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2.激流勇退,善於轉變
-
2激流勇退,善於轉變
20世紀70年代末期,香港很多像太古船塢、黃埔碼頭和九龍倉這樣的沿海重要口岸都被英資占據著,其潛在的巨大利潤華人商行都無法插手,隻能眼睜睜看著英資商行在那些黃金口岸修建住宅區大賺特賺。當時,李嘉誠已經在和置地公司的交鋒中獲得勝利,再加上他獲悉中國大陸要搞經濟改革,香港華資應該會有良好的發展,於是便確立了全麵進攻英資領地的發展目標。
要對英資進行挑戰,哪裡纔是最好的突破點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李嘉誠決定將九龍倉碼頭作為自己的首要進攻目標。應該說,選擇九龍倉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首先,因為九龍倉的地理位置優越,不管用來發展貨櫃碼頭業務還是從事房地產,九龍倉都是一個絕佳的地方。其次,九龍倉當時的股價還非常低迷,一直到1977年底,都在每股13~14港幣左右徘徊,而資產值卻為每股50元港幣左右。並且,當時九龍倉的大股東置地公司,對於九龍倉的股權持有還不到兩成。李嘉誠看準這個時機,開始不動聲色地收購九龍倉的股份。
誰知,就在李嘉誠聚集力量準備把置地殺個措手不及的時候,精明的置地也聞風而動,開始在市場上購回九龍倉的股權,進行反收購。在你來我往的爭鬥中,九龍倉的股價在1978年底已經被炒到了每股46元港幣的曆史最高價格。
若要與置地公司競爭取得絕對的勝利,李嘉誠心裡也算了一下,必須要取得九龍倉50%以上的控股權。而當時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實業能力如何呢李嘉誠自己心知肚明,憑藉自己當時的能力,根本難以和置地公司在九龍倉這個問題上抗衡。
當時,彙豐銀行大班沈弼來做說客,請他及早退出爭奪九龍倉的商戰。李嘉誠因為明白自己的實力和水準還對彆人夠不上威脅,而且拖下去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今後的發展,那才真叫“偷雞不成反倒蝕把米”。所以,麵對沈弼的遊說,李嘉誠很快就決定從九龍倉的爭奪戰中抽身。
後來,因為瞭解船王包玉剛對九龍倉爭得厲害,從雙方的利益考慮,李嘉誠把自己所持有的1000多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當時買進的價格為每股10~30元港幣,脫手轉讓的價格為每股30多元港幣,李嘉誠一下子就在包玉剛那裡賺得數千萬港幣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李嘉誠還通過包玉剛,從彙豐銀行那裡接到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開始轉為策劃對和記黃埔的收購。
後來的局勢是怎麼變化的呢1978年9月5日,包玉剛正式宣佈自己已購得20%左右的九龍倉股票。於是,九龍倉負責人紐必堅不得不允許自己的眼中釘——包玉剛和他的女婿正式加入九龍倉董事會。接著,李嘉誠又陸續將自己手中剩下的九龍倉股票全部轉讓給包玉剛,估計獲利在5900萬港幣左右。而包玉剛也不停地到市麵上的公司或者在幕後吸納九龍倉股票,使自己的控股權最後增加到30%,大大地超過了置地公司的股份。
包玉剛此舉令紐必堅感到大為驚慌,1980年6月中旬,他趁包玉剛赴歐洲開會時發動突然襲擊,正式挑起了九龍倉大戰:置地公司采取換股的方法,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自己所持的股權增加到49%的安全線。具體操作是用100元港幣的置地公司股換取市價77元港幣的九龍倉股,這對於股民來說,簡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冇有誰會不願意。
包玉剛聞訊後馬上回到香港,對置地公司進行反擊。他先是從彙豐銀行得到22億港幣的貸款保證,然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每股105元港幣的現金吸納市麵上的九龍倉股票。當然,對於股民來說這個條件更為優厚,於是李嘉誠又將自己到手的九龍倉股轉手賣給包玉剛。星期一股市開盤不到兩個小時,包玉剛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補足了2000萬股九龍倉股,獲得了九龍倉49%的控股權。但是,在這兩個小時之內,包玉剛也為此付出了21億港幣的現金,同樣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對於此次商戰,有人這樣評價:“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也不是冇有道理。
從這件事的最後結局看來,我們才明白李嘉誠當機立斷的決策是多麼明智。就算李嘉誠能夠在置地覺醒之前把九龍倉的股票購集到了,但是,憑藉當時長江實業的規模和資金,置地一旦進行反撲,李嘉誠就很難有還手的餘地,要像包玉剛這麼大手筆地進行保衛戰,李嘉誠清楚自己根本冇有這個實力。將九龍倉股票轉手,已經獲得了相當的利潤和新的發展,對於李嘉誠來說就夠了。
所以,投資要想獲得成功,除了需要自身的勤奮和善於把握機遇以外,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理想雖然美好,但有些時候卻不能因此而操之過急,在任何時候對於企業都應該做到量力而行。
[投資金律]
投資把握適度的原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充分瞭解自己的實力。判斷自己的實力是否足夠的問題;若冇有足夠的實力和完全的把握,就不要貿然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