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3.穩中用謀,該出手時就出手
-
3穩中用謀,該出手時就出手
穩重不是死板,穩需要靈活的思路,需要謹慎的思索。李嘉誠能在商海中如魚得水,就是依靠他穩健中有謀略,占據市場的主動權。其中,在收購九龍倉的過程中,他就使用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手段。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係控有的一家上市公司,與置地公司並稱為怡和的“兩翼”。九龍貨倉有限公司擁有眾多產業,曆史悠久,資產雄厚。李嘉誠一直以置地為對手,對九龍倉冇有多加註意。後來,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湧和半島西,將地皮騰出來用於發展商業大廈。九龍倉的這番大動作引起了李嘉誠的關注,他開始研究九龍倉。
李嘉誠十分羨慕九龍倉的這塊風水寶地。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建築,但李嘉誠卻研究發現,九龍倉在經營方式上存在著嚴重缺陷。九龍倉固守用自有資金興建樓宇,隻租不售,造成資金迴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九龍倉為緩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由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致陷於如此困境。
自從長江上市,李嘉誠在興建樓宇“售”與“租”的問題上,奉行謹慎而靈活的原則。若手頭資金較寬裕,或樓市不景氣,就留作出租物業;若急需資金迴流,或樓市景氣樓價炒高,則以售樓為宜。
李嘉誠分析九龍倉股票貶值、股價偏低的原因是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的,因此,他十分看好九龍倉股票。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了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
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而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髮展,價值更是不菲。
因此,九龍倉的股票市值大大低於其實際價值,可謂是一塊大肥肉。李嘉誠覈定,即使以高於時價5倍的價錢買下九龍倉股也是合算的。於是他決定打一場大仗,全麵收購九龍倉股票。
方略已定,李嘉誠就思考戰術問題。李嘉誠當然知道怡和係這個巨人的實力,而且怡和係是絕對不會放棄九龍倉的。因此,要成功收購九龍倉,關鍵就在於不能驚動怡和係,不能讓其有所察覺,否則以怡和係的實力,誰都難以從其手上奪走九龍倉。於是,李嘉誠不顯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悄悄地從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中買下了2000萬股。
當時,李嘉誠通過智囊瞭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龍倉和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係。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龍倉,置地擁有九龍倉近20%的股權。李嘉誠暗暗吸納的九龍倉股,約占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就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因此,20%的控股,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線。
李嘉誠已經為進一步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將使長實的老對手置地斷臂折翼。
在收購九龍倉的前哨戰中,我們不得不佩服李嘉誠的精明。首先,李嘉誠通過九龍倉遷址捕捉到了千載難逢的資訊和機遇,顯示了李嘉誠異常敏感的商業嗅覺。繼而,李嘉誠通過形勢分析和仔細推算,認定九龍倉是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公司,大有潛力可挖,大有賺頭。
接著,李嘉誠知己知彼地衡量雙方的實力,知道自己遠不如怡和係,因此明智地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暗渡陳倉,而不是大張旗鼓地收購,使對方始終矇在鼓裏,冇有覺察。如果怡和係發現有人企圖收購九龍倉,那麼以怡和係的實力,奮起反擊甚至反收購,李嘉誠將一敗塗地。
在商場中,必須要頭腦靈活,見機行事。李嘉誠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並不是總是以穩製勝,該出手時他毫不猶豫,該用謀略時他絕不手軟。這就是他從小小的塑膠場一路做到華人首富的關鍵所在。
[投資金律]
要在商海中如魚得水,不能總是以穩取勝,在穩健中還要有謀略,該出手時毫不猶豫,該用謀略時毫不手軟。隻會變不會謀,那是亂變,是假變,真變是懂得謀略的力量,在變中求穩,在變中求通,在變中求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