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 第76章 兒科食療受歡迎,巧用心思解難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第76章 兒科食療受歡迎,巧用心思解難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暮春的蘇家村,楊柳依依,村口的老槐樹下,總能聽到孩子們的嬉笑聲。可最近幾天,笑聲卻淡了不少——入春後氣溫忽冷忽熱,不少孩子染上了咳嗽、積食的小毛病,藥湯苦澀難咽,孩子們哭著鬨著不肯喝,家長們急得團團轉。

「清鳶姑娘,你快幫幫我家娃吧!」這天一早,李嬸就抱著五歲的兒子小寶找上門,眼圈紅紅的,「這孩子積食好幾天了,吃不下飯,還總嘔吐,熬了藥湯他一口都不喝,硬灌下去就吐出來,這可怎麼辦啊!」蘇清鳶摸了摸小寶的肚子,鼓鼓脹脹的,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厚膩發白,確實是典型的小兒積食症狀。她心裡清楚,孩子脾胃嬌嫩,藥湯藥性偏強,難怪孩子抗拒,若是能把「藥」做成孩子愛吃的零食,或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送走李嬸後,蘇清鳶立刻鑽進廚房,翻出空間醫書中關於小兒食療的記載。書中提到,山楂能消食化積、麥芽可健脾開胃、雞內金善消肉積,這三味食材搭配,既能緩解積食,又自帶酸甜口感,很適合孩子。她靈機一動,決定把這幾味食材做成「消食糕」——將山楂、麥芽煮水取汁,加入磨成粉的雞內金、少量麵粉和白糖,揉成麵團後擀平,切成小巧的菱形塊,上鍋蒸熟。

剛出鍋的消食糕,散發著淡淡的麥香和山楂的酸甜味,蘇清鳶嘗了一口,口感軟糯,甜而不膩,像極了平日裡吃的小點心。她立刻裝了一碟,送到李嬸家。小寶聞到香味,好奇地湊過來,拿起一塊放進嘴裡,眼睛瞬間亮了:「娘,這個好吃!」不一會兒,就吃掉了三塊。連著吃了兩天,小寶的積食明顯好轉,不僅能正常吃飯,也不嘔吐了。李嬸高興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誇:「清鳶姑娘做的消食糕太神了,我家娃把它當零食吃,積食就好了!」

這件事給了蘇清鳶很大啟發。她發現,孩子們對「藥」的抗拒,大多源於苦澀的味道和「吃藥治病」的心理暗示,若是能把食療方做成糖果、糕點這類孩子們熟悉的零食,既能避開藥味,又能讓孩子放下戒備。於是,她又針對小兒常見的咳嗽症狀,研發了「止咳梨膏糖」。

她選用新鮮的雪梨,去皮去核後打成泥,加入適量川貝粉(提前研磨成細粉,避免孩子噎到)和冰糖,小火慢熬至濃稠,倒在鋪了油紙的模具裡,冷卻後切成手指大小的長方塊,外麵裹一層薄薄的糯米粉防粘。梨膏糖入口甜潤,帶著雪梨的清香,還有一絲淡淡的川貝味,孩子們都很喜歡。村裡的張大叔家,小女兒朵朵咳嗽了半個月,吃藥總是哭鬨,吃了蘇清鳶做的梨膏糖後,每天主動要著吃,不到一週,咳嗽就好了。張大叔笑著說:「清鳶姑娘,你這梨膏糖比糖人還管用,孩子吃得開心,病也治好了!」

隨著「消食糕」「止咳梨膏糖」受到家長們的追捧,越來越多的人上門討教做法。蘇清鳶從不藏私,每次都耐心講解,可她發現,不少家長記不住步驟,或是掌握不好食材比例,做出來的食療零食要麼口感不佳,要麼效果大打折扣。「不如開個親子課,現場教大家做!」蘇清鳶想到之前在村裡辦的「藥材學堂」,決定在學堂裡加設「兒科食療親子課」,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學,既學得明白,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訊息一傳開,村裡的家長們紛紛報名。開課當天,藥材學堂裡擠滿了人,家長們帶著孩子,圍在臨時搭起的灶台旁。蘇清鳶先教大家做「消食糕」,她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山楂要去核去蒂,煮的時候加少量水就行,煮到軟爛後過濾取汁,這樣做出來的消食糕纔不會有渣;雞內金一定要磨細,不然孩子吃著會硌牙;麵粉彆加太多,不然口感會硬。」她還讓孩子們試著幫忙攪拌麵糊,小寶拿著小勺子,學得有模有樣,臉上沾了麵粉也不在意,笑得格外開心。

接著,蘇清鳶又教大家做「止咳梨膏糖」。她特意準備了去核器,教家長們快速給雪梨去核:「雪梨一定要選熟透的,這樣打出來的泥更甜;川貝粉要等梨泥熬得濃稠了再放,放早了會揮發藥效;熬的時候要不停攪拌,不然容易糊底。」李嬸學得格外認真,一邊記筆記,一邊跟著操作,熬好的梨膏倒在模具裡時,朵朵興奮地說:「娘,我們做的梨膏糖,肯定比清鳶姐姐做的還好吃!」

為了讓家長們更好地掌握技巧,蘇清鳶還把每種食療零食的配方、步驟、注意事項都寫在紙上,列印了幾十份分給大家,上麵還標注了適合的年齡段和食用量:「消食糕適合1歲以上孩子,每天不超過3塊;止咳梨膏糖適合2歲以上孩子,咳嗽時每天2-3塊,不咳嗽時可當零食偶爾吃。」她還提醒大家:「這些食療方主要緩解常見小毛病,要是孩子病情嚴重,還是要及時看診,不能隻靠食療。」

親子課結束後,家長們都帶著自己做的食療零食回了家。李嬸按照蘇清鳶教的方法,做了一大盤消食糕,小寶不僅自己吃,還分給小夥伴們,大家都誇「小寶媽媽做的零食真好吃」。張大叔家的梨膏糖,更是成了朵朵的「寶貝」,她還學著蘇清鳶的樣子,給梨膏糖裹上糯米粉,裝在小盒子裡,說要送給生病的小夥伴。

除了「消食糕」和「止咳梨膏糖」,蘇清鳶還根據季節變化,研發了更多兒科食療方。夏天天熱,孩子們容易上火,她就用金銀花、蓮子、百合熬成「清涼粥」,清熱解暑;秋天乾燥,她用蘋果、紅棗、山藥做成「健脾小餅」,幫助孩子調理脾胃。每次研發出新的食療方,她都會先讓蘇明玥和村裡的孩子試吃,根據他們的反饋調整口味,確保孩子喜歡吃,又能達到調理效果。

有一次,鄰村的王奶奶帶著孫子來就診,孩子不愛吃飯,麵黃肌瘦,王奶奶試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蘇清鳶給孩子把脈後,發現是脾胃虛弱,便教王奶奶做「山藥小米糕」:「用山藥蒸熟壓成泥,加入小米粉和少量白糖,做成小餅煎熟,孩子愛吃,還能健脾養胃。」王奶奶按照方法做了,孩子果然喜歡吃,堅持吃了一個月,不僅胃口好了,臉色也紅潤了不少。王奶奶特意帶著孩子和自己做的山藥小米糕來感謝蘇清鳶:「清鳶姑娘,你真是救了我們家娃,現在他吃飯香,身體也壯了,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蘇清鳶的兒科食療方,不僅在蘇家村受歡迎,還傳到了青溪鎮。鎮上的家長們聽說後,紛紛來村裡討教,有的甚至專門帶著孩子來參加親子課。蘇清鳶乾脆把親子課改成每月一次,還在課上增加了「食療小知識」環節,教家長們如何根據孩子的舌苔、麵色判斷小毛病,如何用常見食材做簡單的食療方。

這天,蘇清鳶看著學堂裡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做食療零食的場景,心裡滿是溫暖。孩子們笑著鬨著,家長們耐心教導,空氣中彌漫著食物的香氣和歡樂的笑聲。她知道,自己做的不僅是食療方,更是在幫家長們解決難題,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調理身體,健康成長。

夕陽西下,家長們帶著孩子和做好的食療零食離開學堂,李嬸走在最後,笑著對蘇清鳶說:「清鳶姑娘,下次親子課可得早點說,我還想帶著小寶學做你新研發的『潤肺杏仁酥』呢!」蘇清鳶笑著點頭:「放心吧李嬸,下次開課一定提前通知大家!」

看著大家遠去的背影,蘇清鳶心裡充滿了成就感。她知道,兒科食療這條路,她會一直走下去,用更貼心、更溫和的方式,守護好每個孩子的健康,讓孩子們在甜甜的「零食」中,遠離病痛,快樂成長。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