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的力量 學會少說多做
-
學會少說多做
在談及人生和曆史的經驗教訓時,人們就會談到這樣一句話:“君子慎言,禍從口出。”作為一個君子,不要對人對事妄加評論,有些事在心裡明白就好,有些話能不說就不要說。話說多了,有時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或是因為攻擊了彆人而成為彆人反擊的口實。所以有修養的君子,為人寧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不會自作聰明,喜形於色,溢於言表。
曾經有科學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研究:他研究的對象是一批受過訓練的保險銷售員。這位科學家把保險銷售員中成績最好的10和成績最差的10作了一下對比,結果發現兩者的業績相差確實很大。受過同等訓練的人,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科學家又針對他們在推銷時的說話時間作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業績差的那一部分人,每次推銷時的說話時間累計平均為30分鐘,而業績最好的那一部分人,每次推銷時的說話時間累計平均隻有12分鐘。
為什麼隻說12分鐘的推銷員卻會取得比說30分鐘話的人好得多的成績呢?
道理很簡單他們說得少,聽得就多了。而在他們傾聽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很多對於推銷來說很有用的資訊。並且,在他們傾聽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分析顧客各方麵的資訊。然後,他們就可以針對顧客的各種疑惑,揣測顧客內心的想法,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會創造出優秀的業績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這樣的毛病,一打開話匣子就難以再止住。其實,這樣反而會得不償失。話說得太多,既會浪費你的精力,又會給他人傳遞太多的資訊,甚至還會因此而傷害到彆人。更為不利的是,當彆人總是在聽你說時,你也就無法從彆人口中獲取到更多有用的資訊。
多做,就是要求我們迅速有效地去工作。麵對工作中的每一項任務、每一個細節,我們都要高標準地要求自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工作做到最好!在工作中,要勤懇做事,踏實做人!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如果我們想獲得成功,就應該要少說多做,踏踏實實做人,要多著眼於工作中的細微之處。
有位老教授說起過他的經曆:“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有很多在校時資質普通的學生後來反而更成功。在學校時他們的成績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他們安分守己。但是他們參加工作後,在工作中總是說得少做得多,不出風頭,默默地奉獻著自己。他們普通得不能夠再普通,老師和同學都不太記得他們的名字和長相。但是,在畢業幾年或十幾年後,他們卻能夠帶著成功的事業回來看望老師。而當時在學校時很多被認為會有美好前程的學生,卻往往是一事無成,這是什麼原因呢?”
後來,老教授通過與同事在一起琢磨與研究後,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成功與在校成績並冇有什麼必然的聯絡,但成功卻與踏實做事的性格密切相關。平凡無奇的人大都比較務實,他們往往都能夠自律,會比彆人更努力,他們也會因此而獲得很多彆人渴望得到卻總是得不到的機會。
在現實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卻很少有人能夠腳踏實地地為之付出艱辛的努力。有些人總是抱怨工作不好,冇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卻很少有人會去反省自己是否為實現理想而真正地努力了。成功者固然有其成功的方法,但人世間冇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隻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變自身命運的爆發力。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不平之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假如你講話口無遮攔不僅會使你求職失敗,還可能讓你丟掉現在的飯碗。
同樣,如果在談話時能夠靈活機警,則會帶來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傳古時佈政使宴請按察使。席間,佈政使因自己的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佈政司的一個案史在旁說:子好不愁多。按察使隻有一個兒子,又為兒子太少而發愁。這時,那位案央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二人聽了皆大歡喜,大加讚賞,一起舉杯痛飲。
所以說,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的人應該知道在什麼時候該以怎樣合適的說話方式去說話辦事。實話不一定要直說,幽默婉轉地說,或者是私下而不是當眾,等等。
儘管語言是思想的衣裳,但有時語言也不能淋漓儘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國總統前林肯在當律師時,一次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出庭。原告律師在法庭上把一個簡單的論據翻來覆去地陳述了兩個多小時,講得聽眾都不耐煩了,好不容易纔輪到了林肯上台替被告辯護。隻見他走上講台後,先把風衣脫了下來放在桌上,然後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著又重新穿上衣服,然後又喝水,然後又把風衣給脫下來,就這樣,反反覆覆好幾次,逗得庭上的觀眾都笑得前仰後合。
林肯一言不發,在笑聲過後纔開始了他的辯護。他隻用動作,就達到了比語言更有力的諷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