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國大醫生 第350章 工人與工人的差距
或許這些從美國過來的工人在美國隻是最低等的人,但是在這裡,他馬上就能成為一位高貴的紳士。
就連吃飯都是要高人一等。
看工人吃飯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你可以從工人吃飯的樣子中感受到這些工人旺盛的生命力。
陳知文從來都沒有剋扣工人待遇的習慣。
在對醫院手術室進行改造的過程中,他都是要求對工人一定要好好的去招待。
對這些從市場上召集過來的建築工人,陳知文也不會在意在夥食上多花幾塊錢。
所以現在能來這邊的工人享受到的待遇絕對是現在工人中最好的。
豬下水這種東西,不管是現在還是在未來,對於普通的工人來說都是非常奢侈的東西。
因為這是肉,是能吃到肚子裡的肉。
給工人做飯這件事交給了醫院的大廚。
陳知文特意交代,正常的去做菜,不要去在工人的待遇上剋扣什麼。
於是醫院的大廚直接買了一副豬下水。
這一副豬下水將是這些工人一個星期的夥食。
豬下水被送來之後,大廚就展現出自己的廚藝。
對付豬下水絕對是要看大廚的手藝。
手藝不好,豬下水的腥味是去除不掉的。
在這裡自然是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作為陸軍醫院的大廚,這裡是絕對不會缺少各種調料的。
在日占區,有一個東西一直是在日軍的掌控中,那就是鹽。
食鹽這種東西在現在看來已經是隨處可見的,但是這東西在當時可是少有的戰略物資。
為了更好的控製手下的百姓。
日軍對食鹽進行了嚴格的控製。
廣大的華東地區,每個良民的食鹽額度每個月隻有兩百克。
這兩百克的食鹽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是絕對不夠的。
因為日常的消耗,成年人對食鹽的消耗是非常驚人的。
況且往往標準和實際永遠都是有差距的。
隻有那些親善人士能得到足額的兩百克食鹽,對於普通人來說,真正能到手的鹽應該也就一百克左右。
這對普通人來說是絕對不夠的。
這就導致這些工人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得到食鹽的供應。
不過日軍對食鹽的限製自然是限製不到自己人身上。
外麵食鹽價格很貴,是因為有製度的限製。
但是在醫院裡,陳知文基本上是鹵味不斷,而且因為醫生是重勞力,所以吃飯都是偏鹹口的,這讓他們的食鹽攝入是絕對達標的。
對陳知文來說這是最尋常的安排,不值得一提,但是對這些來工作的工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他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吃到鹹味了。
在日占區,這些工人想要去吃點好的都不容易。
因為製度,南京城內的商業可以說是異常的蕭條。
和北平一樣。
下麵的小攤販失去了生意,隻能用最難吃的混合麵去做一些所謂的小吃。
這種小吃中沒有油也沒有鹽,所以很快這些小攤販就失去了生意。
這是手術室工程開展的第一天。
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人來到食堂,他們對小鬼子能給他們吃什麼這件事上比較忐忑。
但是在來到食堂之後,大家聞到了鹵味的香味。
“什麼東西這麼香,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聞到過這樣的香味了。”
一個工人由衷的發出感慨。
大家很快就發現,在食堂裡有一個大鍋,鍋中燉著豬下水,上麵撒著一層辣椒。
“居然有豬下水!”
在場的工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這裡居然能吃到肉。
這對這些平時被欺負慣了的工人來說,根本就不敢相信。
“是不是這些小鬼子在菜裡麵下毒了,要不然為什麼會讓我們吃肉?”
一個工人嚥了咽口水,他的肚子已經開始咕嚕咕嚕,但是他開始克製住了自己。
這些工人麵麵相覷,沒有一個敢上前的。
陳知文來到現場,他是來看看自己交代下去的夥食要求有沒有被落實到位。
來到食堂,陳知文發現工人們圍著這鍋肉,根本就不敢下手。
“你們為什麼不吃?”
陳知文和藹的問道。
但是這些工人明顯已經吃過這樣的虧。
“太君,我們……”
說話的工人麵露難色,很明顯是有顧慮的。
陳知文看出了他們的猶豫,於是率先用筷子夾起來一塊,等稍微變涼了之後放到嘴裡。
他這是讓這些工人放心的去吃。
在看到陳知文下筷子之後,這些工人才意識到,這是因為陳知文人好,所以給他們安排這些硬菜,確實是沒有什麼套路的。
於是這些工人才蜂擁而上,很快就將一大鍋的下水給分完。
“我之所以給你們提供這樣的夥食,是希望你們能儘快的乾完,如果你們的工作能超過預期,你們放心,我一定會讓你們吃好的。”
其實一副下水纔多少錢,對陳知文,對醫院來說都不算什麼。
但是對彆的日本來說,讓中國人吃肉絕對是不可以理解的一件事。
在大家看來,中國人怎麼能吃肉呢?
他們應該去吃垃圾。
這些工人以為自己的待遇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是這個待遇對於托馬斯·米勒這樣的工人來說,隻是他們的日常。
托馬斯·米勒這些工人雖然說是沒有工資的工人,但是對他們來說,自己每天還是能有肉吃的。
對托馬斯·米勒來說,人生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破產之後隻能去救濟所裡吃難吃的麵包和雞肉。
對他來說,吃豬下水是一種侮辱。
所以對中國的工人是難得美味的東西,對托馬斯·米勒這些工人來說隻不過是垃圾。
那托馬斯·米勒他們在吃什麼呢?
因為廚師不知道他們能吃什麼,所以陳知文是直接讓他們出去吃的。
托馬斯·米勒現在有工資了,自然就不會和往常一樣去吃雞肉。
他直接和工友一起去烤鴨館子吃了他們招牌的烤鴨。
一隻烤鴨要一日元,但是對托馬斯·米勒來說這隻不過是他半天不到的工資。
所以他很爽快的就買下一個烤鴨套餐。
其他的幾個美國工人也是一樣的,大家都點了這裡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