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2.靈活動機,人無我有
-
2靈活動機,人無我有
自從長江實業上市後,李嘉誠就提出趕超置地的遠大目標。當時不少人持懷疑態度,單以地盤物業相比,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長實,如何比得上擁有千餘萬平方英尺的地王置地
然而,事實證明李嘉誠並冇有誇海口,他僅用了7年的時間就實現了趕超置地的目標。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在於他在經營房地產時靈活多變,不固守過去的經驗。
1978年,港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采取半官方的房委會與私營房地產商建房並舉的方針。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樓宇與商業住宅樓宇兩種,前者為公建,後者為私建。公房廉價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而私房的對象則主要以中高消費家庭為主。
李嘉誠的大型屋村計劃,就是為大眾消費家庭推出的。在港島北岸的中區、東區、西區,每年都有高層住宅樓宇拔地而起,那是祖傳地盤物業的業主和地產商收購舊樓拆掉重建的,但地盤七零八落,很難形成屋村的規模。因此,李嘉誠認為,屋村隻有到港島南岸、東西兩角、九龍新界去發展,那裡形成了10多個衛星城鎮。
大型屋村的優點,就是綜合功能強,集居住、購物、餐飲、消遣、醫療、保健、教育、交通為一體,便於集中管理,統一規劃。一個大型屋村,往往由政府與多個地產商共同開發,屋村之外,還有相配套的工業大廈及社區服務業。
1979年,長實擁有的地產物業急速增加到1450萬平方英尺。而此時香港的第一大地王置地,擁有的地盤物業麵積才1300萬平方英尺。長實員工歡欣鼓舞,因為他們僅用7年時間就實現了趕超置地的目標。
李嘉誠由衷地欣慰,但他也清楚意識到離置地仍有較大差距,置地是中區地產大王,地盤物業大都在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而長實在黃金地段的物業寥寥無幾,兩者物值相去甚遠。但李嘉誠並不急於在中區發展,他更看好港島中區和九龍尖沙咀以外區域的發展前景。
李嘉誠以開發大型屋村而蜚聲港九,進入80年代,長實先後完成或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黃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李嘉誠由此也贏得了“屋村大王”的稱號。這裡顯示了李嘉誠避實就虛、人無我有的戰略思想。李嘉誠由此成為獨樹一幟的地產大王。
然而,當時地產業波動比較大,李嘉誠隻能保持耐心,靜觀事態的發展。直到1979年,李嘉誠才與會德豐洋行大班約翰·馬登登合作發展會德豐大廈。
4月,與“地主”廣行聯手發展告士打道、杜老誌道、謝斐道的三麵單邊物業,建成一座30萬平方英尺的商業大廈。
6月,與約翰·馬登再次合作成立美地有限公司,集資購入港島、九龍、新界樓宇物業近20座。
7月,與中資僑光置業公司合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億元港元投得沙田廣九鐵路維修站上益平台發展權,平檯麵積29萬平方英尺,計劃興建30層高的高級住宅大廈和商業大廈。
同年,長實與美資凱沙、中資僑光,三方合作投資香港水泥廠(長實、凱沙各40%股權,僑光20%),投資額(其中李嘉誠私人投資10億港元)創香港開埠以來重工業投資最高記錄,該廠地皮麵積180萬平方英尺。
1980年,長實聯營公司加拿大怡東財務與九龍倉、置地、中藝(香港)、怡南實業、新鴻基本券合組織聯營公司,以13.1億港元的價格,投得尖沙咀一幢7.1萬平方英尺的綜合木商業大廈。
8月,李嘉誠與聯邦地產的張玉良家庭聯手合作,斥資10億港元購入國際大廈和聯邦大廈,5個月後,以22.3億港元出售,獲得利潤達100%以上。
有人問:長實興建和購得的樓宇,現在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李嘉誠說:“這並不違揹我們增加經常性收入的原則,因為要決定將樓宇出售或收租,須看時勢及環境而定,而現時樓宇價位急升,售樓所能獲得的利潤遠比租屋為多,在為股東爭取最大利潤的前提下,是將建成樓宇出售合算”。
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誠在地產業的業績令人刮目。幾年之後,李嘉誠相繼推出大型屋村計劃,更是轟動一時,全港矚目。由此可見,做生意要靈活機動,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確定策略,李嘉誠在經營房地產的時候充分顯示了這一點。經商無一定的規律,隻有隨機應變,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投資金律]
必須要有足夠的靈活性,不停地根據形勢的變化而靈活變通,使經驗適應形勢,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