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6.經營全球: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
6經營全球: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1980年代中後期,李嘉誠把視野放在全球,在加拿大、英國、新加坡、日本都有他投資的足跡。
1980年代中後期,加拿大經濟局勢嚴峻。但加拿大最大的收穫就是“逮住”了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僅他一人,就為經濟麵臨衰退的加拿大帶來100多億港元巨資。香港眾多華商,又追逐李嘉誠的腳步,他的好友同樣是世界級華人富豪鄭裕彤、李兆基等競相向加拿大進軍。
杜蒙特與範勞爾赴港專程采訪,發現加拿大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與李嘉誠接觸,竟然把辦公室也搬進了華人行。在決策階段,李嘉誠幾乎每天都要接待這些加拿大“星探”,並與高級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資項目。
兼任加拿大赫基公司主席的馬世民充當了李嘉誠的“西域”大使。他是主張海外擴張的強硬派。李嘉誠早就萌生了締造跨國大集團的雄心壯誌,現在和黃、港燈相繼到手,現金儲備充裕,時機已經成熟,他自然想大顯身手。
李嘉誠、馬世民以及長江副主席麥理思,穿梭於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透過合營公司unionfaith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時值世界石油價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誠看好石油工業,做了一筆很合算的交易。這是當時最大一筆流入加拿大的港資,不但轟動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騷動。
港島輿論界議論紛紛,有人說李嘉誠大肆收購歐美企業,是隱形遷冊;還有人說他食言,準備淡出。李嘉誠說:“因投資關係,我在1967年時已獲得新加坡居留權,彆人怎麼說,我並不在意”。
1988年馬世民會見美國《財富》雜誌記者時說:“若說香港對我們而言太小,這的確有點狂。但困境正在日漸逼近,我們冇有多少選擇餘地”。
馬世民還談到收購赫斯基公司所經曆的波折。按照加拿大商務法律,外國人是不能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企業的。赫斯基在加拿大西部擁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氣開發權、一家大型煉油廠及343家加油站。除石油降價因素帶來資金週轉困難,並無出現債務危機。幸得李嘉誠已經安排兩個兒子加入加拿大國籍,收購計劃才得以順利完成。
有做大雄心的李嘉誠投資英國,幾乎與加拿大同步進行。1986年,他斥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股權。該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時報》等產業,在倫敦、巴黎、紐約的拉紮德投資銀行擁有權益。該公司股東擔心李嘉誠進一步控得皮爾遜,不甘讓華人做他們的大班,組織反收購。李嘉誠隨機退卻,半年後拋出股票,盈利1.2億港元。
1987年,李嘉誠與馬世民協商後,以閃電般的速度投資3.72億美元,買進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股權。李嘉誠成為這家公眾公司的大股東,卻進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權的管理層,提防這位在香港打敗英國钜富世家凱瑟克家族的華人大亨。1990年,李嘉誠趁高拋股,淨賺近1億美元。
李嘉誠進軍美國的一次浩大行動是1990年,試圖購買“哥倫比亞儲蓄與貸款銀行”的30億美元有價證券的50%,涉及資金近100億港元。因為這家銀行是加州遇到麻煩的問題銀行,捲入了一係列複雜的法律程式中,結果李嘉誠的投資計劃擱淺。
李嘉誠在美國最有“著數”(合算)的一筆交易,是他與北美地產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誼。李察明陷入財務危機,急需一位“疊水”(粵語水即錢,意為很富有)的大鹿為他解危,並結為長期合作夥伴。為表誠意,李察明將紐約曼哈頓一座大廈的49%股權,以4億多港元的“縮水”價,拱手讓給李嘉誠。
在新加坡方麵,萬邦航運主席曹文錦邀請香港钜富李嘉誠、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軒等赴新加坡發展地產,成立新達城市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
1992年3月,李嘉誠、郭鶴年兩位香港商界巨頭,通過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團主席和田一夫,攜60億港元巨資,赴日本劄幌發展地產。李嘉誠的舉動,引起亞洲經濟巨龍——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動。李嘉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國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李嘉誠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資本總體經營戰略中,國際化經營戰略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有些人比較重視運用產品、技術及價格等“剛性”手段,去爭取優勢,贏得勝利。然而,最便捷的手段還是資本運營。隻要你看準了,又有充足的資金,就不要管是本地還是國外,都要迅速投進去。作為一個投資人,要有國際化的戰略眼光,不要被地域所侷限。
[投資金律]
十年前將隻細船撐出去,證明中國人在外地發展業務,在異地做生意亦可同樣出色。精明的投資人,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當他們實力充足後,會多方發展,廣開境域,即便東方不亮時,也還有西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