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7.“合作”,做大的必經之路
-
7“合作”,做大的必經之路
李嘉誠對祖國、對大陸的前景一直看好,他激動而深情地說:“祖國是我們強大的後盾,隻要國家安定,繼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在香港的中資公司或來港資曆淺,或會計製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難通過正常途徑上市。因此,中資上市,隻有打一些資產少或經營差的上市公司的主意。在協助中資的過程中,李嘉誠看好“借殼上市”,這和在港中資公司董事長榮智健正是英雄所見略同。
有買殼者,就有造殼者——有的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變成空殼,待價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家買的不是肉,而是殼——即上市地位。
李嘉誠和榮智健在股市多方尋找、權衡,最終相中了泰富發展公司,泰富發展的前身在香港證券大亨馮景僖的旗下,幾經改組,控股權落入毛紡钜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擁有泰富發展507%控製性股權。
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但當時曹光彪的大項目是港龍航空,與太古洋行的國泰航空展開激烈的空中爭霸戰。曹氏不敵對手,財力枯竭,焦頭爛額,為擺脫困境,隻好“減磅”。
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佈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一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
泰富市值725億元,是當時的“蚊型股”。中信並無付現金收購,而是通過複雜的換股,以及物業作價的步驟完成的。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從中獲取權益。
從1990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與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最終李嘉誠又選擇了首鋼為合作夥伴。
首都鋼鐵企業總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四大鋼鐵基地之一,職工數27萬人,經營多元化,包括鋼鐵、采礦、電子、建築、航運、金融等18個行業。在國內擁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廠和70家聯營公司,在海外擁有獨資、合資企業18家。
李嘉誠選擇首鋼,還有一個機遇因素。香港有一家“東榮鋼鐵”上市公司。該公司業務以經銷鋼鐵為主,1990年,光鋼筋一項就進口33萬噸,占香港同年市場的1/3。東榮鋼鐵為李明治的聯合係集團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魔術師,不停地將全係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來倒去,據說買家賣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東叫苦連天,不知所措。因此,李明治涉嫌觸犯證券條例,招致證監會等機構的大調查,如證據成立,李明治及其聯合係集團將會受到嚴厲處罰。在這種情況下,李明治走為上策,有意將旗下上市公司作殼出售。
東榮鋼鐵的境況與首鋼的入港發展的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鋼的鋼鐵,還可將部分鋼鐵銷往海外,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鋼鐵、長江實業、怡東財務、東榮鋼鐵在北京簽訂有關收購東榮的協議,收購價928角/股,涉資234億港元。收購方的股權分配是:首鋼51%,長實21%,恰東3%,一共為75%東榮股權。收購停牌前,東榮市價為92角。
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於股票麵額,可見東榮當時在股市信譽之低,東榮是一隻冇有肉的微型空殼。但是就這隻小殼,並不可限製它的未來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李嘉誠與首鋼第二次合作,是收購三泰實業。
1993年,李明治的聯合係進一步斬纜,將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鋼、長實、怡東又一次聯手,收購聯合係的三泰實業678%股權,每股作價169元,共涉資金314億。收購後,三家的股權分配是:首鋼46%,長實19%,怡東27%。5月,東榮從長實和怡東手中購回其餘三泰股份。同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大股東仍是首鋼、長實、怡東三家。三泰實業則掛在首長國際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長國際開始投資,經重整後,將其改名為首長四方。8月12日,收購建築公司海成集團,斥資174億港元。9月12日,首長國際全麵收購寶佳集團,涉及資金11億港元,是首長國際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
經過五次收購後,首長國際在香港站穩腳跟,實力大增,於是,調頭又向內地進軍。與內地政府及企業合作的投資項目,累計資金達百億以上。
從1992年起,中資公司在香港股市借殼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風,紅籌股成為股市中令人矚目的股種。香港證券界評出1995年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億港元;第二名,粵海投資(廣東省政府駐港投資機構),894億港元;第三名,首長國際,636億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資(直屬廣州市政府),509億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躋身香港十大財團榜,據1995年1月1日的《快報》,中泰以375億市值,排名第8位。風頭之勁,連香港老牌華資英資大財團都感到可畏。
有人說,中信在香港坐大,是其背景大。它拉香港超級富豪助威,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另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權勢加財勢,任何一家大財團都莫與爭鋒。
有人認為,李嘉誠之所以幫助中資上市,是想撈一點政治資本,好為日後作打算。當然,我們不能肯定地說冇有這方麵的原因,但是這並不是根本原因。李嘉誠一貫主張:“利益共享”的投資原則,他深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一份賺錢的機會。即便不是中資,如果他可以幫到忙,也是會毫不猶豫的去幫的,何況他在幫彆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不少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投資金律]
“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策略,除非你不想做大自己。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分配的關係。因此,真正的合作建立於誠摯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