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5.見好就收,見壞更要收
-
5見好就收,見壞更要收
美國通用公司總裁韋爾奇的理想,是能夠按照自己的目標去規劃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人生,因此他總是重拳出擊,挑戰一切有礙於自己發展的各種因素。李嘉誠也是這樣,他用“活堅持”的辦法操縱自己的投資目標,從不願意浪費一個可行的目標和計劃,但也從不盲目的出手,所以他的目標就成了其經營財富人生的指南針。
當然,李嘉誠的投資能力是超乎一般人的,他常把能力作為自己的訓練內容,反覆錘鍊,堅持提高,終於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目標,構成了非常精彩的成大業者的人生軌跡。的確,如果冇有“活堅持”式的操縱成功目標的投資能力,李嘉誠無論如何也建造不起如今的財富巨塔。
在李嘉誠看來,經商要能圍繞自己的中心點,不能放棄自我,這裡麵就存在著一個如何堅持的問題,不能死堅持,要會活堅持,因為每個商人都是與時局相關的。大商人總要考慮到政局與商勢的關係,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商勢與時局相融。
因經商環境不利,李嘉誠宣佈擱置在香港的百億投資。一石激起千層浪,香港各界眾議紛紛,譭譽皆備,並引起香港特首乃至更高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98年夏的中國大陸,長江這條中國,探討李嘉誠與董建華麵對逆境的作為。
到1999年,香港經濟的冬天已經整整持續了一年多,仍不見曙光。財政司曾蔭權說,“香港過好日子已經過得太久了”,現在這個必要的調整過程“無疑是難熬的”,因此,“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和衷共濟的態度去麵對困難。更重要的是謹記:麵對逆境,絕對、絕對不可以泄氣”。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經濟運作有其自身的規律,遠非哪個人說句話就能解決得了的。正如特首董建華所說:“經濟的進程不是好像電燈開掣,一開就有光,是要有過程的。”
1998年,李嘉誠的日子確實不好過。金融風暴令他的財富大為“縮水”;政府力主開放市場,使他旗下的港燈、和記電訊的前景蒙上陰影;再加上民主黨從年頭纏到歲尾,抨擊他低價投得某塊地皮、向退訂其物業的小業主追索差價等等,李嘉誠的心情絕對好不到哪裡去。但以商界領袖之尊,他的信心能給很多人信心,他的言行能給很多人示範,如今卻公開宣佈環境不好取消投資,難免給人一種同舟而不共濟、危難時刻抽身、自顧而舍大局的印象。有香港傳媒就認為,李嘉誠大動肝火的“失態”,令他“失分”不少。
然而,再想多一步,為李嘉誠想想呢?董建華是政壇首領,古話講“政從正出”,所以,他要講正義。李嘉誠是商界翹楚,信用高於一切,所以,他要講信義。“正義”,是不計利害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信義”,有時卻是很難計較或者無法計較善惡是非的。也就是說,李嘉誠言出必信,董建華言出必義;李嘉誠言必真,董建華言必善。
由這個判斷出發,作為企業家的李嘉誠當然要以企業為家。他造福香港社會的方法就是把企業做好。正如亞當·斯密所言,資本家在為增加自己財富而做出的艱難努力中,也必定會增進社會的普遍利益。而要把企業搞好,又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所以,李嘉誠的投資意願隻能受一個東西的左右,那就是市場環境。
董建華以服務社會為本,李嘉誠以經營企業為本。社會正義要靠政府廉明高效的工作,而經濟繁榮則建基於企業的繁榮。李嘉誠說的話之所以引起政府的重視,恰恰是因為,從深層看,他們的命運是連為一體的,而且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傾聽企業的聲音,為企業投資創造好的環境。李嘉誠說出他想說的話,這本身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也就是“意見的價值”。倘若李嘉誠是按政治路線走,或簡單地按民意路線走,顧左右而道中庸,言不由衷,100億元“拍腦袋”拍掉了,他還是真正的企業家、商界領袖嗎?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李嘉誠為什麼要擱置百億投資了。用他的話說“情願做少一些,以免樹大招風”,實際上這正是他一貫堅持的“穩中取利”的原則,當他發現投資風險太大,投資環境不好時,他寧可不賺錢,也不會冒然出手。這不是道義不道義的問題,而是一個投資家必須堅守的準則。
[投資金律]
市場風雲多變,誰也冇有“百戰百勝”的絕對把握。當事情隻有3分把握7分冒險的時候,就是你該收場的時候了,如果不當機立斷,就會在幻想和遲穎中把事情弄得更糟,遭受的損失也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