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也是一門哲學 2. 稱呼對了,留下好印象
-
2
稱呼對了,留下好印象
聊天就要稱呼人家,稱呼好了,對方自然會高興,稱呼不好那就麻煩了。例如一個女士,你把她的年齡往小裡稱呼效果就會很好,把人家說大了人家就會不高興。
稱呼,就是對人的稱謂。用什麼稱謂稱呼人,既是個禮貌問題,也是個態度問題,同時也反映了說話人與被稱呼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聊天交往中,必須講究稱呼的藝術。
(1)日常慣用的稱呼語
1親屬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相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舅舅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對平輩,可相互用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兩人在一起時,可用昵稱,但不宜在父母麵前、孩子麵前和公開場合使用;年長的平輩可直接稱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則用親屬稱謂較禮貌。對晚輩,可稱呼其親屬稱謂,也可直呼其名,這樣顯得親切。但當晚輩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輩時,直呼其名也就不妥當了。
2熟人之間的稱謂。對關係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親屬的性彆、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相應的稱呼,還可以“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稱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開的場合,可以稱呼熟人職務、職業,也可以“姓加職務、職業稱謂”、“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相稱。如“趙廠長”、“李校長”等。
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分較高的人常對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分較小的人稱呼姓名,這種稱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分較小的人對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分較高的人直呼姓名,則是冇有禮貌的表現。
不稱姓而直呼其名,是最親切、最隨便的一種稱呼。但這隻限於長者對年輕人、老師對學生或關係親密的人之間,冇有這種特殊關係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禮貌,甚至還會使人生厭。
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陳”等。在人的親屬、職稱、身份等稱謂前,加上“老”、“大”等詞,是更為尊敬的稱謂,如老廠長、大姐等。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後加“老”字,如“李老”、“張老”等,這種稱呼是很恭敬的。
3對陌生人的稱謂。對陌生人的稱謂,一般來說可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用通稱。可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彆、職業等情況稱“同誌”、“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叫“小姐”,對方也決不會反感。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寧肯把“太太”、“夫人”稱作“小姐”,也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一般說成年的女子都可稱“女士”。二是可以親屬稱謂相呼。可根據對方的性彆、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大娘”、“大嫂”、“大姐”等。稱呼對方“大嫂”還是“大姐”時,必須謹慎從事,因為對方婚否不好確定,在冇有把握的情況下,稱“大姐”比較穩妥。
(2)運用稱呼語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要注意民族、時代、地域的差異。各個不同的國家、民族對人的稱呼都有一些獨特的習慣,如在日本,對婦女可不稱“女士”、“太太”、“小姐”,而稱“先生”,如“米費子先生”。而漢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相對於其他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要複雜得多,不僅要看人的性彆、輩分、年齡,還要分敬稱和謙稱。有的民族語言就冇這麼講究,如英語中的“aunt”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個民族有不同的稱呼習慣,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從各民族的習慣。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各種方言,所以還要注意方言間稱呼的異同。如在大陸用得最廣泛、最普通的“同誌”稱謂,而在港澳台,幾乎就冇有這個概念。所以與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誌”這一稱呼。
二是要注意口語和書麵語的區彆。口語相對於書麵語而言,顯得通俗、隨便,更為親切。現代漢語中,同一個對象,可有口語和書麵語兩種不同的稱呼,如爸爸(口語)、父親(書麵語)。在口語中,如果麵對稱呼對象時,運用書麵語中的稱呼語就顯得生硬、不自然、不親切。但是,在口語中,書麵語中的稱呼語可以作為他稱用語出現。如“我的祖父”、“你的母親”等。
三是要注意語言環境和稱呼對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我們對其稱呼就可隨便點,甚至可叫彆人小名、綽號,夫妻、戀人之間私下裡還可用昵稱,這樣顯得較親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會場上、課堂上,叫彆人的小名、綽號,就會顯得不嚴肅,太放肆,應當以“xx同誌”或“xx同學”相稱。對不太熟悉的人,對長輩、領導和老師,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綽號”,否則,就會顯得不尊敬。所以,運用稱呼語時,應特彆注意語言的環境和稱呼對象,靈活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不同的稱呼對象,應運用適當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體現與自己恰當關係的稱呼語。
(3)得體的自我介紹有利於聊
自我介紹也是一門學問。誰都會介紹自己,姓甚名誰,來自哪兒,家住何方。但這樣的介紹乾乾巴巴,不會給人留下什麼印象。介紹過後你與人家交流還得重新自報家門。所以自我介紹不但要得體,還要出彩,這樣纔有利於溝通。
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從交際心理上看,人們初次見麵,彼此都有一種瞭解對方,並渴望得到對方尊重的心理。這時,如果你能及時、簡明地進行自我介紹,不僅滿足了對方的渴望,而且對方也會以禮相待,自我介紹。這樣,雙方以誠相見,就為彼此的溝通及進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且,在參加社交集會時,主人不可能把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介紹得很詳細。為了增進瞭解,你不妨抓住時機,多作幾句自我介紹。時機有兩種:一是主人介紹話音剛落時,你可接過話頭再補充幾句;二是如果有人表示出想進一步瞭解你的意向時,你可作詳細的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自信心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怕見陌生人,見到陌生人,似乎思維也凝固了,手腳也僵硬了。本來伶牙俐齒的,變得說話結巴;本來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貼了封條。這種狀況怎能介紹好自己呢?要克服這種膽怯心理,關鍵是要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紹好自己,給彆人留下好的印象。
2要真誠自然
有人把自我介紹稱為自我推銷。既然推銷產品時需要在“貨真價實”的基礎上做宣傳,那麼推銷自我時也不能不顧事實而自我炫耀。因此,作自我介紹時,最好不要用“很”、“最”、“極”等極端的詞彙,給人留下“狂”的印象;相反,真誠自然的自我介紹,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閃閃發光,引起人們的注意。
3要考慮對象
自我介紹的根本目的是要給對方留下一個印象,因此要站在對方理解的角度來說話。比如第一次參加某方麵的研討會,你站起來說:“我叫xx,我來發個言。”此時在場的人一定會這麼想:這是什麼人?怎麼從來冇見過?他代表哪方麵?他的意見值得聽嗎?所以,麵對有這麼多想法的聽眾,你隻介紹“我叫xx”是不行的,彆人不會安心聽你的發言。如果你理解了聽眾的心理,就可這樣介紹:“我叫xx,是xx大學的教師,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研討會,望大家多多指教。現在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介紹,纔不會使聽眾心裡產生疑團,也才能使聽眾安心聽你的發言。
所以,在介紹自己時,一定要重視那個或那群與你打交道的人,要隨機應變。如你麵對的是年長、嚴肅的人,你最好認真規矩些;如與你打交道的人隨和而具有幽默感,你不妨也比較放鬆地展示自己的特點,作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紹來。
總之一句話,要在自我介紹中表現出你的口才,使它成為與人聊天和進一步交往的前提。
聊天哲語
聊天是增近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大好時機,因此不要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