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第80章 藥膳包獲客商青睞,訂單漸增拓銷路
仲冬的青溪鎮,寒風裹著雪籽打在窗欞上,蘇清鳶家的院子裡卻暖意融融。幾個村婦圍坐在長桌旁,手指翻飛間,將研磨好的藥材按比例分裝進棉紙包,空氣中彌漫著陳皮的清香、山楂的微酸,還有甘草的甘甜——這是蘇清鳶帶著大家趕製藥膳包,為半個月後的訂單做準備。
事情要從十天前說起。那天,蘇清鳶剛給仁心堂送完貨,就被「悅來客棧」的王掌櫃叫住:「清鳶姑娘,有位蘇州來的客商,特意要見你。」她跟著王掌櫃走進客棧包間,隻見一位身著錦緞長衫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桌前,麵前擺著一包拆開的「解乏包」。男子見她進來,笑著起身:「想必這位就是蘇清鳶姑娘吧?我叫沈從安,是蘇州『泰和商行』的掌櫃。」
沈從安開門見山,拿起桌上的「解乏包」說:「我在客棧住了三天,每天都喝這個,趕路的疲憊感一掃而空,這藥膳包用料實在,功效也明確,很對蘇州人的胃口。」他解釋道,蘇州城裡的人向來注重養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尋常百姓,都喜歡吃些滋補調理的吃食,隻是市麵上的藥膳要麼配方雜亂,要麼價格昂貴,像蘇清鳶這樣「功效清晰、價格親民、方便攜帶」的藥膳包,正是市場急需的。
「我想訂兩百份藥膳包,每種功效各五十份,帶回蘇州試試水。」沈從安看著蘇清鳶,眼神裡滿是誠意,「若是銷量好,咱們就長期合作,我每月從你這兒進兩千份,把你的藥膳包鋪進蘇州的商行、客棧和藥鋪。」
蘇清鳶又驚又喜。此前,她的藥膳包主要在青溪鎮及周邊售賣,最多賣到縣城,從未想過能銷往蘇州這樣的大城市。她強壓下內心的激動,認真地和沈從安商議細節:「沈掌櫃,兩百份沒問題,我半個月後就能交貨。每種藥膳包我都會附上詳細的用法說明,方便顧客瞭解功效。」兩人當場簽訂了供貨協議,沈從安預付了一半貨款,笑著說:「蘇姑娘做事爽快,我相信咱們合作會很愉快。」
送走沈從安,蘇清鳶立刻開始籌備。兩百份藥膳包,涉及「解乏包」「強骨包」「安神包」「養胃包」四種,單靠她和家人根本忙不過來。她想起村裡幾個跟著她學做藥膳包的村婦,手藝嫻熟又細心,便挨家挨戶去請。李嬸製度:每天早上辰時上工,午時休息一個時辰,酉時收工;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做好登記,確保產品質量;每月按時發工錢,做得好還有獎金。李嬸被選為「工頭」,負責安排大家的工作,她笑著說:「清鳶姑娘,你放心,我一定把作坊管理好,讓大家既把活乾好,又能開開心心賺錢!」
新作坊第一次開工時,蘇清鳶特意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儀式,給每個工人都發了一雙新布鞋,寓意「腳踏實地,把生意做好」。大家穿著新鞋,走進乾淨整潔的作坊,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王大娘說:「以前總擔心在家沒事乾,現在好了,在作坊裡乾活,既能照顧家裡,又能賺錢,真是太好了!」
隨著作坊走上正軌,蘇清鳶的藥膳包訂單越來越多。沈從安每月準時來訂貨,數量從五百份增加到一千份,後來又加到兩千份;縣城的藥材商也加大了訂貨量,還把藥膳包賣到了鄰縣;就連青溪鎮周邊的鄉鎮,也有不少商販來批發。蘇清鳶忙得腳不沾地,白天在作坊裡把控質量,晚上還要研究新品——她根據沈從安反饋的蘇州市場需求,研發了「養顏包」(用玫瑰、枸杞、紅棗製成,適合女性調理)和「護肝包」(用菊花、決明子、山楂製成,適合經常飲酒的人),沒想到剛推出就成了爆款。
有一次,沈從安來青溪鎮,特意參觀了蘇清鳶的作坊。看著工人有條不紊地工作,藥材分類整齊,包裝規範統一,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蘇姑娘,你把小作坊管理得比蘇州的大商行還規範!我這次來,是想和你簽一年的供貨協議,每月三千份,我要把你的藥膳包推廣到杭州、揚州去!」
蘇清鳶笑著答應了。送走沈從安,她站在作坊門口,看著院子裡忙碌的鄉親們,心裡滿是成就感。從最初在自家廚房做藥膳包,到如今擁有專門的作坊,產品銷往大城市,這一路走來,離不開鄉親們的幫助,也離不開自己的堅持。她知道,藥膳包的生意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隻要堅持「用料實在、功效明確、價格親民」的初心,就一定能把生意做得更大,讓更多人知道青溪鎮的藥膳包,讓鄉親們通過這份生意,過上更好的日子。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作坊的牌匾上,「清鳶藥膳坊」五個大字在光影中格外醒目。蘇清鳶握緊拳頭,心裡充滿了期待——她相信,未來的日子,一定會像這冬日的暖陽一樣,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