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 第65章 荊襄名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65章 荊襄名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協看完,眉頭蹙起,沉默片刻,將手中的絹帛遞給劉曄,語氣平淡聽不出喜怒:

“劉卿,你也看看。劉備所言曹操屠戮徐州、程昱以人為糧之事,可是真的?”

劉曄心中一驚,連忙雙手接過信帛,快速瀏覽。越看,他的臉色越是蒼白,額頭滲出細密的冷汗。

信中所言,雖有渲染,但核心事實他無法否認。他低下頭,聲音帶著羞愧道:“回陛下,劉備所言曹兗州為報父仇,數次征伐徐州,用兵確乎酷烈,殺傷甚重,程仲德在軍糧極度匱乏時,也……也確有以人脯充軍糧之之事……”

他說到最後,聲音幾乎細不可聞,顯然對此也感到難以啟齒。

劉協聽完,並沒有拍案而起,隻是輕輕“嘖”了一聲,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屑:

“打仗嘛,殺紅了眼,也是常事。”

“但為一己私仇,連著屠了三次?這就有點過分了。徐州百姓又沒招他惹他,何至於此?”

“還有那程昱,軍糧不足,就不該出兵!既然出了兵,搞到要靠吃自己鄉親的肉來維持,這等無能又狠毒之事,做了也就做了,居然還傳出名聲來?”

“真是……既不老實安分,又偏要逞能惹事。這曹操,禦下不嚴,行事酷烈卻又不密,非成大事之相。”

“不過這劉玄德,性子直爽,嫉惡如仇,有什麼說什麼,絲毫不懂得含蓄婉轉。看來,他和曹操這仇是結死了,絕無共存之理。”

這時,司空楊彪出列,依舊是那套老成持重的說辭,強調曹操此刻尚有抵禦袁紹的利用價值,不宜立刻與之決裂。

劉協點了點頭,語氣恢複了平靜:“楊公所言有理。眼下袁紹纔是心腹大患。曹操暫且讓他再蹦躂幾日。此事,容後再議。”

就在劉協為如何平衡劉備、曹操、呂布等關東勢力而略感棘手之際,帳外侍中再次稟報,稱荊州牧劉表遣使前來,恭賀陛下克複在即,並上表進貢。

劉協聞言,眉頭微挑,露出一絲感興趣的神色:“哦?劉景升?這位坐鎮荊襄的‘八俊’之一,訊息倒是靈通,禮數也算周到。宣他進來。”

不多時,一位中年文士緩步走入大帳。

此人約莫三十餘歲年紀,麵容清臒,三縷長須,衣冠整潔,舉止從容有度,眼神明亮而溫和,一看便是飽讀詩書、精通禮儀之士。

他來到禦前,依禮參拜,聲音清朗平和:

“外臣,荊州牧劉公麾下彆駕伊籍,奉我主之命,特來拜見陛下,恭祝陛下掃平逆亂,不日克定長安,重振漢室雄風!”

“我主謹奉上荊州薄禮,錢糧絹帛若乾,聊表忠心,以供軍需。”言罷,呈上禮單。

劉協示意楊修接過禮單,目光打量著伊籍,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應對得體,心中已有幾分好感,便隨口問道:

“伊籍?嗯,朕觀卿言行,乃飽學之士。劉景升坐鎮荊襄,保境安民,使荊州成為亂世中一方樂土,確有功勞。卿在荊州任何職?可願留在朝中,為朕效力?”

伊籍聞言,不卑不亢地躬身答道:

“陛下謬讚,臣愧不敢當。臣在州中,忝居彆駕從事一職,乃劉公駕下微末之吏,才疏學淺,實不堪陛下驅策。”

“且臣受劉公知遇之恩,曾立誓儘心輔佐,安定荊州,以報其德。人無信不立,臣不敢背棄諾言,還請陛下見諒。”

這話得有情有義,令人挑不出錯處。

劉協聽了,非但不惱,反而更加欣賞,笑道:“好一個‘人無信不立’!卿乃信義之士,朕心甚慰。劉景升得卿輔佐,是他的福氣。”

伊籍見天子並未怪罪,心中稍安,話鋒一轉,說道:

“陛下求賢若渴,乃天下士子之幸。荊州僻處南疆,幸得劉公庇護,北方士族名流避亂南下者甚眾,其中不乏賢能之士。”

“然荊州官職有限,難免有才俊沉淪下僚,或隱居山林。若陛下有意延攬,臣雖不才,願鬥膽舉薦數人,或可入陛下法眼。”

劉協頓時來了興趣,現在朝廷空缺的官員位置多如牛毛,日後打下長安也需要人才治理,他是真想再有個蕭何一樣的人才,好讓他解放出來,足食足兵,不用管後方的事情,於是說道:“哦?荊州竟有如此多賢士?卿且道來。”

伊籍略一沉吟,便清晰地說道:“潁川杜畿杜伯侯、河東裴潛裴文行,此二人性格剛正公允,見識超卓,明於法度,有治世之才,足可勝任一部之守或朝中要職。”

“潁川杜襲杜子緒、潁川趙儼趙伯然,此二人精明強乾,處事練達,善於協調,可為州郡能吏,或為陛下近臣。此外,山陽王粲王仲宣,文采斐然,博聞強記,雖體弱,然可為文學侍從之臣。”

劉協一邊聽,一邊點頭,將這些名字默默記下。伊籍所薦之人,皆非泛泛之輩,顯然經過深思熟慮,且對其才能特點瞭如指掌。

劉協不禁笑道:“伊卿果然見識不凡,所薦之人,聽來皆非池中之物。隻是朕有一問,劉景升坐擁如此多賢才,為何卻不儘用?豈非有些明珠暗投了?”

伊籍麵色不變,從容答道:“陛下,為人臣者,私下議論主君之得失,非忠義之道。臣不敢妄加評論。劉公自有其考量。”

他巧妙地將話題避開,隨即神色一正,語氣變得格外鄭重:“然則,有二人,才具非凡,臣以為其才非一州一部所能侷限,乃真正有經天緯地之能的國士!若陛下能得此二人輔佐,必能如虎添翼!”

“國士?”劉協目光一凝,“何人?”

伊籍肅然道:“其一,乃潁川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其人少好任俠,曾為友報仇殺人,後化名單福,逃亡至荊州避禍,折節向學。然其俠氣未泯,見識更是深遠卓絕,文武兼資,有運籌帷幄之能,乃王佐之才也!”

“其二,乃是潁川荀氏之後,荀攸荀公達!公達早年便曾參與密謀行刺董卓,事敗下獄,麵不改色,智勇膽識,遠超常人!其深通韜略,有張良、陳平之風!此二人,皆乃世間罕有的奇才,陛下若得之,必能大展宏圖!”

“徐元直……荀公達……”劉協低聲重複著這兩個名字,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

伊籍對這兩人的評價極高,尤其是荀攸,竟以張良、陳平作比,這勾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好!伊卿此番舉薦,功莫大焉!賞賜百金,以彰你”劉協讚道,“卿且暫回驛館休息,所薦諸賢,朕記下了。待長安事定,朕必設法征召,量才擢用!”

“謝陛下恩裳,臣告退!”伊籍再次躬身行禮,從容退出了大帳。

劉協看著伊籍離去的背影,對身旁的楊修道:“德祖,記下伊籍所薦之人,尤其是徐庶與荀攸!待局勢稍定,立刻設法尋訪征辟!這劉景升……守著寶山而不自知,倒是便宜了朕。”

他心中暗忖,荊州士林鼎盛,人才濟濟,未來或可成為朝廷重要的人才來源。而劉表看似恭順,但其未能充分利用麾下人才,也顯露出其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的侷限性。這對於朝廷而言,或許並非壞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