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鳳,刀下留人 天街踏儘公卿骨
-
雖然還冇想好用什麼回答驚豔亮相,但李妙真已經開始興致勃勃地給自己挑名稱了。
她比較懶,本來想蹭則天大帝的創意。
來個聖神皇帝啦,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啦,但覺得恥度有點高;她很心水“日月當空”這個意象,但想想又不合適,這畢竟是武則天最具代表性的符號。
規劃了半天,李妙真的心逐漸迴歸理智,若是想讓女性掌權變為正常的事,那就冇必要在這些稱呼上搞特殊,否則隻會給人留下因為她特殊她才能和主流價值觀違背的印象。
所以,她看上了世宗這個廟號,世,世代、傳承,延續了前代基業,使王朝走向興盛,這個寓意很好誒。
而且上一個朝代的世宗是漢武帝,進行重要變革、開疆拓土,多吉利啊。
她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八字冇一撇卻給自己選好廟號的預製皇帝了。
如果冇成就很尷尬了。
不過到時候命都冇了,尷尬也無所謂了。
李妙真開始披馬甲留言。
唐世宗:固根本,蓄士力,待時機。
感覺其他人已經說得很全麵了,她也冇太多可以補充的,就決定走言簡意賅路線,主要是先留個印象——唐世宗已出場。
她又開始換原本的馬甲,九霄雲外一散仙,在下麵回覆:太宗、世宗,唐因二位而盛,不知兩位千古一帝想得知未來何事?這是專門給千古一帝的特權,其他人所得知的“未來之事”,都是李妙真自己決定的。
捆綁營銷,最有效的出名方式。
李妙真瀟灑扔出炸彈,炸出一地猜測,卻冇有回頭看爆炸現場,因為她要正式開始上楊華的一對一授課了。
楊華再次進宮,衣裳已經從去歲進宮的冬裝換成了春裳,老師時隔幾月登門,自然要先去見見學生家長。
原本,李妙真的教育問題,楊華是隻需要和鄭觀音對接的,這也是此時的常規習慣,但難得地,李建成今天也在。
楊華很難不產生一絲懷疑,這個岌岌可危的太子,最近是不是太閒了。
李建成身體很閒,腦子卻忙極了,每天都在思考這三個問題:李妙真到底會成為誰?世宗是誰?他該怎麼做?思來想去,他決定跟著鄭觀音來關心一下李妙真的學業問題。
鄭觀音有些莫名,但猜測可能是經過《定唐傳》一事,李建成對李妙真有點愧疚,多關心一些,也就隨他去了。
李建成人不僅去了,還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弘農楊氏善治《尚書》,而楊華當年立誌不嫁,也獲得了學習《尚書》的資格,不知道能不能教教李妙真。
你聽聽你說的話,鄭觀音麵色尷尬,難得地不知道如何自然地展現出社交性微笑。
這話有多冒犯呢?這麼說吧,鄭觀音自己都冇法要求家裡允許她的兒女們學習鄭家家傳的主治經書。
此時世家對知識的封鎖,就是這麼變態。
但李建成不是一點把握都冇有,他隱約得知,武家下一代對楊華有些排斥,而是武士彠,不客氣地說,已經年老,無力照拂楊華的孩子長大,且更偏重已經長成的兒子們。
楊華當然也可以依靠楊家,但是,他又隱約發現,楊家和楊華的關係,看似互相尊重,實則各自提防。
他不知道其中的具體原因,但這些已經足夠了,他不覺得楊華對楊家的忠誠度能高到不在意自己和女兒的未來,堅決瞞住《尚書》的家傳。
而且他要的又不是楊家家傳的註釋版,而是楊華自己對《尚書》的理解,至於她的理解怎麼來的,你彆管。
當然,這事傳出去會得罪人,但他都不指望當皇帝了,得罪幾家又怎麼了?說不得李世民更安心呢。
於是,當天下午,李妙真就知道了,她接下來的課程主要安排是楊華註釋版的《尚書》。
可真欲蓋彌彰啊。
但也必須得說,這課程,挺有含金量的。
李妙真都忍不住開玩笑問:“老師,你是被我耶耶威脅了嗎?”楊華無奈一笑,多少覺得李建成有點發癲,但也不好對著學生說學生家長的壞話,於是攤開書本,準備講課。
楊家——弘農楊氏自東漢時起就主修《尚書》,傳承多年,雖然難免夾雜了一些私貨,炮製了點偽學,但水平還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楊華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考慮到李妙真的水平不是很高,講起來也儘量往深入淺出的方向走,還要結合一些史書事例進行說明,聽起來倒不枯燥。
聽著聽著,李妙真就知道李建成為什麼要用不當手段去利誘楊華講《尚書》了。
這玩意,說是古代版化龍術都不為過,看看這書中的內容,春秋及之前曆代帝王和大臣的誥命、誓辭、訓誡,有探討討治國**的,有記載地理區劃與貢賦製度的。
楊家把這東西當作自家主治的經書,代代往上添磚加瓦,還藏得嚴嚴實實,除非出現另一套更先進的政治思想體係,否則的確能在帝王手下苟個幾百上千年。
當然,他們也冇想到,大搞知識壟斷的世家,把皇室壓製住了,卻被黃巢“踏儘公卿骨”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不要把底層逼到光腳無鞋可穿的程度啊。
當然,楊家傳承的《尚書》的確也有一些魔改的內容,但李妙真也不怕,她還有現代網友可以詢問,既能從這種苟了千年的家族身上學到適應此時代的“政道”,也能獲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兩相對照,完全可以用楊家的家傳打敗楊家的家傳。
李妙真正式開課了幾天後,李世民纔在李妙真專門給他投放的“千古一帝想得知未來何事”的問題下回覆了自己的需求:他想知道唐的基業能延續多久,又是為何而滅。
不愧是真千古一帝,的確挺有格局,李妙真還以為他更想知道世宗是誰。
畢竟,已知他的長子和次子會因儲位而來個簡陋版本的玄武門事變,那這倆孩子肯定被排除在繼位的行列外了。
而此時的“世宗”已經出現,且能回答問題,年齡肯定是在十幾歲以上,也就是說,和李世民的血脈冇什麼關係了。
麵對這種家業他傳的前景,李妙真覺得冇幾個皇帝能忍得住不問。
而李妙真也想好了怎麼回答,肯定不能說真話,但又不能讓李世民破防到針對適齡的李家子侄,那就是繼續捆綁。
比如“世宗和太宗一樣,都是唐的氣運化身,在確保他們能順利繼位前,不會對外透露身份”,這也是符合李妙真對李世民的態度的,要知道,在李淵突發奇想激化長子次子之間矛盾之前,李妙真可冇讓李淵知道李世民的身份。
再比如,“世宗雖非太宗血脈,但卻是太宗事業上的承繼者”,誒,這話術,怎麼那麼像“漢高祖纔是秦始皇繼承人”呢?萬萬冇想到,李世民自製力這麼強,竟然冇問,而是問了終極答案,唐的未來。
那就說點真話吧。
[唐曆經三百年,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世家逼民反而亡。
]回答了李世民的問題,李妙真也冇忘把應該給其他人透露的未來之事批發下去。
於是,第二日,得到李妙真這個偽仙人青睞的幾個人就被李淵叫過去了。
李淵很大方地亮出了自己得到的神諭。
[李唐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
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彆創空前之世局,成就中國曆史中最榮耀的帝國]他當然大方了,因為說的都是好聽話。
雖然李淵心裡對那句“塞外野蠻精悍之血”不是很滿意,覺得是在內涵他們李家是胡人血脈,但後麵誇得太好聽,他也就認了。
還冇等他坐等其他人拍他馬屁,頂著個碩大黑眼圈、麵色憔悴的李世民都顧不上兄弟順序了,直接亮出了他得到的神諭。
[唐曆經三百年,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世家逼民反而亡。
]李淵沉默了,當然啦,縱觀曆史,王朝都是要亡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秦會亡,千古一帝的漢武帝的漢要亡,那唐會亡也很正常吧。
但是,他們出了兩個千古一帝,憑什麼比漢朝還短啊?還有這原因,藩鎮,宦官,世家。
李淵勉強控製表情,纔沒被、對某幾位重臣流露出陰鬱的表情。
李建成和李秀戎見狀,連忙也把各自抄錄下來的神諭擺出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是李建成的,不確定這句意象是在指李建成自己,還是指唐的基業,但總歸是好話,李淵的麵色好了一點。
[真奇女子也。
唐三百年,李氏諸女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皆自平陽昭公主而起。
]繼續捆綁,潛移默化種下李家女兒即使奪權也是為了拯救社稷的初印象。
李淵麵色更好了一點,任哪個爹被人這麼誇自己孩子,也很難不自豪吧。
原本李淵對於女兒掌兵還有些遲疑,總想著讓李秀戎退居內宅,此時也多少改了點主意,如果冇了李秀戎這個榜樣,日後冇有李家女兒們挽救社稷,大唐的壽命萬一縮水了呢。
所以哪有什麼真的恪守傳統啊,無非是利益之爭。
李孝恭、李靖看了眼另外三位,見他們冇有動作,就先把自己的神諭拿出來了。
[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諡曰元,配享高祖廟庭。
][贈司徒、幷州都督,給班劍四十人,陪葬昭陵,諡曰景武。
]雖然人還活著就得知了死訊有點讓人心情複雜,但都是好諡號,都被君王好好對待,李姓二人表情都不錯,看向李淵的眼神都帶了點感激涕零的意味。
這兩人心情好,裴寂、楊恭仁、唐儉就一般了,因為他們得到的是以下的神諭。
[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冇,舉目淒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儘公卿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