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 3.力助中資,能進能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3.力助中資,能進能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3力助中資,能進能退

李嘉誠曾說過:“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在李嘉誠看來,能進能退方能體現出投資家攻守策略的高明之處。局勢有利則乘勝追擊,情勢逆轉則全身而退。智者於時局漲落之中而能辨其利弊,眼光開闊、從容應對方顯商界奇才的睿智。

美麗華酒店是楊氏家族的祖業,但創始人卻是一批外籍神父。50年代初,九龍尖沙咀有一家教會小旅店,專門收容被驅逐的內地教堂的神職人員。1957年,中山籍商人楊誌雲,因一次偶然機會購得這間小旅店。後來幾經擴充,到70年代,美麗華已經是擁有千餘客房的一流酒店了。

1985年,楊誌雲逝世,其子繼承父業,美麗華仍風生水起。但是好景不長,1989年,香港旅遊業空前蕭條,到1991年美麗華入住率還未突破50%。楊氏兄弟遭眾股東指責,集團元老何添出任美麗華集團主席。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香港旅遊業轉旺。至1993年,美麗華已恢複元氣,漸入佳狀。然而,各大股東間的矛盾並未因此而消融,並且楊氏兄弟也不是團結得如鋼板一塊,大哥楊秉正堅決不放棄祖業,而其弟楊秉梁則主張去美國發展。這正是外強“入侵”的天賜良機。

外中之強,首推香港首富李嘉誠與中資強豪榮智健合組的新財團。從1990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和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以長實的財力與中泰的背景欲得美麗華,簡直如甕中捉鱉。一位財經評論家說:“滿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對這麼強大的黃金拍檔。”

當時,美麗華集團的主要物業有三個方麵:一是美麗華酒店,位於九龍尖沙咀商業旅遊區,估值24億港元;二是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億港元;三是柏麗廣場,第一期估值10億港元,第二期估值47.5億港元。這三項加起來,總估值93.5億港元。1993年6月5日,長實與中泰各占一半股權的新財團,向美麗華提出收購建議,每股作價15.5元(認股權證8元),涉及資金87.88億港元。

美麗華集團於9日申請停牌,停牌前市價為14.8元。李嘉誠15.5元的收購價,溢價不到一成,一般要溢價二成方可生效(即為眾股東接受)。市場普遍認為,李氏榮氏的出價太低。李嘉誠是股市收購的老手高手,他應當深諳此理。也許他是過於自信,認為不會再有強手跳出來與其角逐“獵物”。

據李嘉誠自己說,他們此番收購,是美麗華的一名大股東主動提出洽商,該股東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權,並且持股數不少。這會是誰呢難道會是楊氏家族掌門人楊秉梁?

1993年6月14日,美麗華董事總經理楊秉正發表公開信,聲稱全部董事均未與長實、中信達成共識,美麗華物業發展潛質極佳,資產淨值為20元每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誠、榮智健財務顧問的電話意向,而次日早上9時,收購建議書就送到美麗華董事局,“這麼龐大的收購行動,未給予當事人適當時間去瞭解,而突然采取行動,那當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楊秉正顯然對買主的15.5每股的價格不滿。

市場傳聞,主動與李嘉誠接洽的股東,很可能是美麗華董事局主席何添。據估計,何添所持的股權不及楊家的零頭。李氏、榮氏欲獲成功,楊秉正纔是關鍵。

6月22日,楊秉正又刊啟事,稱公開信可能有不適之辭,致使公眾對李嘉誠、榮智健兩位先生產生誤解,謹向兩位先生深表歉意。

楊氏家族隻持有3成多股權,李榮集團全麵收購仍取勝有望。不料,“半路上殺進個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勢完全逆轉了。

誰會想像李兆基會公開與李嘉誠“為敵”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們是地產老拍檔,曾去溫哥華共同投得併發展世博會舊址,總投資百億。他們是高爾夫俱樂部的“波(球)友”,每週相聚一次,形影不離。更令人稱道的是,不久前,他們共同推出一個“嘉兆台”高級地盤,把兩個人的名字合成物業名,成為兩人友誼的永恒象征。

原來,未陷債務泥淖的楊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股權不放,但他真的擔心“懷璧惹禍”,就尋找第三者為其“藏璧”。這個人必須是先父的至交,並且財力在香港10強之列,這隻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礙於李嘉誠的情麵,開始十分為難。但現在至交楊誌雲遺孤有難,不幫又說不過去。楊誌雲在商界名聲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楊家祖業行將被外強“吞噬”,身為楊誌雲生前的世間摯友,必會遭外人指責。

不過,真正促使李兆基下決心的,還是楊秉正的“送璧入懷”。美麗華前景廣闊,誰不垂涎欲滴商場無父子,就更不會有友誼。於是,李兆基就給密友李嘉誠致命一擊,與楊秉正私下簽訂協議。

楊秉正以極優惠的條件,讓李兆基保證隻做股東,從楊氏家族購得略超過3成的美麗華股權。李兆基保證隻做股東,管理權仍為楊氏家族所控,從而解了楊秉正的心頭之患。楊秉正最擔心美麗華一旦被另一家財團控得,楊家被清掃出局。

李榮集團一時方寸大亂,一貫不抱買古董心理的李嘉誠,一反常態,把15.5元的收購價提高到17元,與李兆基的同等收購價對撼。一位證券經紀商稱:“頭腦冷靜的李嘉誠,也會情緒衝動,在古董拍賣會上競價了”。

到7月12日,以楊秉正為首的8名董事,仍拒絕百富勤(長實與中泰委托的財務顧問)的收購建議,他們手中還控有7.61%美麗華股權。而以何添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的股權,他們主張接受收購。

7月16日,百富勤宣佈全麵收購截止。至此僅購得13.7%股權及9.2%認股權證,股權未購滿50%以上,承認收購失敗。而李兆基通過市場吸納,使其所持股權增至34.8%。因未過35%全麵收購觸發點,無鬚髮起全麵收購,卻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

證券分析員說:“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誠再要發動全麵收購,李兆基可以從楊秉正等股東手中買入股份,超過半數不太難,李嘉誠又可能徒勞無功。如果李嘉誠按兵不動,他也不動,穩可控製整個集團”。

李兆基敢擋李超人,轟動全港。輿論一直認為:超人之勢不可擋,其鋒不可爭。圈中人道:“一帆風順的李嘉誠,在美麗華一役铩羽而歸,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事情真如這位預言家所說的那樣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商場上你爭我奪,硝煙瀰漫,有閃失、有挫折都屬正常狀況。李嘉誠雖在收購美麗華酒店一役中失利,但他力助中資,與榮智健、首鋼等企業的合作則又是他過人的精明之處。這一合作,必將為他事業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縱觀全域性,李嘉誠的事業不僅冇有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前景非常良好。

[投資金律]

大商人的眼光總是開闊的,總希望能從大局出發,把生意做活做穩做大。一定的道理投資也體現了商人的君子之風,為他的下一步埋下了伏筆,奠定基礎,這樣事業纔會順風順水,商機處處。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