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4.順應潮流,逐步擴張
-
4順應潮流,逐步擴張
在李嘉誠看來,企業發展需要順應社會局勢的發展,如果能夠抓住社會發展機遇,順勢擴張,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盲目冒險出擊,在局勢明顯不利的情況下,企圖僥倖取勝,隻能招致敗局。
1981年,李嘉誠打算推出興建第一個大型屋村的宏偉計劃——黃埔花園。黃埔花園所用的地盤是黃埔船塢舊址,按港府條例,如果要將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辦公樓用地,就必須補差價。此時正處於地產**時期,按當時地價計,該處用地需要補差價28億港元。
李嘉誠認為,這樣補差價,成本未免太高了,於是決定暫緩修建黃埔花園計劃。他認為以後地價成本可能會降低,而現在時機還不夠成熟,他決定耐心等待。這一等就等了兩年,直到1983年,地產終於出現低潮,李嘉誠這才正式與港府進行談判。結果,李嘉誠僅以3.9億港元的地價費用便獲得了該商業住宅開發權。
李嘉誠選擇的時機可謂恰到好處,一下子就節省地價費達24億港元之多。這等於屋村工程尚未開工,他已經大大地賺了一筆。購得建築用地後,李嘉誠並未立即開始黃埔花園屋村計劃,他打算等地產市場轉旺時再著手,以便賣個好價錢。
1984年9月2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地產市道開始轉旺。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誠宣佈投資40億港元,正式開始興建黃埔花園屋村。整個黃埔花園共占地19公頃,由94幢住宅樓構成,總麵積約71萬平方米,共11224個住宅單位,另外還有一座麵積約16萬平方米的大型商廈。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當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
據行家估計,整個項目,可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實屬少見。這讓地產界同行們稱羨不已。
地產低潮時補地價,地產轉旺時又大興土木,地產**時再出售樓宇,一步一步,環環相扣,足見李嘉誠駕馭時勢的高超本領。
興建屋村最大的困難,莫過於獲得整塊的大麵積地皮。為此,李嘉誠密切關注市場動向,耐心等待,也動了不少腦筋。
1985年,李嘉誠收購了置地公司所控製的港燈公司。當時就有人認為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為了謀取港燈的地皮。
港燈有一家發電廠,位於港島南岸的鴨刪洲,與之相鄰的是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而蜆殼石油公司還有座油庫,坐落於新界觀塘茶果嶺。李嘉誠於是煞費苦心地開始一連串複雜的遷址換地計劃。
1986年年底,李嘉誠與蜆殼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將青衣島的一塊龐大的油庫地皮,與蜆殼的茶果嶺和鴨刪洲的兩個油庫地皮交換。隨後,港燈又將鴨刪洲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就騰出了兩大塊連在一起的地皮,可以用來興建大型屋村了。
茶果嶺屋村定名為麗港城,鴨刪洲屋村定名為海怡半島。兩大屋村預算耗資達到110億港元,再一次轟動港九。
麗港城總投資45億港元,占地8.7公頃。屋村包括38幢樓宇,共有8072個住宅單位,總樓麵積達58萬平方米,同時附有一幢1.5萬平方米的商廈。
海怡半島總投資65億港元,占地15公頃,也有38幢樓宇住宅,共10450個住宅單位,總樓麵積達73萬平方米。另外還附有約0.2萬平方米的商廈、俱樂部、遊泳池等。
兩大屋村全部竣工之後的盈利,突破100億港元。這樣,李嘉誠為這兩大屋村等待和籌劃10年的苦心,可說是獲得了超額回報。人們在稱道李嘉誠的過人膽識與氣魄的同時,無不驚歎他鍥而不捨的忍耐力,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十年磨一劍”。
忍耐是投資者必修的一門功夫。在局勢明顯不利,或形勢不明時,宜保持謹慎,一方麵積極準備條件,一方麵靜候時機。如果為眼前利益驅使,企圖僥倖取勝,很可能招致敗局。
當然,局勢如何,應以大勢而定,如自身實力強弱、市場高低等,而不能被一時困難所迷惑。在大勢有利於我時,即使實力稍弱,也可一拚;在大勢不利於我時,惟有忍耐纔是上策。
[投資金律]
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企業發展需要順應社會局勢的發展,如果能抓住社會發展機遇,順勢擴張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盲目冒險出擊,在局勢明顯不利的情況下,圖僥倖取勝,隻能招致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