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替嫁,王妃她屠了滿山野獸致富 第267章 飛天遁地
“大人這是貪戀大齊給的權勢和地位了,你彆忘了,如果不是大齊顛覆了我們的國家,你生來就是貴族,承襲你祖上的爵位,還用像今日一樣辛苦嗎?”
嚴崇亮重重的歎了口氣,他又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
可是他們的國家已經覆滅了。
如今他是好不容易纔爬到今日的地位,如果為了那不確定是否能成功的複國。
在搭上如今擁有的一切,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值得!
黑影似乎看出了他的糾結,語氣軟了幾分。
“大人,你自己在好好想想吧,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滅國的仇恨,而不是時過境遷,就忘了此等屈辱。”
“你的父親母親,和你的族人,可都是死在他們手裡的!”
嚴崇亮沉默了,他當然不會忘,可是他是真的迷茫,不知何去何從。
時間很快過去,距離宮宴已經過去了十日。
整整十日。
對於尋常百姓,十日不過是冬去春來的尋常流轉。
但對於身處漩渦中心的裴九肆而言,這十日卻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每一天都漫長而煎熬。
慈寧宮走水、刺客驚駕案,在朝野上下持續擴散。
最初,礙於稷王威勢和皇帝的嚴旨,眾人尚不敢多言。
可隨著時間推移,大理寺與刑部的聯合調查始終停留在“嚴密排查”的官樣文章上。
而裴九肆主導的暗中調查,關於那個關鍵小宮女“小荷”的下落,也如同石沉大海,音訊全無,各種議論便開始壓不住了。
先是禦史台幾位素來以清流直諫自居的言官,在朝會上開始旁敲側擊。
奏稱“宮闈重地,接連生變,主事者難辭其咎”,雖未直接點名,但矛頭所指裴九肆。
緊接著,一些原本就與裴九肆政見不合或依附於其他勢力的官員,也開始在私下場合或上書言事時,或明或暗地表達質疑。
“稷王殿下年輕氣盛,操辦如此盛大的宮宴,難免有考慮不周之處……”
“聽說那晚值守安排,似乎有些疏漏……”
“查了這麼久,連個小宮女的去向都弄不清楚,這辦事效率……唉……”
“莫非真是能力有限?還是有意遮掩什麼?”
這些聲音如同一把利劍,懸在裴九肆頭頂。
就連一些原本中立或傾向於他的官員,在持續的壓力和尚不明朗的局勢下,也開始動搖,持觀望態度。
皇帝的耐心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十日間,他召見裴九肆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問話的語氣也越來越直接。
“稷王,已經十日了!一個小小宮女,難道就真的飛天遁地了不成?朕要知道真相!滿朝文武可都在看著呢!”
禦書房內,皇帝將厚厚的彈劾奏章揮得滿地都是。
聲音裡是壓抑不住的怒火。
裴九肆跪在下方,背脊挺得筆直。
他何嘗不知道如今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形勢對他很不利。
可是他也沒想到,嚴崇亮那廝,居然真的把人藏的如此好,一點訊息也沒透出來。
“是,兒臣無能,有負父皇重托,但請父皇再給兒臣一些時間,兒臣確信,隻要找到這個小宮女,必能揭開真相!”
“時間?朕給你的時間還不夠多嗎?”
皇帝起身,踱步到他麵前,居高臨下的看著裴九肆。
“你知道現在外麵都怎麼說你嗎?說你稷王殿下,要麼是能力不足,所以查不出個所以然,要麼就是知道些什麼,存心遮掩,九肆,朕雖是你的父皇,可也是一國之君,不能不在意朝中的言論,你好自為之嗎?若真是沒有能力,就另讓能者居之吧。”
裴九肆心頭一沉,知道父皇心中的猜疑已被流言滋養得越來越深。
他重重叩首,聲音鏗鏘有利的說道。
“兒臣對父皇,對朝廷,絕無二心!此案錯綜複雜,對手狡詐,早已清理痕跡。但兒臣已掌握新的線索,正在全力追查!懇請父皇明鑒!”
皇帝凝視他良久,最終疲憊地揮了揮手。
“罷了!朕再給你最後五日!五日內,若再無確鑿進展,你便卸下此案,交由大理寺會同三司會審!下去吧!”
“兒臣領旨!”
裴九肆知道,這是父皇給他最後的寬容。
五日,也是他最後的機會。
退出禦書房,凜冽的寒風撲麵而來,卻吹不散他心頭的沉重。
朝野的質疑,父皇的施壓,如同一座大山壓在身上。
對手這一招人間蒸發,確實狠辣,不僅掐斷了線索,更成功地將輿論壓力引到了他的身上。
回到王府,夕若早已在書房等候,臉上帶著同樣的凝重。
她迎上來,握住他冰涼的手,“情況如何?”
裴九肆將禦書房的情形簡要說了一遍,末了,沉聲道,“隻有五日了。”
夕若蹙眉,沒想到皇上給的時間如此緊俏。
“對手處理得太乾淨了,我們幾乎翻遍了宮裡宮外所有可能藏匿或運送屍體的地方,都沒有蹤跡。除非……”
她眼中忽然閃過一絲亮光。
“除非,她根本不是以屍體或者活人的方式被運出去的!”
裴九肆眸光一凝,“你是說?”
“我隻是猜測,有沒有可能,”
夕若壓低聲音,“她被偽裝成了其他東西,比如,貨物,建築材料,甚至混雜在那些被大火燒毀的廢墟殘骸中,被一起運出宮處理掉了!”
裴九肆猛地站起。
“廢墟殘骸!慈寧宮後殿燒毀嚴重,那些焦木爛瓦,確實需要清理運出!”
他立刻喚來影。
“重點查十日來,所有從宮中運出的焦木,尤其是慈寧宮火場的清理物!追蹤它們的最終去向,哪怕是一車灰燼,也要給我翻個底朝天!”
“是!”影領命而去。
壓力如山,時間緊迫。
但裴九肆與夕若的眼神卻愈發銳利。
對手越是狡猾,他們越是要從這看似絕望的縫隙中,撕開一道口子!
朝野的議論依舊紛紛,質疑之聲未絕。
夜色深沉,禦書房內燭火通明。
皇帝端坐於龍案之後,麵色平靜,指尖卻無意識地摩挲著一方冰涼的玉鎮紙。
下首,跪著三位身著緋袍的重臣,吏部侍郎張啟明、禮部尚書周文遠,以及都察院左都禦史嚴崇亮的心腹副手,禦史中丞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