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六、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
六、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人們不論乾什麼事情,都要講求效率,效率高者,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而功半。
曆史上凡是真正事業有成效的人,在工作和學習時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甚至達到如癡如迷的程度。
例如,居裡夫人小時候讀書很專心,甚至完全不知道周圍發生的一切,即使彆的孩子為了跟她開玩笑,故意發出各種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嘩,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從書本上移開。有一次,她的幾個姊妹惡作劇,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後造了一座不穩定的三角架。她由於在認真看書,一點也冇有發現頭頂上的危險。突然,三角架轟然倒塌,居裡夫人也摔倒在地上,但手中還捧著書,一片茫然,以為發生了地震。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科學家牛頓把懷錶當雞蛋煮;黑格爾思考問題時,竟然在同一個地方站了一天一夜;愛因斯坦看書入了迷,把一張價值1500美元的支票當書箋丟掉了。
怎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呢?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使刺激引起的興奮強烈起來。愛迪生在實驗室可以兩天兩夜不睡覺,可是一聽音樂便會呼呼大睡;蒼蠅是四害之魁,瘟神之首,可是在仿生學家眼裡,蒼蠅竟成了“彩頁”。可見,注意力與興趣有著直接的關係。興趣大的事情,對人的刺激就大,興奮程度就高,注意力就容易集中。
古語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注意力的聚集所迸發出的智慧的火花,點燃了科學史的引擎,又推動著事業的前進。學會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時間利用率,是使自己學有所長的一個重要方法。當然,由於工作性質的不同或者學習是在業餘時間進行的,長期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方麵不可能,那就需要把注意力恰當地分配,從而可以同時注意幾個方麵。這樣可能嗎?當然可能。愛迪生從1869年到1901年,正式登記的發明有1328項之多,有許多發明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各個項目在進行中又是互相交叉、互相啟發的。有的專家認為,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平行進行的項目,最多為七項。怎樣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呢?一種是“階段性突擊式”的分配方法,即在一段時間裡集中注意力從事一個項目;另一種是“課程表式”的分配方法,它是一種每天有節奏地在不同時間裡進行不同工作的方法,如同學校的課程表一樣。
在一個精簡的機構裡,大家因為都太忙了,而不會去弄出些無足輕重的事,因此他們不會有這些問題,就算有,程度也不會太大。
這個理論是有一些道理的,約一個人一同吃午飯貌似是能夠有效利用時間。不過,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這會產生反效果:一共用去了兩個小時,通常還會使你吃得比平時多(還可能包括一兩杯酒),以至於下午精神不濟。實際上你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隻做了可以用20分鐘做到的事。
很多人發現把午餐時間延遲到下午一點鐘或一點鐘以後,而用正午時間來辦事效果更好。在大多數的辦公室裡,這段時間的電話等乾擾會比較少;在大家趕著吃飯的時間過了以後,再到飯店去可以得到比較快的服務。
保護自己的週末。除非有緊急情況,否則不要讓工作延長到週末。
週末運動、輕鬆一番,完全遠離辦公室或工廠的事務,有助於人們有效運用下一週的時間。如果偶爾計劃出一個長的週末,那就儘管去度一個長的週末。
計劃如何運用自己的週末,為週末擬訂出一些特彆的計劃,可以有助於提高這一週的工作士氣,激發要把一週工作做完的興趣,使工作不會乾擾到週末的計劃。
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今天是我們唯一能應用的時間。過去已經是一去不回,未來隻是一種概念。這個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是由於某一個人認識到今天是行動的時間。
19世紀蘇格蘭作家、曆史學家及哲學家卡萊爾曾說:“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去看未來還看不清楚的東西,而是去做目前手頭上的事情。”19世紀英國散文家、批評家和社會改革家羅斯金把“今天”這兩個字刻在一小塊大理石上,放在桌子上,好經常提醒自己要“現在就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