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4.用心思考,抓住趨勢
-
4用心思考,抓住趨勢
我們知道,投資是一項帶有嚴密的科學性的智慧活動,因為投資必須考慮到投資環境合適與否。李嘉誠深知投資環境如果還不成熟,一旦投資,就會造成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尷尬局麵,因此對於投資環境的選擇十分審慎,一直把它作為戰略決策的重要前提。
李嘉誠堅決不遷冊海外,在長達十餘年的遷冊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投資內地問題上,他卻顯得十分保守,甚至明顯落伍,與他在海外的投資不成比例。然而1992年以後,他在大陸的投資卻一發而不可收拾,後來居上。這種變化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一時間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
曾經有記者問李嘉誠:“為什麼你在1992年前,隻在中國內地大筆捐贈公益事業,而基本上冇有投資”李嘉誠回答說:“我們一直在部署,到1992年,大陸的投資條件纔算成熟。”
從李嘉誠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他在投資方麵獨到的見解,而這些見解或許就是他成為華人首富的秘訣。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政府積極推行對外開放政策,開始大力引進外資。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港資投資內地,漸成風起雲湧之勢。在這股投資潮流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主,他們多在珠江三角洲開辦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因為這類企業易進易退,風險很小,而且利潤也不低。
而最令人注目的是,不少香港大財團開始參與投資內地的基本建設。1979年,霍英東參與投資廣州當時規模最大、級彆最高的白天鵝賓館建設;與此同時,包玉剛投資改建寧波北侖港;利氏家族興建五星級的廣州花園酒店。從1983年起,郭鶴年先後在內地興建了北京香格裡拉、杭州香格裡拉、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業。而胡應湘則牽頭興建了廣州中國大酒店、深圳沙角發電廠、廣深珠高速公路等數項大型工程。
在這股港資大舉進軍內地的大潮中,李嘉誠明顯地落伍了。他雖然也參與了內地一些項目的投資,但這與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財團、投資海外的大手筆相比,顯得極不相稱。他頻頻往返於歐美與香港之間,也頻頻往返於香港與內地之間,但是在內地人們的眼中,他隻是一個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一個大刀闊斧的投資家。
在李嘉誠看來,那個時候內地的投資條件還不是很成熟。在內地,關於改革開放出現的一些新事物,姓社姓資的大討論持續了10年餘之久,仍在激烈地進行著。到內地投資,還有不少框框和禁區。海南省政府搞了個洋浦開發區,一時間噓聲四起,光唾沫都要把省政府官員淹死。李嘉誠不去冒這個險,並非不看好中國的前景,而是在等待內地的投資環境更加成熟。
《加拿大財經時報》記者曾這樣說,李嘉誠等香港大富豪,拿出盈餘的很小一部分,去中國內地做令內地人非常吃驚的慈善事業,目的是購買政治保險,維護家族在港的利益,所以他們寧可不遠萬裡來加拿大投資,也不敢進香港的後院中國內地投資。
這隻能是該記者按照自己的邏輯,做出的臆斷。事實上,根據李嘉誠一貫的作風,他素來不喜歡搶“頭唆湯”。假如過一條冰河,李嘉誠絕不會率先走過去,他要親眼看到體重比他重的人安然無恙的走過,他纔會放心跟著走。“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這是他經商的信條。已過花甲之年的李嘉誠,穩健還趨於保守,闖勁似乎不足。
然而,李嘉誠闖勁不足後勁足,這一點有口皆碑。在戰後崛起的華人財團中,李嘉誠不是率先跨國化的,但他在加拿大的投資,冇有一個華人钜富可與之論伯仲。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亦是如此。當然,前提是他看準了形勢,認為時機已到。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他的一係列講話公佈之後,被海內外輿論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聲春雷”,其意義不亞於三中全會。一時間,股票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引進外資熱,一些過去不敢想象,且被人為貼上“資本主義”標簽的事物,在華夏大地蓬勃興起。
1992年4月27日,李嘉誠分彆受到**、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從北京帶回了“尚方寶劍”。形勢變得明朗起來,李嘉誠由此開始了在內地的大規模投資。
香港與大陸的關係雖然血濃於水,但在行政與經濟上畢竟還有一定距離,一旦投資內地,就完全置於內地的管理之下,而冇有迴旋的餘地了。商人畢竟還是普通老百姓,古人說“民不與官爭”,不是要不要爭的問題,而是能否取得勝利的問題,如果無法取得勝利,就不如避免麻煩。李嘉誠雖然富於愛國心,但是投資畢竟不是行善,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條件是否成熟,是一個成熟的投資家不能不認真考慮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在1992年前後對內地投資炯然不同的態度了。
[投資金律]
在李嘉誠看來,真正的投資高手都善於觀察周圍的一切變化,看一看自己的實力有多大,才能不輸給盲目的自己。在趁勢挺起者的眼神裡,隨處都是財富,都可加以充分發揮,從中挖掘資源。李嘉誠的眼中到處是財富,因為他把趁勢挺起的過程看作是積累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