發行戰爭欠條以籌軍資的構想,清晰地擺在了眾人麵前。
南宮玄羽語氣沉穩,條分縷析,從邊疆戰事的緊迫性,到國庫的現實困難。
再到此舉不動國庫、不加賦稅、聚沙成塔、與民互利的諸多好處,甚至包括了對前朝類似舊例的引證,都說得明明白白。
眾人對視一眼,都清楚陛下今日並非是與他們商議是否要做,而是已經有了決斷。
這個大膽的提議,瞬間在幾位老成持重的閣老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
戶部尚書第一個出列,眉毛緊緊擰著,語氣充滿了憂慮:“……陛下聖慮深遠,此策確能解燃眉之急。”
“然……微臣鬥膽,此事關乎國朝信譽,非同小可!”
“民間商賈逐利而輕義,若其不信朝廷,無人認購,豈非徒損天家顏麵?”
“再者,如此钜款,募集之後如何管理?利息幾何?期限多久?若日後朝廷無力償還,又當如何?”
“此舉必將釀成更大禍患!請陛下三思!”
另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臣,也顫巍巍地附和:“尚書大人所言極是!”
“陛下,向民間借貸充作軍資,恐非正道!”
“若後世子孫效仿,依賴成性,豈非動搖國本?”
“且富商巨賈,其心難測,若藉此挾製朝廷,又該如何應對?”
質疑之聲隨著迭起,核心皆在於信譽、風險和後果。
這些老臣們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這確是一步險棋。
南宮玄羽靜靜地聽著,並未動怒,越發覺得念唸的思慮甚是周全。
“諸位愛卿所慮,確是老成謀國之言。”
“然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邊疆將士浴血奮戰,糧草乃性命所繫,一刻也延誤不得。”
帝王微微一頓,繼續道:“朝廷信譽,首繫於朕之天威。”
“朕會明發諭旨,公告天下,言明此欠條專為抗擊匈奴、保家衛國而設。並以皇室信譽為保,昭示還款決心與來源,可打消部分疑慮。”
“其次,朕會設專門衙署,任命信譽卓著之大商號協同管理賬目,定期公示款項流向。”
“朕認為,可設計不同份額的欠條,小至平民富戶,大至钜商豪族,皆可認購,聚沙成塔。”
“對於認購踴躍、數額巨大者,除朝廷承諾的利息外,朕會額外施恩賜予‘功在社稷’、‘義商楷模’等匾額。”
“或給予其子弟入國子監讀書、候選微末虛職之榮恩。”
“此舉既嘉獎其義舉,又可將其家族利益和國朝更緊密聯絡,而非挾製。”
青年帝王的思路清晰而務實,不僅迴應了老臣的擔憂,更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操作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