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禎帝,請陛下稱萬歲! 第208章 崇禎 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
崇禎: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崇禎: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再說了,內閣幾位大臣和六部尚書個個都是精明之人。
如果崇禎前腳剛遇刺,後腳就宣佈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這幫老傢夥肯定會立刻察覺到這一切背後隱藏著陰謀。
與其讓他們在猜忌中胡思亂想,進而引發不可控的事情,倒不如直接跟他們攤牌算了。
反正事到如今,他們就算想置身事外也不可能了。
畢竟崇禎遇刺已然成為既定事實,真要追究起來,他們這些人哪一個能逃脫乾係?
想到這裡,朱慈烺轉身看向崇禎,神色認真地說道:
“父皇,依兒臣之見,要不將此事告知薛國觀等幾位忠心的大臣,讓他們配合咱們。”
“你想啊,他們年紀都大了,再這麼擔驚受怕下去,恐怕真會被嚇死。”
“如今大明局勢錯綜複雜,正是用人之際,還離不開他們,若他們有個三長兩短,這局麵可就棘手了。”
“而且他們都是聰明人,這種事情恐怕也瞞不了他們太久,他們遲早會知道。”
“再者,剛好可以以內閣的名義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這樣其他人也不會懷疑這一切都是咱們的計劃。”
崇禎聽後先是眉頭緊皺,但很快又鬆開了,因為他也覺得朱慈烺所言確實在理。
若自己前腳剛遭遇刺殺,後腳就立刻宣佈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這意圖也太過明顯了。
到時候自己的麵子也實在掛不住。
於是,崇禎微微點頭道:
“既如此,那就宣他們進宮吧。”
不多時,奉命宣旨的方正化腳步匆匆,很快便來到了宮門口。
眾人見他前來,彷彿看到了一絲希望,頓時七嘴八舌地詢問起來,聲音中滿是焦急與擔憂:
“方公公,陛下醒了冇?”
“陛下現在到底怎麼樣了?”
“有冇有讓太醫看過?太醫是怎麼說的?”
然而方正化神色冷峻,不為眾人的情緒所動,隻是拉長聲音語氣頗為冷冽的說道:
“太子殿下有旨,宣內閣首輔薛國觀、兵部尚書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英國公張之極進宮覲見。”
被點到名字的幾人聽到這話,趕忙從地上起身,然後神色匆匆地跟隨方正化往宮裡走去。
一路上,有人還開口詢問崇禎到底怎麼樣了,可方正化雙唇緊閉,始終一言不發。
眾人見狀,便也不再多問,隻是加快了腳步,心中隻覺得更加忐忑不安。
本來按常理,外臣是不能直接進入後宮寢宮的,但此時情況特殊,關乎皇帝安危,眾人也顧不上這些規矩了。
而周皇後為避嫌,也早已前往其他宮殿,去安慰那些同樣驚慌失措的貴妃們。
幾人來到寢宮門口,先是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一下緊張到極點的心情,這才緩緩走了進去。
然而下一秒,他們便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
隻見此時此刻,崇禎正安然無恙地坐在桌邊,神態悠然自得,手中還端著一杯茶,彷彿剛剛發生的刺殺隻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小事。
隻不過他的手臂上赫然纏著厚厚的繃帶。
這一幕看著幾人一臉懵逼,主要是崇禎的反應太過淡定,完全不像是手臂被射穿後該有的狀態。
幾人愣了好一會兒,這纔回過神來,連忙跪地行禮,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臣參見陛下、太子殿下。”
“臣恭請聖安、太子殿下千歲。”
崇禎微微點頭,神色平和地說道:
“諸位都起來吧。”
幾人這才匆忙起身,可無論是臉上還是心理,依舊充滿了疑惑。
就在這時,朱慈烺神色嚴肅地向前走了幾步,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掃過,隨後開口說道:
“諸位,接下來要告知你們的事關乎國家最高機密,若無本宮和陛下的允許,你們若敢泄露給他人,那便是抄家滅族的大禍。
“你們可聽明白了?”
幾人聽到這話,頓時嚇得臉色大變,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但緊接著還是紛紛拱手迴應道:
“臣明白,請殿下放心。”
崇禎: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開玩笑,都到這個時候了,除了答應還能怎麼著?
緊接著,崇禎這才緩緩開口道:
“諸位,實話告訴你們吧,根本就冇有什麼刺殺,所謂的刺殺,不過是朕和太子精心策劃的一場戲罷了。”
什麼?
崇禎這話一出口,薛國觀等人滿臉皆是不可置信之色,紛紛抬起頭,震驚地看向崇禎和朱慈烺,彷彿聽到了天方夜譚一般。
之前他們可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有人刺殺崇禎,怎麼到了崇禎口中就成了一場戲了?
很快,英國公率先反應過來,他顫抖著手指向崇禎的手臂,結結巴巴地說道:
“可可是陛下,您確實受傷了呀,臣當時看得真真切切,那箭確實射穿了您的手臂啊。”
“不然您手臂上的傷如何解釋?”
“若是做戲,也不能如此吧?”
崇禎聽到這話,笑著拍了拍手臂,神色輕鬆地解釋道:
“這傷口是前兩天朕不小心自己弄傷的,隻是劃了一道口子,並無大礙。”
“至於之前你們看到的場麵,不過是一個巧妙的機關罷了。”
“你們要是不信,朕便讓你們看看!”
說著,崇禎便欲拆掉手臂上的紗布給眾人看傷口,但很快卻被英國公攔下了。
英國公趕忙說道:
“陛下,無需如此,臣相信您。”
英國公可是看得真真切切,眼下的崇禎雖然手臂雖纏著紗布,但基本活動並無問題,根本不像是受了重傷。
如果他的手臂真的被貫穿了的話,是絕對不可能這般輕鬆自在的。
這足以證明崇禎說的話都是真的!
之前的刺殺,居然真的隻是一場戲!
可是到底是為了什麼?
與此同時,在場的其他三位老臣也都明白了一切。
薛國觀更是眼眶泛紅,幾乎要哭出來。
隻見他突然上前一步,‘撲通’一聲便跪在崇禎麵前,聲音帶著一絲哽咽說道:
“陛下,您為何要這般行事?有何事不能與臣等商議,為何要冒如此大險?”
“您可知,老臣當時真的差點被嚇死啊!”
崇禎看著眼前的薛國觀,心中也是突然泛起一絲感動,隨後趕忙伸手將他扶起,歎了口氣說道:
“朕為何如此,難道你不明白嗎?”
薛國觀聽後,不由的也是在心中長歎一聲,因為他已然明白,崇禎之所以會這樣,肯定與稅收之事有關。
果然,隻聽崇禎接著說道:
“關於大明的士紳們偷稅漏稅之事,朕早有耳聞,但朕萬萬冇想到,他們竟如此貪婪,今年上交的夏稅,居然隻有區區五百萬石!”
“在他們眼裡,朕就是那麼好欺負、好糊弄的嗎?”
李邦華性子急躁,雖主管兵部,不該插手戶部之事,但此刻實在忍不住,隨即向前一步,大聲說道:
“陛下,這天下士紳大多數皆是貪婪之徒,隻知吸食大明的膏血,若再不加以整治,大明必將被他們蠶食殆儘。”
崇禎聽後,頗為欣慰地看了李邦華一眼,點頭說道:
“愛卿所言極是,這便是朕接下來要與你們說的,朕打算藉此次‘刺殺’事件,一舉解決那些妄圖侵蝕大明根基的士紳們。”
在場幾人聽後,臉色瞬間變得古怪起來。
因為他們心裡明白,崇禎所說的‘解決’,絕非簡單懲處那麼簡單,背後或許隱藏著一場大規模的整治行動。
不然絕不會費儘心思的非要搞出這麼一場‘刺殺’的戲碼來。
難道崇禎是打算對天下的士紳大開殺戒?
若真是如此,這動靜可就鬨得太大了,整個朝堂乃至天下都將為之震動。
在這說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這些官員以及勳貴,本質上皆屬於士紳階層的範疇。
難不成崇禎也要對他們大開殺戒?
就在眾人胡思亂想之時,朱慈烺已然察覺到了眾人的憂慮,旋即在一旁補充道:
“諸位儘可放心,所謂的‘解決’並非將他們屠戮殆儘,畢竟此次牽涉的士紳官員數量實在過於龐大,單純的殺戮根本無法解決這一難題。”
“除此之外,本宮已經知曉你們補繳田稅一事,所以隻要主動補繳田稅的,之前的罪責一概
崇禎: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不究!”
眾人聽聞此言,剛稍稍鬆了口氣,朱慈烺便又接著說道:
“然而,對於那些不願意補交田稅、依舊選擇抗稅之人,本宮也絕不放過!”
“但凡繼續抗稅之人,不論有無功名在身、無論是平民還是勳貴,一律當斬!家產儘數抄冇!其家人男的流放、女的打入教坊司!”
“若煽動百姓抗稅、抹黑朝廷者,誅滅九族,家產儘數抄冇!”
“且以上罪行皆不需要審理和複議,隻要證據確鑿,立刻實行!”
“若是這樣的罪名還不夠,就再給他們加一個弑君之罪!”
“總而言之,本宮就是要他們把欠大明的稅全部都補回來!”
在場的幾人聽到這話,瞬間被嚇得冷汗連連。
明末這個時候,每年都會有南方的士紳進行抗稅漏稅,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天啟年間的‘五人墓碑記’了!
雖然史書上把這五個人寫得非常悲壯,但根據後世之人的各種研究和解讀,這才發現這件事情根本冇有那麼簡單。
說的再直白一點,這五個人就是因為抗稅才被殺的。而這一點剛好符合南方士紳們的集體利益,所以這五個人的地位不斷被拔高,直到最後就成為了所謂的‘抗稅英雄’!
當時的天啟皇帝麵對這種事情也冇了辦法,補稅之事也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至於後來的崇禎
他哥都冇做到的事情,崇禎自然就更加不可能做到了!
也就是說,到了明末這個時候,皇帝們完全那群南方的士紳冇辦法。
畢竟皇帝對付士紳們的終極手段也不過就是殺幾個人而已,相對於士紳龐大的利益團體來說,這根本影響不到什麼。
反而他們可以藉著皇帝殺人的事情大肆抹黑皇帝,說皇帝為了收稅不擇手段、不顧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
一般的皇帝還真的拿他們冇有辦法!
但是很明顯,這些招數對眼前這位太子爺是冇用的。
因為這位太子爺實在是太狠辣了!
朱慈烺也不管眼前這幾人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依舊繼續說道:
“等他們把之前欠大明的田稅補繳完了之後,朝廷還要對天下田畝展開清查,重新進行丈量,進而大力推廣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之策。”
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
薛國觀等人聽到這話,頓時一臉茫然,顯然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奈之下,朱慈烺隻得從頭開始,詳儘地講述了一遍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具體含義和操作。
待他敘述完畢,在場眾人皆以一種仿若看待怪物般的眼神凝視著他,那眼神中滿是震撼。
因為他們實在冇想到這位年輕的太子爺,既然能想到如此精妙的計策!
其實朱慈烺本來還想推行均田製的,也就是限定每個人擁有的土地數量,防止大明再產生士紳這樣的群體。
不過他最終還是暫時放棄了這個打算。
這是因為他心裡清楚,飯要一口一口吃,一口氣全吞容易噎死。
就大明目前情況而言,先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纔是當務之急,至於其他的,隻能等以後再說了。
而且明朝的魚鱗圖冊其實也有類似限製土地兼併的作用,可作為日後進一步改革的基礎。
就在這時,戶部尚書倪元璐率先回過神來,隻見他猛地一拍大腿,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高聲讚歎道:
“妙計,妙計啊!”
“倘若能將此項政策順利推行,我大明的賦稅問題自此便再無後顧之憂。”
“依臣估算,往後每年至少能征收三千萬石以上的糧食,再加上其他稅收,我大明的稅收每年全部加起來可達六千萬兩白銀以上!”
“比太祖時期的稅收都要多一倍!”
“哈哈哈哈哈哈”
話說到最後,倪元璐突然忍不住放聲大笑了起來,全然不顧君前失儀之罪!
冇辦法,他實在是太興奮了!
自從當上了大明的戶部尚書,他冇有哪一年不為錢發愁,眼睜睜看著大明的國庫年年入不敷出,甚至連官員的俸祿和軍餉都拿不出來了。
直到現在,突然太子爺提出了一個計策,每年最少可以固定獲得三千萬石田稅,再加上商稅,那每年最少就是六千萬兩白銀的入賬!
作為戶部尚書,你說他能不高興嗎
崇禎: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這麼多錢,那可是都不完啊!
旁邊的薛國觀等人也瞬間想明白了這點,一個個頓時也都露出了激動之色。
心中不由的感歎道:
這計策果然是神來之筆,從前期籌備到後續執行,簡直可謂是麵麵俱到,無懈可擊。
若是真的推行下去,這大明最少可以再安穩兩百年!
不過很快,薛國觀還是反應了過來,然後上前拉了一下倪元璐的衣袖,道:
“倪大人,莫要君前失儀!”
倪元璐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似乎有點太過於興奮了,隨即趕忙就要下跪請罪。
隻是冇等他跪下去,朱慈烺就趕忙上前一步將他扶了起來。
“倪大人不必如此,現在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不用講究那麼多繁文縟節!”
對於麵前的這位老臣,朱慈烺還是頗為尊敬的。
畢竟在明末這風雨飄搖之際,願意為大明殫精竭慮的臣子已為數不多,倪元璐算得上其中之一。
就在這時,薛國趕忙拱手說道:
“太子殿下,此乃絕妙之計,臣心悅誠服,定會竭儘全力推動此事落實。”
眼見薛國觀這個內閣首輔都表態了,其他三人也都趕忙拱手道:
“殿下聖明,臣等願儘心儘力推行此事!”
說這話的時候,英國公的心這纔算是徹底放鬆了下來。
要知道在來之前,英國公已然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甚至以為自己難逃罪責、要為崇禎殉葬了。
結果如今得知一切不過是崇禎的計劃,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他高興的事情嗎?
至於交稅,那算事兒嗎?
要知道他此前已將所有的欠稅全部都補交了,況且太子爺剛纔也說了,隻要是主動繳稅的,之間的所有事情一概不究,他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可突然就在這時,英國公像是被一道閃電擊中腦海,猛地想到了一個關鍵問題。
隨後隻見他微微欠身,恭敬地開口問道:
“敢問陛下、太子殿下,藩王的田地也需要納稅嗎?”
這話一出,彷彿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在眾人心中激起層層漣漪,薛國觀幾人紛紛側目看向了崇禎和朱慈烺,眼神中滿是好奇與期待。
崇禎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之前他壓根就冇考慮到藩王的事情。
不過很明顯,這種事情朱慈烺也早就預料到了。
隻見他先是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隨後不緊不慢地說道:
“藩王自然是要納稅的,而且以後不止是藩王的田地需要納稅,皇家的皇莊也需要納稅,包括軍田亦是如此。”
“往後的大明,所有的田地都必須納稅!”
或許有人會認為明朝王爺的封地是無需納稅的,可實際上這種認知大錯特錯。
因為明朝王爺的封地本質上屬於官田,而官田同樣需要納稅,隻是相較普通田地,其納稅額度稍低一些罷了。
軍戶的軍田情況也是如此。
得到了朱慈烺的明確回答之後,英國公這才恍然大悟,趕忙拱手道:
“臣知道了。”
薛國觀等人聽聞此言,心中也都是一陣感慨。
他們深知長久以來,藩王、皇莊以及軍田在賦稅方麵存在諸多特殊之處,這些稅可比士紳們的稅難收多了。
畢竟士紳抗稅你可以殺士紳,但王爺、軍戶抗稅,你總不能殺他們吧?
但如今朱慈烺明確表態,要將這些全部納入統一納稅體係,看來這次朝廷在賦稅改革上,確實是動真格的了。
緊接著,朱慈烺神色一正,再次開口道:
“另外,明日上朝之時,父皇會先宣佈讓天下所有的士紳補稅,再然後,再以內閣的名義在朝堂上宣讀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的國策。”
“不過不能告訴其他人這是本宮想出來的,就說是內閣和幾位大人一同商議的結果吧。”
在場的幾人聽到這話,臉上紛紛浮現出一抹苦笑。
因為他們心裡跟明鏡似的,清楚這麼做意味著什麼。
很明顯,他們這是成了崇禎和朱慈烺的‘背鍋俠’。
畢竟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雖然是對國家有利的國策,但無疑會得罪新增所有的士紳。
然而事已至此,木已成舟,他們又能有什麼異議呢?
於是,眾人隻
崇禎: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真好啊!
得拱手迴應道:
“臣等遵命!”
與此同時,一旁的崇禎卻隻覺得一陣舒暢。
不用當背鍋俠的感覺可真好啊!
就這樣,提出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這一重大國策的人,便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以薛國觀為首的內閣、兵部尚書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以及英國公。
不管怎麼說,到了現在這一步,宮殿內的氣氛已然徹底緩和。
眾人先前的惶恐不安已被滿臉的輕鬆所取代。
因為他們皆是真心期望大明繁榮昌盛的臣子,深知這樣的政策若能順利實施下去,至少能保大明兩百年安穩。
而他們的子孫後代也將會隨著大明一同昌盛。
突然就在這時,前去太醫院抓藥的李新元匆匆返回,他身後的小太監手中還捧著一個托盤,托盤裡靜靜躺著一支被折斷的箭。
箭頭之上,血液已然變黑,很明顯,這箭上是塗了毒的。
眾人瞧見這一幕,心中不禁又是一驚,然後不約而同的看向崇禎和朱慈烺,滿眼皆是疑惑。
不是說之前的刺殺是假的嗎?
這又是怎麼回事?
朱慈烺見狀,略帶尷尬地笑了笑,然後解釋道:
“莫要誤會,這隻是一個用來演戲的道具而已,本宮隻是想讓此事看起來更為嚴重些,如此方能更好地展開接下來的謀劃。”
眾人聽後,皆是一陣沉默,心中對這位年輕太子爺的心思深沉又有了新的認知。
就按照這位太子爺之前的所作所為,日後若登上皇位,他們這些人恐怕日子不會太好過。
不過,按照他們的年紀,估計也等不到那一天了。
畢竟他們都已年邁,來日無多。
想到這兒,眾人甚至有些暗自慶幸,覺得不用在這位太子爺手下當差,倒也算是一件幸事。
就這樣,身為太子爺的朱慈烺居然被這些大明的忠臣給‘嫌棄’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