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蓮花陪我闖影視世界 > 第275章 少年包青天15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蓮花陪我闖影視世界 第275章 少年包青天15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這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家國大義與兒女情長在他身上撕扯,最終,他還是選了前者,把自己拖進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如今證據確鑿,來人,把他捆起來!”八賢王沉聲道。

侍衛們剛要上前,變故突生——沈良猛地起身,趁眾人不備,一把奪過身旁侍衛的佩劍,拉過高麗郡主抵在她的脖頸上:“都彆動!誰敢過來,我就殺了她!”

“沈大哥!”包拯恨鐵不成鋼,大聲喊道。

沈良看著他,忽然笑了:“包拯,這種時候,你居然還肯叫我一聲‘沈大哥’……你太善良了,善良得讓人心疼。”

“沈大哥,投降吧!”包拯往前走了兩步。

“投降?”沈良嗤笑一聲,“在我們契丹人的字典裡,隻有成敗,沒有投降。包拯,你過來,我有話跟你說——單獨說。”

“包拯,彆過去!”公孫策急忙阻攔,“他說不定會對你不利!”

包拯卻搖了搖頭,眼神堅定地一步步走向沈良。

李蓮花站在原地,沒有說話,隻是悄悄將月瑤往自己身後拉了拉,右手始終扣著腰間的軟劍——

他知道包拯的脾氣,也明白此刻唯有讓沈良把話說完,才能避免更多傷亡。月瑤靠在他身側,也做好了準備。

沈良看著走近的包拯,很是開心:“包拯,我告訴你我的真名——耶律良材,契丹人,今年三十歲,是大遼兵馬大元帥耶律楚雄之子。

我在宋境潛伏十年,目的就是挑起大宋與鄰國的紛爭,讓大遼能趁虛而入。”

他頓了頓,眼底閃過一絲複雜,“我們契丹人交朋友,講究心懷坦蕩,不該有半分隱瞞。”

包拯的眼眶泛紅,用力點了點頭:“我叫包拯,二十歲,廬州人,天鴻書院的學生。天生麵板黑,大家都叫我‘包黑子’。”

“好,包拯!”耶律良材笑了,眼淚卻順著臉頰滑落,“能交到你這個朋友,我這輩子沒什麼遺憾了。

隻可惜,我們是在我握著劍的時候相識……若是手裡有一杯酒,該多好啊。”

“會有那一天的,”包拯哽咽道,“總有一天,我們能放下刀劍,把酒言歡。”

耶律良材歎了口氣,接著說道,“包拯,你太善良,早晚要被這善良所累——這是耶律大哥給你的忠告。

還有最後一句……”他湊近包拯耳邊,輕聲道,“當心龐太師。”

話音剛落,耶律良材猛地將包拯推開,同時也把高麗郡主往侍衛那邊推了出去。

在眾人反應過來之前,他反手將劍刃對準自己的脖頸,用力一劃——鮮血噴湧而出。

“耶律大哥!”包拯撲過去,抱住倒下來的耶律良材。

耶律良材的氣息越來越弱,嘴裡還在喃喃:“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分遼人、宋人……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為什麼……”

聲音漸漸消失,他的頭歪向一邊,徹底沒了呼吸。

“耶律大哥!”包拯抱著他的屍體,淚水奪眶而出。

一旁的月瑤看著這一幕,心裡堵得發慌,忍不住往李蓮花身邊靠了靠。

李蓮花輕輕拍著她的後背,目光落在耶律良材的臉上,眼底滿是惋惜——

若是生在太平年代,或許他們真能成為把酒言歡的朋友,隻可惜,生逢亂世,立場不同,終究隻能走向這樣的結局。

翌日清晨,包拯、楚楚、公孫策幾人尋了塊清淨之地,將沈良(耶律良材)葬在了小艾的墳墓旁。

兩座新墳相依,倒也算應了他生前那點未說出口的牽掛。

祭奠時,包拯望著墓碑上簡單刻下的“耶律良材之墓”,輕聲感慨:“沈大哥若對小艾無半分真情,以他的縝密,早該完成任務平安返回大遼。他遲遲未走,說到底還是捨不得小艾。”

他頓了頓,又想起一事,“小艾被高麗太子擄回房間那晚,他其實就藏在房梁上。

看著小艾受辱,他心裡比誰都痛,竟在橫梁上抓出了深深的指痕,連自己的帽繩掉下去都渾然不覺,那是他唯一一次亂了心神。”

“可他終究還是選了家國。”

包拯的聲音沉了沉,卻帶著敬意,“在個人情長與國家利益之間,他做了最艱難的選擇。即便立場相悖,他也算得上是個值得尊敬的好漢。”

一旁的楚楚紅了眼眶,輕聲歎道:“最可憐的還是小艾,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傾心相待的人,其實也深愛著自己。”

“不,小艾臨死前是幸福的。”包拯搖了搖頭,眼神堅定,“她是為自己心愛之人犧牲的,這份心意從未錯付。”

祭奠剛畢,八賢王派來的人便找到了包拯,將他召至府中。

廳內,八賢王麵帶喜色:“包拯,高麗已正式遞交和書。此次若不是你查明真相,化解了兩國嫌隙,不知要有多少百姓遭戰火塗炭。你立了大功。”

包拯卻沒有半分喜悅,眉頭反而皺得更緊:“王爺,高麗的事雖了,可那三個流氓到底是誰殺的?此事始終是個疑點。”

八賢王聞言,拍了拍他的肩:“包拯,事已至此,大局已定。有些事,未必需要追根究底,讓它長埋地下,或許纔是最好的結局。”

另一邊,城郊的密林處,龐太師負手立於樹下,封一寒則垂手侍立一旁,氣息隱匿如影。

包拯百思不得其解的“流氓之死”,也在此刻揭開謎底——封一寒沉聲開口:

“那三個流氓見過耶律良材的行蹤,是屬下替他滅的口,免得節外生枝壞了他的計劃,也壞了太師您的安排。”

原來,沈良在宋境的一舉一動,早已在封一寒的監視之下,隻是他自己從未察覺。

龐太師嘴角勾起一抹深意的笑,目光望向北方,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野心:

“你替我給遼主傳個口信,告訴他,耐心等著。一旦時機成熟,我自會與他聯絡。這大宋的江山,遲早會落在我們手裡。

這次是包拯從中作??,下次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包拯,我要讓你加倍償還。”

風聲掠過密林,將這野心勃勃的低語吹散在晨霧中,無人知曉,一場更大的陰謀,已在暗處悄然醞釀。

案件了結後,楚楚跟著包拯與包母回了家。看著包家母子拌嘴時眼底藏不住的笑意,她忽然紅了眼眶。

與包拯說起了自己的身世:“我娘走了很多年,這些年一直跟爹在山裡隱居。他對我管得嚴,我稍做得不好就罵我,我總覺得他根本不疼我……”

“不會的,”包拯立刻打斷她,“他疼你,才會管著你。”

楚楚抬眼望他,語氣裡帶著點悵然:“我要是能早點認識你就好了。”

包拯愣了愣,滿眼疑惑地看向她。

“之前爹逼我做一件我不願做的事,我跟他大吵一架就跑出來了。”

楚楚低下頭,手指絞著衣角,“直到在你家,看你和伯母吵吵鬨鬨的樣子,我才慢慢明白……”

“明白什麼?”包拯撓了撓頭,“我跟我娘也天天吵啊。”

“可你們吵歸吵,感情卻好得很,不,是非常非常好。”

楚楚抬眼,“原來吵架裡藏著很多親情,現在想來,我爹其實一直很疼我,隻是我以前不懂。”

“這有什麼,”包拯拍了下她的肩,笑著安慰,“你回去跟他服個軟,說兩句好話就好了。我跟我娘每次吵完,不到半個時辰就和好如初!”

見楚楚終於露出點笑意,他又好奇追問,“對了,你爹到底逼你做什麼事?”

楚楚臉頰微紅,嗔怪道:“這不關你的事,討厭!”

包拯無奈地“誒”了一聲,沒再追問。

“真羨慕你和伯母,”楚楚望著院裡晾曬的衣物,輕聲感慨,“每次看你們在一起,都覺得特彆快樂、特彆溫暖。”

包拯心裡一動,撞了撞她的肩膀:“要不你就住我家吧?我家房子夠大,你現在又無依無靠的,多個人也熱鬨。”

楚楚聞言先是笑了,可很快又板起臉拒絕:“免了吧,我怕你打賭再把我輸出去,我的賭運可沒你那麼好。”

包拯還想再說些什麼,卻被楚楚岔開了話題。

可他沒料到,第二天一早,桌上隻留下一封楚楚的書信和一枚貼身的飾品——她悄無聲息地走了。

自高麗太子案告破,包拯徹底成了廬州城的“名人”。

這天清晨,月瑤像往常一樣來包家藥廬,還沒走到門口,就見一群女子圍在門外,嘰嘰喳喳地探頭往裡望。

她心裡納悶,這哪是來看病的樣子?繞開人群進了藥房,見包母身邊坐著一位老太太,手裡的脈枕還沒放下。

“包大娘早!”月瑤剛打了聲招呼,就見包拯啃著個蘋果,抱著他的書匣子從裡屋跑出來,嘴裡喊著:“娘,早啊!”

轉頭瞥見月瑤,又揮了揮手,“月瑤也早!哎?門口怎麼這麼多人?”

他話音剛落,門外的女子們就像得了訊號,瞬間繞過月瑤湧了進來,七嘴八舌地圍向包拯:“包公子,我好仰慕你!”

“聽說你斷案如神,能不能給我講講高麗案的事?”

“彆走啊包公子!”

包拯嚇得蘋果都快掉了,抱著書匣子轉身就跑,一群姑娘緊隨其後追了出去。

月瑤站在原地,看著這混亂的場麵,忍不住扶額——原來古代的“追星”比現代毫不遜色,連“堵門”這招都一模一樣。

“不是說身子不舒服嗎?怎麼跑這麼快!”包母對著空蕩蕩的屋子歎氣。

轉頭剛想跟月瑤說話,就見剛才那位老太太拉著她的衣袖,笑眯眯道,

“其實呀,我也不是來看大夫的,我是想來認識你兒子,可是我老了,腿走不動了,你扶我一把吧,好嗎?”

這下把包母給嚇到了,她都不知怎麼辦了。月瑤也震驚地張大了嘴巴難以置信。

不過,很快反應過來,見包母愣在那裡,連忙過去把老太太扶起來。

月瑤扶著老太太走到門口,正好遇上趕來接人的老太太兒子,對方連連道歉,急匆匆地扶著老孃走了。

月瑤回頭看向一臉茫然的包母,忍不住笑出聲:“包大娘,看來以後咱們藥廬得先問清楚,是來看病的,還是來‘看包拯’的。”

包母無奈搖頭,也跟著笑了。

廬州城裡的女子,上到八十歲的老太太,下到剛會走路的小姑娘,幾乎都成了包拯的“追隨者”,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有一群姑娘蜂擁而上。

相比之下,公孫策就顯得“落寞”許多——他最近迷上了街角賣香料的姑娘常雨,卻始終不好意思表白,隻能天天借著買香料的由頭,來小攤旁跟常雨說上兩句話。

這天,公孫策終於鼓起勇氣,紅著臉邀請常雨:“常雨姑娘,明晚我家有唱戲的,不知你願不願意……”話還沒說完,就見包拯抱著頭衝了過來。

公孫策被他擠得一個趔趄,臉直接撲在了裝著紅色香料的簸箕裡,滿臉通紅,活像個“關公”。

包拯則靈活地鑽到了櫃台底下,那群姑娘過來後,常雨也給他打了掩護,讓包拯躲過了一劫。

等人群散去,包拯從櫃台下爬出來,拍了拍身上的灰,對著常雨笑道:“常雨姑娘,我娘說謝謝你前幾天幫她采藥,想請你明晚到我家吃飯,你有空嗎?”

常雨非常開心,“有空啊,像我這種人沒什麼好忙的!”

一旁的公孫策看著這一幕,覺得自己倒黴極了——自己鼓足勇氣的邀請泡了湯,還沾了一臉香料,他算是把包拯記住了。

很快包拯就到了天鴻書院,而他的“名氣”也早已在書院傳開。

包拯來到課堂,見所有學子都圍在一個地方,也走了過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