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鈴中記:太建北伐 > 第121章 內鬥(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鈴中記:太建北伐 第121章 內鬥(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當晚,戚雲四人成功挖通了第一段暗渠。

“通了,通了!”司馬廉激動地一把抓住呂方休從對麵捅過來的鐵鍬。

“成了趙大人!成了!”戚雲從豎井邊拽出司馬廉,一邊給他撣土一般笑道。

“好!事實證明可行,我這就去跟姚大人請示,看看要不要推廣。”趙長吉簡單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灰塵,笑著起身離去。

不到片刻,姚麒麟就來到了戚雲四人挖的暗渠邊,“具體是個什麼法子?給我講一講。”

“是!”趙長吉簡單說了一遍,姚麒麟還叫來了宗霖,宗霖跳進暗渠查探了一番,也不由得讚不絕口。

“好,法子不錯,推廣。”姚麒麟笑道:“戚雲你們四個今晚辛苦辛苦,把其他二十四組人全都教會,能做到麼?”

“能!”戚雲四人興奮地應道。

“趙長吉,你去春申橋那裡找錢司馬,看看他們進度如何,需要不需要咱們這個法子,如果需要,你就負責教會他們。”姚麒麟道。

“是!”趙長吉躬身領命。

瓦埠湖邊,四個簡易的大帳篷裡閃爍著微弱的火光。

司馬廉手裡拿著幾個樹杈,被二十多人圍坐在中間。

“廉子,按你這麼說,用豎井裡的短竹子固定方向和高低,那如果暗渠挖得深了,短竹子指向看不準咋整啊?”王二狗問道。

“二狗哥,你說的情況我們也遇見了,可以這樣——你暗渠挖深了,可以加長短竹子的長度呀,而且短竹子伸進暗渠,萬一塌方了,竹子還能多少撐一下,也方便咱在裡麵架木頭板子。”司馬廉耐心講解道。

“哦哦哦,明白了,你彆說啊呂方休,你這主意還真不錯,兩頭對著挖,那肯定能快不少啊!”另一個帳篷裡,孫可對呂方休說道。

呂方休聞言有點兒不好意思地抿抿嘴,“不是我想出來的,是伍子和雲子想出來的。”

不到半個時辰,戚雲四人就把兩頭對挖的法子給大夥兒講了個明白,四座帳篷隨即熄滅了火光,聽著湖水微微的潮汐聲入夢。

第二日,戚雲四人來到自己暗渠邊的時候,趙長吉已經替他們挖好了兩口豎井。

“趙大人,您起這麼早啊?”呂方休道:“辛苦您替我們挖豎井了。”

“沒事兒,不辛苦。”趙長吉嘴裡這麼說,可是臉上深深的黑眼圈兒卻騙不了人。

“您這……”司馬廉道:“這黑眼圈兒這麼大,不是一宿沒睡吧?”

趙長吉放下鐵鍬,跳上豎井往坑邊一坐,疲憊地扭了扭脖子,苦笑道:“我昨晚去找錢司馬,把你們兩頭對挖的法子跟他一講,結果錢司馬聽完兩眼放光,死活要拉著我把這個法子給他手下的幾百人教明白,我一連跑了春申橋,冉家圩和小朱圩三個地方,一樣的話說了好幾十遍,等我教完再回來已經後半夜了,我尋思睡不了一會兒又得起來,乾脆不睡了,給你們挖好豎井我再補覺。”

“給……給那幫人講啊?”戚雲聞言好奇道:“那幫人的口音……趙大人你能聽懂啊?”

“嗬嗬嗬……”趙長吉聞言笑了起來,“你猜姚大人為什麼讓我去?”

“您瞭解情況啊,難道不是嗎?”司馬廉疑惑道。

“不光是因為這個。”趙長吉仰麵躺倒,舒舒服服地抻了抻腰,“因為我本就是嶺南梅州人,俚人的方言我不但聽得懂,還能說一點。”

“啊?”戚雲好奇道:“那您是俚人嗎?”

“不是,我是漢人。”趙長吉答道:“我們趙家是五胡亂華之時,從晉陽一路南遷到嶺南的,到現在已經快三百年了。”

“三百年?”司馬廉眼珠子瞪得老大,“好家夥……”

“從晉陽?”戚雲聞言笑道:“怪不得我覺著您這口音,跟我老家方言挺像呢。”

“是啊,我有時候聽你說話也覺得親切。”趙長吉笑道。

“哎,不對呀趙大人。”呂方休問道:“常言道:入鄉隨俗,您家遷到嶺南都快三百年了,按理說……這口音早該被當地俚人帶偏才對啊,怎麼到現在還能保持住啊?”

說到此處,趙長吉臉上顯現出一抹滄桑,“我們這些南遷的漢人,對於當地的俚人而言是純粹的外來者,所以初來乍到的時候,俚人對我們非常警惕,或者說……敵視,而我們這些人背井離鄉來到嶺南,人生地不熟,對那些住林子,不種地,穿獸皮的俚人也是敬而遠之,再加上語言不通,衝突自然不可避免,所以為了自保,我們剛剛落腳的時候,都是以家族為中心,建一座巨大的樓子,整個家族少的幾十人,多的幾百人都住在裡麵,一個樓子就是一個大家族,幾個家族湊在一起,相互照應,共保平安。我小時候就是在我們趙家的五鳳樓裡長大的,吃飯睡覺,讀書練武,做飯的是姑姑嬸嬸,教書的是三伯五叔,看功的是姨夫和舅公,不光全是親戚,而且都是南下的漢人後裔,我十五歲出樓子之前,連一個俚人都沒見過,你說,我們這些人的口音會被帶偏麼?”

“哦……”趙長吉這番話頗能勾起戚雲幾人的共情,這種身為異鄉人的疏離感和零餘感,他們非常熟悉。

“身在客地,口有鄉音……”伍牧喃喃地說道。

“沒錯,身在客地,口有鄉音。”趙長吉笑道:“所以這麼多年來,當地俚人一直叫我們‘客家’人,久而久之我們也習慣了,也樂意自稱客家人。”

“那……這麼多年過去,俚人和漢人的關係還這麼劍拔弩張麼?”伍牧問道。

“你還真彆說。”趙長吉笑道:“近幾年還真好多了,俚人大首領冼夫人全力推動俚漢合流,不遺餘力地想讓俚人融入漢人之中,不少俚人陸續走出深山老林跟漢人雜居,我們這些客家人也開始逐漸與俚人和平交流,再加上嶺南諸郡,本就是咱們大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龍興之地,當年高祖皇帝北上平定侯景之亂的時候,得到俚人大首領冼夫人的鼎力相助,我們這些客家漢人與俚人並肩作戰,從嶺南一路殺進了金陵,把高祖武皇帝抬進了皇宮,高祖最終能在金陵踐祚登基,嶺南的力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朝廷也鼓勵俚人接受教化,冼夫人與朝廷雙方合力之下,這幾年當地已經很少有俚漢之間的衝突,而且俚漢通婚也逐漸被民間接受,我未來的四嫂,沒準兒就是個俚人姑娘。”

“哦……”戚雲四人一股腦兒聽了這麼多資訊,消化起來有些吃力。

“你們接著乾活兒吧,我要補覺了。”趙長吉把草帽往臉上一蓋,便不再說話。

壽陽城內,相國城將軍府衙。

揚州刺史王貴顯慌忙地衝進府衙,快步走到王琳近前低聲道:“將軍,城裡進水了!”

王琳自壽陽圍城之後就沒脫過盔甲,此刻正在帥廳之中閉目休息,一聽王貴顯報告立即站起身睜開了眼。

“進水了?哪裡進的水?東城還是南城?”王琳疾聲問道。

“不是城牆!”王貴顯胸膛起伏,皺眉道:“是井水返上來了!”

“不是早就讓守軍填死城中水井了嗎!怎麼還有水井返水?”王琳道。

“城西……城西有兩口廢棄的水井,枯了好幾年了,守軍沒在意,不成想昨晚返了水,本來就是廢棄的院子也沒人住,直到返出來的水漫到了街上才被發現,弟兄們已經在封堵了。”王貴顯皺眉道。

“現在情況如何了?”王琳問道。

“已經堵住了,但是水漫了三四條街,百姓受了驚嚇。”王貴顯道。

“呼……”王琳輕舒一口氣,“還好,亡羊補牢。”

“是,沒出大亂子,但是有件事我覺得比返水更打緊。”王貴顯道。

“何事?”

“北城牆內側牆根兒開始返潮了,伸手一摸全是水珠子。”王貴顯低聲道。

“……”王琳無奈點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多厚的城牆這麼泡也得透水,但是隻要能挺到陳軍的土壩先崩就行。”

“說起陳軍土壩……”王貴顯無奈地歎了口氣,今天一早一個好訊息都沒有,“早上據我軍觀察,陳軍土壩又加高了差不多一尺,厚度也在增加。”

“唉……”王琳無奈笑道:“真希望天上能來一道落雷,把吳明徹的土壩給劈碎。”

“要真能這樣,我寧願後半輩子滴酒不沾。”王貴顯同樣無奈笑道。

“走吧,巡城,維持士氣,堅守待援。”王琳拍拍王貴顯的肩膀鼓勵道。

壽陽城外,陳軍大營。

吳明徹給全軍下了休整令,除了巡邏哨卡和維護土壩的民夫之外,全軍養精蓄銳,所以雖是戰時,但各個營盤的氣氛相當輕鬆。

“啟稟大將軍,探馬回報,皮景和援軍目前已經掉頭向東,在陽夏郡跨過汴水直奔高平郡,應該是要走泗水南下,按照眼下速度推算,十日左右,先鋒部隊就能到達淮口。”韋諒拿著最新軍報在行軍輿圖上為吳明徹陳叔陵標記出齊軍動向。

“果然。”吳明徹與陳叔陵相視一笑,“殿下,瓦埠湖附近的工事進度可還順利?”

“目前一切順利,姚麒麟帶的孩子們摸索出了一套好方法,行之有效,效率提升不少。”陳叔陵淡笑道。

“一定要嚴加保密,這裡的佈局是我們計劃的關鍵。”吳明徹沉聲道。

“大將軍放心,戰事一起附近百姓流散,我們動工的地方本就已經沒幾個人,又被大將軍以征調民夫的名義調入民夫營,當地已經幾乎沒有農戶了,況且有姚麒麟親自主持,不會有問題的。”陳叔陵點頭道。

“好,好啊……”吳明徹攥了攥腰間寶劍,“如此一來,潁口與硤石兩處的工程也可以開始了——中護軍吳俊,傳令廬陵內史任忠、左衛將軍樊毅,工程立即開始!”

“是!”吳俊領命出帳。

吳明徹凝神看向行軍輿圖上的淮口二字,“韋大人,你剛才說皮景和的先鋒需要多久到達淮口?”

“回大將軍,十日。”

“十日……十日……”吳明徹喃喃自語,“也不知,十日時間能不能拿下壽陽外城。”

“小侄覺得,隻要我們的土壩不潰,十日之內拿下外城不成問題。”陳叔陵道:“雖然不知眼下壽陽城內情況,但是想必王琳不會過得太舒服。”

“這是自然。”吳明徹笑道:“說不定城內已經透水了。”

“壽陽城這麼厚的城牆,剛剛泡了一天就能透水麼?”陳叔陵好奇道。

“可不一定非得是城牆透水。”吳明徹笑道:“水井與地下水相通,下水道一般與護城河相連,以水灌城,率先透水的往往不是城牆,而是這些城中必備的排水用水之處。”

“原來如此,小侄受教。”陳叔陵展顏笑道。

“韋大人,護城河裡的水放到多高了?”吳明徹問道。

“回大將軍,眼下水深已經一丈八尺,水麵距離我土壩壩頂五尺左右。”韋諒答道。

“嗯,繼續加高土壩,控製好水量,不要讓水位逼近壩頂三尺之內。”吳明徹道。

“是,屬下這就去傳令。”韋諒道。

“先用這淝水讓王琳傷傷腦筋吧。”吳明徹笑道:“每日水汽氤氳,又求戰不能,最是消磨士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