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亮劍:讓你偷家,你登陸東京灣? > 第895章 全麵發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亮劍:讓你偷家,你登陸東京灣? 第895章 全麵發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從“重點進攻”,全麵轉向了“重點防禦”。

他,被打怕了。

他知道,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掉張合那支神出鬼沒的“鳳凰”部隊之前。

他的任何一個高階將領,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阿部規秀。

而重慶方麵,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反應則更加複雜。

他們一方麵,為日軍遭此重創,而感到欣喜。

另一方麵,又為獨立旅的實力,已經膨脹到如此恐怖的地步,而感到了深深的、發自骨髓的恐懼。

他們意識到,在華夏的北方,一個他們完全無法控製的、嶄新的、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實體,已經悄然崛起。

而他們,除了預設這個事實之外,彆無他法。

一時間,整個華北戰場,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詭異的平靜。

日軍,龜縮不出。

國軍,望而卻步。

獨立旅,成了這片廣闊土地上,唯一的、實際的掌控者。

張合,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由“斬首”阿部規秀,所帶來的巨大戰略機遇期。

他知道,這片平靜,不會持續太久。

一旦日軍,從太平洋戰場的泥潭中,緩過勁來。

或者,一旦國際局勢,發生新的變化。

更加殘酷的、決定命運的決戰,終將到來。

他必須,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去積蓄力量,去發展壯大。

“命令!”

在一次根據地最高階彆的會議上,張合站在巨大的地圖前,聲音,傳遍了會場的每一個角落。

“根據地,進入下一個階段——‘騰飛’計劃!”

“軍事上,我們要以‘鳳凰’特戰旅為模板,對全旅所有部隊,進行全麵的、特戰化的改造。我要讓我們的每一支部隊,都具備獨立滲透、破襲、斬首的能力!”

“工業上,‘鐵牛’的成功,隻是一個開始。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飛馬’!我們要利用那台‘雙黃蜂’發動機,和美國人提供的技術,開始我們自己的、航空工業的探索!我要讓根據地的上空,飛翔著我們自己製造的偵察機和戰鬥機!”

“騰飛”計劃的提出,如同一聲響亮的號角,在剛剛經曆了大戰、贏得了喘息之機的太行山根據地裡,吹響了新一輪建設的序-章。

這不再是簡單的休養生息,而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一場旨在將根據地從一個農業化的、遊擊戰的基地,徹底轉變為一個擁有現代化軍事力量和工業基礎的、強大實體的深刻變革。

計劃的核心,是兩個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的專案——“飛馬”與“太行工業大學”。

太原兵工廠,最核心的秘密車間裡。

那台從美國c-47運輸機上拆下來的“雙黃蜂”航空發動機,已經被小心翼翼地分解開來,數千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精密零件,被分門彆類地擺放在鋪著白布的長條桌上,如同等待檢閱的士兵。

伊藤,這位前東京光學儀器廠的技師,此刻正戴著一副高度數的老花鏡,手裡拿著放大鏡和遊標卡尺,神情專注得如同一個正在鑒賞稀世珍寶的藝術家。他的身邊,圍著兵工廠所有最頂尖的工程師和技術骨乾。

“各位,請看這裡。”伊藤用鑷子,夾起一片薄如蟬翼的渦輪葉片,聲音裡充滿了敬畏,“這種材料,不是我們目前能冶煉出來的任何一種合金。它的強度、韌性,還有耐高溫的特性,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還有這個,”他又指向一個結構複雜的燃油泵,“它的加工精度,是以‘微米’為單位計算的。我們最好的機床,誤差都比它大上百倍。”

現實,是冰冷而殘酷的。

這台發動機,就像一個來自更高文明的“天外來客”,用它每一個無可挑剔的細節,向根據地的工程師們,展示著他們與世界頂尖工業水平之間,那道如同天塹般的巨大鴻溝。

車間裡,陷入了一片壓抑的沉默。

“我們……真的能造出這種東西嗎?”一個年輕的工程師,喃喃自語,聲音裡充滿了挫敗感。

“現在,不能。”

一個沉穩的聲音,從人群後傳來。張合不知何時,已經站到了他們身後。

他走到那台被分解的發動機前,拿起一個活塞,在手裡掂了掂。

“但是,我們不能,不代表我們的後人,不能。”

他看著在場的所有人,眼神明亮而堅定。

“我把這台發動機拆開,不是為了讓你們現在就仿製它。我是要把它,當成我們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去‘製造’,而是去‘學習’。把它的每一個零件,都給我畫成最標準的工程圖紙。把它的每一種材料,都給我分析出最詳細的化學成分。把它的每一個工作原理,都給我寫成最通俗易懂的教科書。”

“這些圖紙,這些資料,這些教科書,”張合的聲音,變得高昂起來,“就是我們‘太行工業大學’,航空動力係的第一批教材!就是我們華夏航空工業,未來的第一塊基石!”

“我不要你們,給我一個奇跡。我要你們,給我一個,可以讓我們去創造奇跡的……開始!”

這番話,如同一道電流,瞬間擊穿了所有人心中的迷茫和挫敗。

是的,他們現在造不出來。

但是,他們可以學。

他們可以,為那些將要踏入“太行工業大學”校門的、更年輕、更聰明的孩子們,鋪好第一塊路,點亮第一盞燈。

一種沉甸甸的、關乎未來的曆史使命感,在每個工程師的心中,油然而生。

車間裡,再次恢複了忙碌。但這一次,氣氛不再壓抑,而是充滿了求知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而在車間的另一頭,一個相對簡陋的木工房裡。

另一個“飛馬”計劃的分支專案,正在悄然進行。

張合知道,直接造飛機不現實,但他們可以從最簡單的開始——製造滑翔機。

他們繳獲過日軍的軍用滑翔機殘骸。兵工廠的工人們,正在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的帶領下,用根據地裡最常見的榆木和帆布,嘗試著,複製和製造機翼和機身骨架。

張合的目標很明確:先解決“飛”的問題,再解決“動力”的問題。

他要用這些滑翔機,來培養根據地的第一批飛行員的膽量和基本操控能力。

他要讓根據地的戰士們,先習慣於從天空俯瞰大地。

“騰飛”,必須先從離地一米,開始。

就在根據地內部,工業和教育的種子,正在艱難破土的時候。

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才”,自己送上了門。

這天,根據地北部邊緣的一個防空哨所,突然報告:一架型號不明的單引擎飛機,正搖搖晃晃地,向根據地腹地飛來。飛機的機身上,沒有日軍的標誌,反而塗著一個模糊的、像是被刮掉了一部分的青天白日徽記。

飛機的高度很低,機翼還在冒著黑煙,顯然是受了傷。

周衛國接到報告,立刻下令防空部隊不要開火,同時派出部隊,前往飛機最有可能迫降的區域進行搜尋。

半個小時後,那架飛機,在太原以北的一片開闊河灘上,用機腹迫降成功。

當獨立旅的戰士們,小心翼翼地靠近時,一個穿著飛行服、滿臉油汙的年輕飛行員,舉著雙手,從駕駛艙裡爬了出來。

“彆開槍!我是華夏人!我不是鬼子!”他用有些生硬的國語,大聲喊道。

這個年輕人,很快被帶到了旅部。

經過趙剛的親自審問,他的身份,水落石出。

他叫淩峰,二十五歲,是一名華僑。少年時被家人送往美國學習飛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腔熱血,回國參戰,加入了重慶方麵的空軍。

他是一名技術精湛的王牌飛行員,在p-40戰鬥機上,取得了擊落五架日軍飛機的驕人戰績。

而他這次“叛逃”的原因,卻很簡單,也很可悲。

他的未婚妻,在後方,被一名有權有勢的軍官給霸占了。他憤而拔槍,打傷了那名軍官,自知闖下大禍,無法在重慶立足。在幾名同情他的地勤的幫助下,他偷了一架剛剛從美國運來、尚未來得及塗裝的p-51“野馬”戰鬥機,加滿了油,一路向北,想來投奔傳說中真正打鬼子的獨立旅。

在路上,他遭到了日軍巡邏機的攔截,飛機受損,才被迫降落。

聽完他的講述,指揮部裡,一片沉默。

周衛國氣得直拍大腿:“簡直是無法無天!國難當頭,他們不思抗日,就知道搞這些烏七八糟的破事!”

趙剛的臉上,也露出了惋惜和同情的神情。

張合走到淩峰麵前,親自為他解開了繩子。

“淩峰同誌,”他看著這個眼神裡充滿了屈辱、不甘和迷茫的年輕人,認真地說道,“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在這裡,沒有誰會因為你的出身,而對你另眼相看。我們隻有一個標準:你是不是真心打鬼子。如果你是,那麼,從今天起,你就是我們獨立旅的一員。”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你的那架飛機,我們會儘全力修複。不過,在我們自己的飛機,造出來之前,恐怕,要委屈你一下了。”

“委屈我什麼?”淩峰不解地問道。

“當老師。”張合笑了,“我們‘太行工業大學’,航空學院的……首席飛行教官。”

淩峰愣住了。

他看著張合,看著他那雙真誠而又充滿了力量的眼睛。

他心中的那份迷茫和不安,漸漸地,被一種前所未有的、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覺所取代。

他挺直了胸膛,對著張合,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是!校長!”

淩峰的到來,如同久旱逢甘霖,為張合的“飛馬”計劃,注入了一針最關鍵的強心劑。

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p-51戰鬥機(雖然受損嚴重,但其結構和技術,對兵工廠來說,是另一本無價的教科書),更重要的,是他帶來的、一整套係統的、美式的飛行員訓練方法和空戰戰術理論。

一個由淩峰擔任教官,由幾十名從全旅挑選出來的、最聰明、最勇敢的年輕戰士組成的“滑翔機飛行學習班”,很快就在一個隱蔽的山穀裡,開課了。

華夏北方的第一縷空軍的火種,就這樣,在最艱苦的環境下,被悄然點燃。

在軍事和尖端工業,都在進行著深刻變革的同時,根據地的基礎建設,也並沒有停下腳步。

“鐵牛一號”拖拉機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所有人。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兵工廠的民用研究所,對“鐵牛”進行了多次的改進。他們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油耗,使其變得更加皮實耐用,也更適合在根據地崎嶇不平的土地上使用。

當第一批十台量產型的“鐵牛”拖拉機,正式交付給根據地的生產建設兵團時,整個太原城,都沸騰了。

百姓們敲鑼打鼓,像迎接英雄一樣,迎接這些冒著黑煙的“鋼鐵功臣”。

一台“鐵牛”,一天耕地的效率,相當於五十頭牛,或者兩百個人力。

它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根據地延續了千年的、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

而張合,看得更遠。

他知道,“鐵牛”的作用,絕不僅僅是耕地。

它,是根據地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可以移動的“動力平台”。

他親自下令,研究所立刻開展“鐵牛多功能化”的研究。

他們為“鐵牛”設計了不同的掛載裝置。

掛上犁,它就是拖拉機。

掛上一個大車鬥,它就是一輛可以翻山越嶺的、載重超過兩噸的運輸卡車。

在它的屁股後麵,接上傳動軸,它就可以帶動水泵抽水,可以帶動發電機發電,可以帶動粉碎機加工飼料。

一台“鐵牛”,就是一個小型的、可以移動的“農用多功能中心”。

它的推廣,將極大地解放根據地的生產力,將更多的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投入到工業、軍事和基礎建設中去。

而張合此時,正在策劃一項更加宏大的基礎建設計劃。

他要,修路。

不是普通的路,而是鐵路。

他要將那條在“春雷”攻勢中,被他們打得支離破碎的正太鐵路,徹底地,修複,並且,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這條鐵路,西連太原,東接石家莊,是貫穿山西和河北的經濟大動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