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 3.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3.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3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一個人不僅能力有限,而且精力有限。李嘉誠從一個低微的打工仔,成為香港首富;長江也由一間破舊不堪的山寨小廠,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如果單憑他自己,就是一秒也不停地賺錢,也積累不了這麼多財富。所以,最聰明的投資者,都懂得讓彆人為自己賺錢的道理。

所謂“讓彆人幫自己賺錢”,換一種說法就是人才的管理和利用,關於這一點,李嘉誠雖未像鬆下幸之助那樣,將自己的心得口述編撰成書,但人們從他的隻言片語中,仍可感覺到他的博大胸襟與智慧光彩:

“長江取名基於長江不擇細流的道理,因為你隻有這樣曠達的胸襟,然後你纔可以容納細流。冇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為長江隻有具有這樣博大的胸襟,自己纔不會那麼驕傲,不會認為自己樣樣出眾,承認其他人的長處,得到其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如果冇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冇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

在李嘉誠手下,有一位叫週年茂的青年才俊,他的父親是長江的元勳周千和。週年茂還在學生時代,李嘉誠就把他作為長實未來的專業人士培養,送他與其父一道赴外國專修法律。

週年茂回港即進長實,李嘉誠指定他為公司發言人。兩年後就被選為長實董事,1985年後與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為董事副總經理。週年茂任此要職時纔剛30出頭。

有人說週年茂一帆風順,飛黃騰達,是得其父的蔭庇——李嘉誠是個很念舊的主人,為感謝老臣子的犬馬之勞,故而“愛屋及烏”。

事實上,週年茂的“高升”,不能說與李嘉誠的關照毫無關係。但最主要的,仍是週年茂的實力。據長實的職員說:“講那樣話的人,實在不瞭解我們老闆,對碌碌無為之人,管他三親六戚,老闆一個都不要。年茂年紀雖輕,卻是個有本事的青年!”

週年茂任副總經理,是頂移居加拿大的盛頌聲的缺——負責長實係的地產發展。茶果嶺麗港城、藍田彙景花園、鴨刪洲海怡半島、天水圍的嘉湖花園等大型住宅屋村發展,都是由他具體策劃落實的。他肩負的責任比盛頌聲還大,但他不負眾望,得到公司上下“雛鳳清於老鳳聲”的好評。

長實參與政府官地的拍賣,原本由李嘉誠一手包攬,而現在同行和記常能見著的長實代表,卻是一張文質彬彬的年輕麵孔——週年茂,一般隻是金額太大的時候,李超人才親自出馬。週年茂外表像書生,卻有大將風範,臨陣不亂,該競該棄,都能較好把握分寸,讓李嘉誠感到放心。

霍建寧、週年茂、洪小蓮,被稱為長實係新型三駕馬車。洪小蓮年齡也不算大,她全麵負責樓宇銷售時,還不到40歲。洪小蓮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長江未上市時,就跟隨李嘉誠當秘書,後來又任長實董事。洪小蓮是長實出名的“靚女”,人長得靚,風度又好,待人熱情,在地產界,在中環各公司,提起洪小蓮,無人不曉。

長江總部,雖不到2000人,卻是個超級商業帝國。每年為長江係工作與服務的人,數以萬計,資產市值高峰期達2000多億港元,業務往來跨越大半個地球。大小事務,千頭萬緒,往往都要到洪小蓮這裡彙總。洪小蓮是個徹底的務實派,麵試一名信差、會議所需的飲料、境外客戶下榻的酒店房間,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跟洪小蓮交往過的記者說她:“洪姑娘是個‘叻女’,是個完全‘話得事’的人。”

長江的地產發展有週年茂,財務策劃有霍建寧,樓宇銷售則有女將洪小蓮。在長江增至長江實業的初期,這些工作由李嘉誠“一腳踢”(一手包攬)。李嘉誠的領導角色,由管事型變為管人型。如商場戰場流行的一句話:“指揮千人不如指揮百人,指揮百人不如指揮十人,指揮十人不如指揮一人。”指揮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門的主要責任人。當然,對集團的重大決策事務,李嘉誠還得親力為之。

20世紀80年代中期,長實管理層,基本實現了新老交替,各部門負責人,大都是30—40歲的少壯派。週年茂說:“長實內部新一代與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標無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並無不妥,有輝煌的戰績可憑。”

李嘉誠的左右手,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大人”。在20世紀90年代,香港華人見了洋人(特指有歐羅巴血統的白種人),不再會有見“洋大人”的感覺。港人自信香港是東方之明珠,是全球經濟最發達地區,港人的收人及生活水平不比西方國家差。華人公司雇傭外國職員,理所當然。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可不同,由於一百多年來洋人歧視華人的慣性,經濟上開始崛起的香港人,仍存在著抹不去的“二等英聯邦臣民”的潛意識。那時候,雇傭趾高氣揚的洋人做下屬,是一件頗榮耀的事。

李嘉誠雇傭洋人副手,並冇有炫耀之意。他曾說:“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

20世紀70年代初,長江工業的工廠分佈在北角、柴灣、元朗等處,員工2000餘人,管理人員約200位。

李嘉誠為了從塑膠業徹底脫身投入地產業,聘請美國人er

leissner任總經理,李嘉誠隻參與重大事情決策。其後,長江工業再聘請美國人panl

lyons為副總經理。這兩位美國人是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技術的專家,李嘉誠付給他們的薪金,遠高於他們的前任,並賦予他們實權。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已控有幾間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有相當部分外籍員工。李嘉誠並不是冇有能力直接領導他們,而是集團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職責在為旗艦領航。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用洋人管洋人,這樣更有利於相互間的溝通。

另外還有一點,這些老牌英資企業,與歐美澳有廣泛的業務關係。長江集團日後必然要走跨國化道路,啟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與進行海外投資——他們具有血統、語言、文化等方麵的天然優勢。

長實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思(ceeagn)是英國人,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係。他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總裁,因業務關係與李嘉誠認識。

1979年,麥理思正式加盟長實。與香港洋行和境外財團打交道,多由麥理思出麵。李嘉誠器重他,不僅看重他的英國血統、名校文憑,更看重他是個優秀的經濟管理專家。

李嘉誠入主和黃洋行,韋理卸職後,李嘉誠提升李察信(john

richardn)為行政總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到1983年,李察信與李嘉誠在投資方向上“不咬弦”,李察信離職,李嘉誠又雇傭另一位英國人——初時名不見經傳,後來聲名顯赫的馬世民(sion

urray)。

馬世民等於是李嘉誠連公司一道買下的人才。1984年,馬世民即坐上和黃集團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總裁。除和黃,馬世民還先後出任港燈、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他是長實係除老闆李嘉誠外,第一個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人物。

在和黃、港燈兩大老牌英資集團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長、行政總裁更達數十人之多。馬世民把李嘉誠的左右手稱為“內閣”。評論家說:“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中西方的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由此可見,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就已深諳用人之道,以洋專家治理長江塑膠。一來洋專家更瞭解國際塑膠業的形勢及其走向,二來使李嘉誠專注於他慧眼看好的地產業,首先解放了自身的生產力。

李嘉誠曾鄭重地對記者說:“你們不要老提我,我算什麼超人,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我身邊有300員虎將,其中100人是外國人,200人是年富力強的香港人。”

300員虎將,除李嘉誠的“近臣”外,便是總部與分公司的負責人,以及在長江係掛職或未掛職的“客卿”。“客卿”之中,數大牌律師李業廣與當紅經紀杜輝廉影響最大。

李業廣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之一。他持有英聯邦的會計師執照,是個“兩棲”專業人士,在業界聲譽甚隆。

人們稱李業廣是李嘉誠的“禦用律師”。李嘉誠說:“不好這麼講,李業廣先生是行內的頂尖人物,我可冇這個本事獨包下他。”

李嘉誠大概說的是實話。李業廣身兼香港20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這些公司市值總和相當於全港上市公司總額的四分之一強。

總之,李嘉誠的聰明之處,不僅僅在於投資股票、房地產,還在於他善用“投資”人才,他讓這些人才幫他賺錢,實際上是體現了一種聚少成多、以小博大的投資智慧。

[投資金律]

假如今日冇有那麼多的人替我辦事,就算我有三頭六臂,也冇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