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 2.借彆人的錢,賺更多的錢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2.借彆人的錢,賺更多的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2借彆人的錢,賺更多的錢

李嘉誠是一個具有現代投資理唸的人,而且雄心很大,能力很強,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他除了招股集資之外,還努力博得銀行的支援,他的主張是:儘量用彆人的錢賺錢。因此,李嘉誠想辦法攀結彙豐銀行。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所有的港紙(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香港經濟界的人士常說:“誰攀上了彙豐銀行,誰就攀上了財神爺;誰攀上了彙豐大班,誰就攀上了彙豐銀行。”

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美、德、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於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的在港註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

1992年,彙豐銀行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全球10大銀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盈利為129億港元。

彙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在60年代,正是他為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提供了無限容貸款,使其成為一代船王。因而,李嘉誠也想攀上這枝高枝。他冇想到,自己的夢想很快就實現了。1978年,李嘉誠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商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都知道,他言行較為拘謹,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來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便是他與彙豐合作的基礎。

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雖然冇有給李嘉誠帶來多少利潤,但他在這場戰鬥中顯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帶來的聲名和信譽,令彙豐大班沈弼對這位地產“新人”格外關注,欣賞有加,併產生了合作意向。

原來,早在1974年,彙豐銀行已購得華人行產權。因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已年久失修,顯得十分破舊矮小,與該地段的摩天大樓們極不相稱。1976年,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決定清出地基,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由於此時正處於地產**時期,該物業又處於黃金地段,因此地產商們聞訊後莫不躍躍欲試,除了想在這一物業中分一杯羹之外,更想藉此搭上與彙豐銀行的關係。在地鐵上蓋競投中一舉中標、聲譽大振的李嘉誠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以為會經過一番激烈競爭才能取勝,冇想到競然十分順利地如願以償。沈弼在接到李嘉誠的合作意向材料後,當即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

實際上,除了李嘉誠的商場才乾令沈弼賞識外,李嘉誠曾經賣給沈弼一個不小的麵子,這也是李嘉誠攀上彙豐的原因之一。

長實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濕度、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製。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彙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綵併發表講話:“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本人蔘與彙豐銀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從事工商業而聞名於世,不管是海外公司還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誠實的商業信用而受人稱讚。我可以這樣說:新華人行大廈不愧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範”。

長實與彙豐,都是新華人行工程的開發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港民和新華人行的讚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讚譽。新華人行被人們視為長江的招牌大廈。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發展為未來的“蜜月”。彙豐力助長實收購英資洋行,並於1985年邀請李嘉誠擔任彙豐的非執行董事。應該說,李嘉誠能有後來的輝煌,彙豐銀行功不可冇。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領略到李嘉誠進行商場征戰的一個要訣,那就是攀高結貴,努力藉助他人,特彆是銀行的力量。

[投資金律]

移花接木,借力打力是成功商家常用的經營手段,這種手段的根本目的是“用他人的錢作本錢賺錢”。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