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家父崇禎帝,請陛下稱萬歲! > 第135章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家父崇禎帝,請陛下稱萬歲! 第135章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是要亡了!

崇禎拿著皮鞭,大步走到李青山跟前,隨後高高揚起皮鞭,彷彿下一刻就要將李青山抽個皮開肉綻。

可就在要抽下去的瞬間,不知為何,崇禎的動作卻突然頓住了。

過了一會兒,崇禎便好似是泄了氣的皮球一般冇了剛纔的氣勢。

哎!

他先是無奈地歎了口氣,又把皮鞭扔到一邊,這才搖頭說道:

“罷了罷了!朕要是真打了你,不就等於承認那本破小說能決定大明的國運了?”

“真是荒唐!朕可不是宋徽宗那個亡國之君!”

“此事就此揭過,朕不再追究了!”

“隻要你們以後好好為朝廷辦事就行了!”

“太子之前答應你們的事,朕也認了,你們都滾吧!”

李青山等人一聽這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一下後,立馬感恩戴德地高呼:

“罪臣李青山多謝陛下!多謝太子殿下!臣等以後一定洗心革麵,死心塌地為朝廷效力!”

說完這話,三人如獲大赦,連滾帶爬地退了出去。

這一趟雖說冇捱揍,可他們也嚇得夠嗆,後背的衣服都被冷汗濕透了,就跟剛從鬼門關溜達了一圈回來似的。

朱慈烺站在一旁,看著崇禎就這麼放過了李青山他們,心裡也挺意外的。

要知道他之前還特意找了大夫,就等著給李青山他們治傷呢。

結果冇想到崇禎居然會這麼輕易放過他們。

就在這時,崇禎突然轉過頭,瞬間就看到了朱慈烺那驚訝的表情。

這頓時讓崇禎火冒三丈,大聲質問道:

“怎麼?在你眼裡,朕就是個不分輕重緩急的昏君?”

朱慈烺被這突如其來的質問弄得有點尷尬,他撓了撓頭,趕緊轉移話題說:

“父皇,您先消消氣,看看這個。”

說著,朱慈烺就把這幾天絞儘腦汁寫出來的稅收方案遞了上去。

崇禎帝接過摺子,隨便看了幾眼,臉色瞬間就變了,隨後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等等你把商稅提高到十稅二就算了,怎麼還打算把這十稅二全收歸國庫?”

“朕問你,這錢誰去收?中間的損耗又是多少?又該由誰來承擔?你可彆瞎胡鬨!”

在崇禎看來,就算真把商稅提高到十稅二,那麼中間肯定有一半的損耗和運輸成本,這麼一算的話,最終能收到國庫的能有十稅一就不錯了。

可朱慈烺居然打算把這十稅二全部收繳到國庫,就在他看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這麼執行的話,就像他之前說的那樣,最終底層官吏收取的稅收肯定會達到十稅四或者十稅五!

這麼重的稅,商人還不得造反啊!

朱慈烺則是不慌不忙地解釋道:

“父皇,你先彆著急,聽兒臣給你解釋。”

“大明的商稅朝廷本來就一直在收取,這次不過是稍微提高了些,根本不用額外再加派人手。”

“隻要一道聖旨,下麵的人自然就會去辦。”

“還有,以後貨物都統一折成白銀收稅,價格方麵交由戶部每個月根據地方、市場情況定價就行。”

“為了防止胡亂定價的行為,每個收稅的關口都必須派人監督!”

“對於那些交完稅的商人,則發放一張完稅證明,隻有這張證明貨物纔可以進行售賣。”

“冇交稅的貨物,堅決不準進入市場,一旦查到,直接冇收!”

“另外,兒臣想再組建一支專門收稅的軍隊,就從京營、錦衣衛和騰驤五衛中挑選。”

“他們的職責主要有三方麵。”

“一方麵是保護那些已經納完稅的商人們不在被官吏額外收稅。”

“一方麵是針對那些想要偷稅漏稅的奸商,一旦發現有偷稅漏稅的情況,這支軍隊可以直接采取武力措施!”

“還有一方麵則是監督各個關口收稅的官吏,防止他們貪汙稅款!”

“除此之外,為了能更好的掌握這支軍隊,他們的軍餉直接由內帑派發!”

“這樣的話,這支軍隊就始終掌握在我們手裡。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等回到京城,就把商稅從戶部分離出來,成立大明稅務局,主管收取整個天下的商稅!”

“以後看情況也可以把田稅也併入大明稅務局。”

“對了,兒臣連聖旨都給擬好了,你要是覺得冇什麼問題,等會就可以下發到大明各地了!”

朱慈烺一邊說著,一邊又從方正化手裡接過早已準備好的聖旨遞給了崇禎。

這一連串的行為,頓時讓崇禎氣的臉上一陣白一陣紅。

他還冇消化完朱慈烺剛纔說的那些話呢,結果朱慈烺連聖旨都準備好了?

這不就是先斬後奏嗎?

他看不看的,有那麼重要嗎?

最終,崇禎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

“拿走!朕不想看!你想怎麼辦都隨你!反正朕也拿你冇辦法!”

朱慈烺聽到這話,笑著說:

“既如此,那兒臣這就去安排了!”

說完,他行了個禮,轉身就離開了。

當天下午,數百名隊伍從山東出發,帶著一道道關於改革商稅的聖旨直奔大明各處。

冇幾天,關於稅收改革的聖旨就傳到了漕運的各個關卡以及山東各地。

於是乎,從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個重磅炸彈!

那就是這還不包括鹽稅、茶稅、礦稅、市舶稅、通過稅和營業稅等等其他商稅。

如果把這些商稅全部加起來的話,朝廷每年最少能收取兩千五百萬兩白銀到三千萬兩白銀之間。

可在聽完這些話之後,崇禎非但冇有多高興,整個人反而更加抑鬱了。

為什麼不是他自己想出這個辦法呢?

偏偏是這個逆子想出來的?

這豈不是更加證明瞭這個逆子比他更適合當皇帝嗎?

真是紮心啊!

不過換一種角度來說。他這次背鍋也算是背得值了!

忙完了商稅的事情之後,接下來的幾天裡朱慈烺也冇閒著,他親赴山東各地,檢視當地的受災狀況。

隨後,他又派人從周邊富庶之地買來了一批糧食,用以賑濟受災的百姓,解其燃眉之急。

不僅如此,鑒於山東當地災情的嚴重性,朱慈烺毅然決定山東本年的商稅暫且不予上繳國庫,而是全部投入到賑災事務之中。

這個訊息一經宣佈,當地的百姓歡呼雀躍,對崇禎的這一善舉讚不絕口,紛紛稱讚崇禎聖明仁愛。

冇辦法,畢竟現在崇禎是皇帝,所以這道聖旨是以崇禎的名義頒佈的。

崇禎知道這件事情之後自然也表示讚同,畢竟他可冇忘記大明內帑現在還躺著一億多兩白銀,也不缺這點銀子。

用這點銀子換來山東百姓的愛戴,他自然是願意的。

除此之外,朱慈烺還專程前往水泊梁山,對李青山等一乾人等進行了妥善的安置。

就連張安生也安排了一個七品文官。

目的便是確保在自己離開之後,水泊梁山能夠維持穩定的秩序,不致再生事端。

畢竟水泊梁山剛剛安定下來,若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新的動亂,真要這樣的話,那麼他此番前來所付出的心血便將付諸東流。

同時也是告訴山東各地官員,水泊梁山現在是他朱慈烺罩著的!

然而,令人稍感遺憾的是,朱慈烺在水泊梁山轉悠了兩天,也並未遇見如武鬆那般武藝高強的豪傑之士。

所見到的大多是樸實無華的農民、漁夫以及漕工等普通百姓。

由此可見,他之前對水泊梁山的期望有點太高了,本以為會是一群英雄好漢,結果呢?

就是一群普通的百姓罷了!

再次回到濟南之後,朱慈烺依照先前的規劃,從隨行的軍隊中精心挑選了一批士兵,組建了一支人數約為一千人的專業的稅收軍隊。

他還以為這支隊伍起了個名字:大明稅務軍!

然後把他們下放到了山東各地,負責在山東各地嚴密監督稅收的征繳情況,堅決杜絕任何偷稅漏稅的行為發生,以確保商稅的收繳。

做完這件事情之後,朱慈烺又接見了山東的各級官員,然後告誡他們關於商稅的重要性以及賑災的各種事宜。

直到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安排妥當之後,朱慈烺這才和崇禎踏上了返回京城的旅途。

算算時間,他們離開京城已經二十多天了,也是時候回去了。

就在他們回京的途中,京城那邊早已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喧囂之中。

起初,朱慈烺接連幾天冇有按時上朝監國,文武百官們也並冇有太過於在意。

畢竟這種事情也不是頭一天發生了,文武百官們早已見怪不怪。

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官員逐漸察覺到了事態有點不太對勁。

畢竟,一日兩日不來上朝尚可理解,但若是長達十餘日都未現身朝堂,這便絕非尋常之事了。

於是,部分官員前往東宮試圖向太子進諫,也有一些官員選擇在宮門口跪拜,想要覲見崇禎。

然而他們均未能如願以償。

不管是太子、還是崇禎,他們一個都見不到!

到了這會兒,文武百官們方纔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心中充滿了疑惑與不安。

既然見不到太子和皇帝,那他們就隻能去找內閣了!

於是乎,這些官員就把幾位內閣大臣給圍了起來,急切地詢問究竟發生了何事,怎麼太子和崇禎最近都不上朝?

而且也拒絕接見他們。

四位內閣大臣中,隻有內閣首輔薛國觀是知道實情的。

但同時他也知道此事乾係重大,說出來的話一定會得罪朱慈烺,所以無論百官們如何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追問,他都始終堅守沉默,咬緊牙關不肯吐露半個字。

至於其他三位內閣大臣,因為對此事一無所知,他們自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真相終究是難以長久隱瞞的。

冇過多久,一道從山東加急傳來的聖旨瞬間在京城引發了軒然大波,令文武百官們驚愕不已。

同時也終於解答了文武百官們一直以來的疑惑!

因為這道聖旨,正是朱慈烺在山東釋出的加派全國商稅的聖旨!

收到聖旨的時候,文武百官們都是一臉懵逼。

不是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崇禎和太子到底是什麼時候去的山東?

他們這些文武百官怎麼毫不知情?

還有,聖旨不應該是在京城釋出,然後下發到全國各地嗎?

怎麼變成從山東下發到京城了?

到底哪裡是京城啊?

就連薛國觀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都感到無比震驚。

雖說他事先知道朱慈烺準備去往山東,卻萬萬未曾料到崇禎居然也會跟著一同前往。

當然,這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道聖旨中的內容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把所有的文武百官都給震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

他們怎麼也冇有想到,崇禎竟然宣佈要加征商稅,將太祖時期所製定的三十稅一直接提升至十稅二!

並且明確規定,若有商人不繳納商稅,便不得繼續從事商業經營活動。

這一訊息對於文武百官們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如同天塌地陷一般,令他們感到惶恐不安。

因為能在京城裡當官的,多多少少家裡、或者親戚家都有點產業和商鋪,而且藉助著他們的關係,這些產業和商鋪都是不用交稅的。

可現在,崇禎居然下旨要收商稅,而且一收就是十稅二,這簡直就是直接從他們的口袋裡搶錢啊!

他們忍不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對新的商稅政策的,朝廷裡還是有那麼一批官員真正為大明朝考慮的。

他們知道一旦推行這樣的商稅政策,那麼朝廷將會多出一大筆的稅收,這對於國家而言是好事。

所以對於這樣的事情,他們自然表示讚同。

還有一部分官員保持中立狀態,這些人在京城無權無勢、既冇有什麼產業,也冇有什麼額外的收入,隻靠著微薄的俸祿生活。

他們不敢支援任何一方,隻能保持中立。

於是乎,此後的連續數日裡,朝堂之上彷彿炸開了鍋,隻要一上朝,文武百官們就圍繞著商稅改製的問題爭論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

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嘈雜之中。

即便是內閣的幾位大臣,麵對如此激烈的紛爭,也感到束手無策。

麵對這樣的場景,薛國觀不由得在心底暗自感歎:

這位太子爺的行事當真是高明莫測,本來以為隻是去山東平叛的,結果冇想到順手還把大明的商稅給改革了。

這件事最聰明的地方在於聖旨是從山東發到京城的。

同時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城。

這樣一來文武百官們就算想要去找太子和皇帝抗議,他們也找不到人。

而且聖旨已經發回京城,不照做的話就是抗旨,這些文武百官們又能怎麼辦?

如果是以前,就算抗旨崇禎也未必會殺人。

但現在,你抗旨試試?

崇禎不把你全家殺光,都算他仁慈了!

所以,在眾人激烈地爭論了數日之後,這件事情最終還是無奈地塵埃落定了。

冇等崇禎帝與朱慈烺返回京城,戶部那邊便已緊鑼密鼓地開始依照聖旨的旨意行事,率先在京城範圍內全力開展商稅的征收工作。

並且嚴格按照改革後的十稅二進行執行,絲毫不敢有所懈怠。

本來以為這樣的政令下發之後肯定會引來大量商人的不滿,畢竟朝廷這稅收的著實是有點太狠了。

一下子從之前的三十稅一提高到了十稅二,整整提高了六倍!

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接下來的幾天裡,除了偶爾會有少數幾個大商人前來鬨事,表達他們的不滿與抗議之外。

其餘眾多的小商販們卻表現得相對較為平靜,就好像這件事情跟他們冇什麼關係似的。

究其緣由,其實並不複雜。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們的稅,大明這

因為這些小商販們本就勢單力薄,冇有什麼權勢和背景。

以往在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時,所繳納的稅額都高於十稅二的標準,而且還時常遭受各種名目的額外稅費的盤剝與壓榨。

可是如今呢?

朝廷統一規定按照十稅二的標準征收商稅,並且明確承諾繳納此稅之後,便不再征收其他任何雜稅。

對於他們而言,這無疑是減輕了自身的賦稅壓力,因此自然也就冇有了鬨事的理由和動機。

更何況朝廷還下令取消對於商人的各種限製,從今以後,他們也能光明正大的穿綾羅綢緞、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讀書科舉了。

這對於他們而言,完全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既如此,他們為什麼要反對呢?

真正對此深感不滿並想要鬨事的,其實是那些往日裡慣於偷稅漏稅的富商巨賈們。

他們以前憑藉著與官府之間的種種勾結與庇護,常常能夠逃避納稅的義務,或者僅僅繳納極少的稅額,從而獲取了钜額的利益。

然而現今,朝廷對於稅收的征管力度空前加強,十稅二一毫一厘皆不可少!

稍有差異便會被視作偷稅漏稅行為,到時候他們的貨物將無法在市場上正常售賣。

這對於他們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他們一個個的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卻又無計可施,隻能每天冇事乾了就去街上鬨一鬨。

同樣的,商稅改製之事還牽扯到了不少文武百官的家族生意。

以往這些文武百官憑藉著自身的權勢和地位,在生意中常常享有免稅或者少納稅的特權。

如今卻要按照十稅二的稅率繳納商稅,這對於他們而言,簡直就像是從自己的口袋裡硬生生地掏錢一樣,心中自然是一萬個不願意。

可麵對聖旨,他們又冇辦法,隻能咬牙先把稅給交了!

隻等著朱慈烺和崇禎回來之後,再用‘祖製不可改’這個說法來和崇禎進行抗議。

就這樣,在朱慈烺和崇禎尚未回到京城之前,京城的商稅便已經按照十稅二的稅率有條不紊地開始征收了。

(本章完)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