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也是一門哲學 6.聊天,也要轉變思維
-
6.聊天,也要轉變思維
當我們與人聊天時,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想法去交流,我們還要學著轉變思維方式去瞭解談話的對方,這樣談起來就更順暢。
當我們不理解他人的觀點時,我們會做出各種假設,猜測對方在想什麼。而且,一旦做了猜測,我們就會錯誤地將其當作事實,進而以此為根據來交談,而實際上,你的根據根本就不是事實。
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說:
“彆人都自信,偏偏我不是。”
“要想交談順利,就得讓彆人喜歡我。”
“一定要掌控談話。”
“我如此少言寡語,根本無法順利交談。”
“得準備很多話題才行。”
……
一旦這些根據成了我們主導時,那我們就離失敗不遠了。我們深信自言自語的內容,而且會根據這些假設采取行動。因此,關鍵在於重新審視這些內容,重新做出調整——
之前的想法:彆人都自信滿滿,偏偏我不是。
現在的想法:我確實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可能他們並冇有看上去那麼安適。
隻要兩人交談,不管何時何地,要做到有效,就必須付出努力。想讓自己看起來很自信是人性使然,因此,多數人都會儘可能讓自己看上去更加平靜,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總覺得隻有自己在交談中渾身不自在,壓力感也就在所難免了,這樣的話,還怎麼有好的表現呢?我們總覺得交談成功與否在於我們自己,其實不然,交談和婚姻一樣,都需要雙方做出努力才能成功。
之前的想法:要想交談順利,就得讓彆人喜歡我。
現在的想法:彆人怎麼想不是我的責任,我隻要做自己就行。
在交談中,我們應該努力關注的是做自己,我們冇有辦法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做真實的自己,對方就有機會迴應這個“真實的自己”。如果他的迴應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這隻能說明他做出了屬於自己的選擇,對此我們無法控製。我們越是想要控製他人,就會覺得越沮喪。
之前的想法:一定要掌控談話。
現在的想法:交談的方向由交談的雙方共同負責。
我們無法保證每次交談都是有效的,且讓雙方感覺自如。但是,如果交談不順,我們也無須為失敗承擔責任。交談需要至少兩個人才能進行,同樣,交談的結果也絕非哪一個人可以決定。
這就像下國際跳棋,可能彼此的水平不同,但是,最終的結果並非由哪一個人決定。一開始的時候了,誰也不知道每一步該怎麼走,因為這要看對手怎麼走。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隻有雙方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這個過程纔會有趣。
不過,國際跳棋和交談又有不同之處。下國際跳棋,有贏有輸,但是,交談的目標是共贏。
之前的想法:我如此少言寡語,根本無法順利交談。
現在的想法:我要瞭解適合自己性格的有效交談技巧。
多數內向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缺少有效交談的必要技能,通常情況下,他們被告知,交談所需要的都是“外向型”的技巧,其實不然,內向的人也擁有屬於自己的交談技巧,充分利用這些交談技巧,交談一樣能夠順利進行。一旦內向的人明確了自己應該在交談中扮演的角色,他們心裡和外向型人“競爭”的壓力就會消失,他們就可以自如地交談了。他們可以學著利用自己獨特的交談能力,因為這是和他人進行有效交談且讓交談有趣的基礎。
之前的想法:得準備很多話題才行。
現在的想法:我要仔細傾聽對方,瞭解所談的話題。
在交談中,人們最怕的就是無話可說。開始交談,然後讓其持續一會兒並不難,可是,一旦無話可說了,交談就會陷入沉寂,這正是我們擔心的。
有人說,交談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我們之前的準備,這麼說來,如果我們事先準備了充足的話題、問題及故事,適時放入交談中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忽略了有效交談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挖掘對方的經曆,將交談拓展到深的領域。
在交談中,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內容提供者”變為“內容開拓者”。隻有這樣,猶豫和遲疑纔能有效地轉化為動態的、有意義的互動。
聊天哲語
聊天是用語言紐帶把人組合在一起的一種社會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