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 第66章 陳登治徐州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66章 陳登治徐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伊籍告退之後,劉協的目光再次落回案上那封來自劉備的信件,眉頭微蹙。

他環視帳內重臣,緩緩開口:

“劉備之事,諸卿議了許久,尚無定論。劉玄德,性情剛烈,與曹操勢同水火。”

“觀其信中所言,雖直率激烈,卻也是肺腑之聲,可見其絕非甘居人下、與曹孟德虛與委蛇之輩。若長久強令其與曹操共處兗徐之地,遲早必生大變,非朝廷之福。”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凝重:“然則,若依劉備所請,朝廷即刻下詔討曹,且不說時機未至,師出無名,單是讓劉備獨得徐州,恐其勢坐大,亦非製衡之道。”

“更何況,劉備好不容易在徐州站穩腳跟,若朝廷一紙調令便讓他棄地入朝,即便他顧全大局應允了,心中豈無芥蒂?朕亦不忍如此對待一位素有仁德之名的宗親。”

帳內一時沉默。這確實是個兩難之題,既不能坐視曹劉火並,又不能輕易讓劉備失去立足之地,還要防止任何一方過度膨脹。

片刻後,禦史大夫鐘繇撫須沉吟,緩緩開口道:“陛下所慮極是。曹劉相爭,徒耗中原元氣,徒令袁紹得利。然二虎相爭,勢難並立,需有一方暫作退讓,或另辟蹊徑。”

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繼續道:“臣有一策,或可兩全。徐州乃四戰之地,北有袁紹,西有曹操,南有袁術,劉備雖得民心,然根基未穩,獨力難支。”

“不若朝廷明發詔令,擢升徐州本土大族、廣陵太守陳登陳元龍為徐州刺史,總攬徐州防務,內修政理,外禦諸侯。”

“陳元龍父子在徐州素有名望,深得士民之心,且其家世忠良,心向漢室,由他主政徐州,既能安撫地方,又可聯合曹操,共抗袁紹南下之兵鋒。”

“與此同時,陛下可下特旨,召劉備入朝。以其宗親身份、討逆之功,授以顯爵,譬如衛尉或執金吾等九卿高職,參議朝政,委以重任。”

“如此,劉備得朝廷重用,名正言順離開是非之地,保全顏麵;徐州交由陳登治理,曹孟德亦無話可說,可暫保東線無虞。待朝廷平定雍涼,根基穩固,再圖後計不遲。”

劉協聽完,眼中亮光一閃:“妙!鐘卿此策,陳元龍確是合適人選,劉備入朝,亦得其所!如此安排,既全了劉備忠義之心,又穩住了徐州局麵,更可藉此機會,將這位宗親猛將置於朕之麾下,日後大有可為!”

他當即決斷:“好!就依此議!待長安光複,朕便頒下詔書,擢陳登為徐州刺史,召劉備入朝為官!及其部曲一乾人等,凡來覲見,必有封賞。”

這時,劉協目光轉向侍中楊修,吩咐道:“德祖,此事關乎重大,需一能言善辯、熟知朝廷意圖之人前往宣旨斡旋。“

“待長安事定,朕便命你持節東行,親自前往徐州與兗州,麵見劉備與曹操,宣示朕意,陳說利害,務必促成此事!你可能辦到?”

楊修聞言,精神一振,這可是展現其才華、立下大功的絕佳機會!他立刻出列,躬身朗聲道:

“陛下放心!臣必不辱使命!定當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劉玄德欣然入朝,並令曹孟德無由反對,確保徐州平穩交接!”

“好!朕信你之能!”劉協滿意地點點頭。

至此,困擾劉協許久的劉備安置問題,總算有了一個看似周全的解決方案。帳內眾臣亦覺此策頗為穩妥,既能緩解眼前矛盾,又為未來佈局,紛紛稱善。

……

數日後,轉眼間長安圍城之戰已持續近一月。護駕軍輪番猛攻,雖付出數千人傷亡的慘烈代價,但戰果亦是顯著。

巍峨的長安城牆在持續不斷的攻擊下,已是多處破損,牆體斑駁,箭垛殘破,昔日雄關的威嚴在戰火中一點點被剝蝕。

更關鍵的是,守軍的防禦物資——箭矢、滾木礌石、沸油金汁等,已消耗殆儘,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反擊。

此消彼長之下,護駕軍的攻城行動變得愈發順暢,傷亡率大幅下降,全軍士氣高漲到了。

將士們摩拳擦掌,日夜盼望著發起那最後的總攻,一舉拿下這座象征著帝國權力中心的雄城,建立不世之功。

期間,段煨麾下又有一名低階軍校奮勇先登,一度在城頭開啟缺口,雖最終力戰身亡,但其勇烈極大地鼓舞了全軍。

劉協聞報,雖感惋惜,卻毫不吝嗇賞賜,依舊嚴格按照此前頒布的賞格,厚恤其家人,賜予良田府邸,並下令若其無子,則從其親屬中擇人繼承香火和賞賜。

此舉再次向全軍昭示了天子“有功必賞”的決心,令將士們更加效死用命。

城內的李傕,日子則愈發艱難。兵力折損嚴重,物資匱乏,軍心浮動。

他曾試圖驅趕民夫上城助守,但劉協以強硬手段回應,非但沒能緩解守城壓力,反而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引發了城內更深的怨恨和恐慌。

李傕見此法無效且徒增惡名,隻得作罷,隻能依靠殘存的嫡係部隊,苦苦支撐,敗亡的氣息已彌漫在整個長安城的上空。

就在這決戰前夕的氣氛愈發凝重之時,一日,揚烈將軍楊奉興衝衝地前來中軍大帳稟報:

“陛下!喜訊!臣的兩位舊部,白波軍統帥韓暹、胡才,已率五千精銳,日夜兼程,趕來勤王!現已抵達霸陵大營之外!”

劉協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化為玩味的笑意:

“哦?韓暹、胡才?朕記得楊將軍曾言,已去信招攬他們。沒想到他們來得倒是及時,正好趕上這收官之戰。宣他們進來吧,朕倒要見見這兩位‘白波豪帥’。”

“諾!”楊奉領命,連忙出帳去引見。

不多時,帳簾掀開,楊奉領著兩名將領走入大帳。

為首一人身形魁梧,麵色黝黑,豹頭環眼,滿臉橫肉,穿著一身不甚合體的皮甲,腰挎環首刀,正是韓暹。

另一人稍顯瘦削,但眼神閃爍,透著一股精悍狡黠之氣,乃是胡才。

這兩人昔日縱橫河東、河內,打家劫舍,嘯聚山林,也是稱霸一方的草頭王,自有一股凶悍匪氣。

然而,此刻一踏入這中軍大帳,感受到帳內肅殺凝重的氣氛,看到兩旁肅立的那一乾西涼宿將——段煨麵色沉靜如淵,張濟眼神銳利如鷹,尤其是剛剛立下大功,渾身煞氣未散的龐德如同鐵塔般矗立一旁……這些百戰餘生的西涼悍將,身上散發出的那種從屍山血海中淬煉出的冰冷殺意,瞬間將韓暹、胡才那點所謂的“匪氣”衝得七零八落。

畢竟白波軍劫掠河東,也不過是不高興就殺人,而這些西涼武夫,那可真是不殺人就不高興,這是根本上的差彆。

兩人頓時覺得呼吸一窒,原本挺直的腰桿不自覺地微微佝僂了幾分,眼神也不敢再亂瞟,規規矩矩地跟著楊奉,來到禦前,學著剛纔看到的禮節,有些笨拙地躬身抱拳,聲音都帶著幾分不自然的緊張:

“末將韓暹(胡才),參見陛下!吾皇萬歲!”

他們的口音帶著濃重的河東土腔,舉止也遠談不上優雅,在這群要麼是世家出身、要麼是久經沙場的正規將帥中間,顯得格格不入,如同誤入猛虎領地的土狼。

劉協將這一切儘收眼底,心中覺得有些好笑,麵上卻不動聲色,平和地問道:

“二位將軍遠來辛苦。一路行軍可還順利?麾下兒郎們狀態如何?”

韓暹嚥了口唾沫,努力讓自己的聲音平穩些:“回陛下!托陛下洪福,一路順利!兒郎們聽說為陛下勤王,打長安都憋著股勁呢!”

話說得磕磕絆絆,但意思倒也表達到了。

胡才也連忙補充道:“是!陛下,我等接到楊大哥……不,楊將軍的信,就立刻點齊兵馬,輕裝簡從,一路不敢耽擱,就怕趕不上為陛下效力!”

劉協點了點頭,勉勵道:“好!二位將軍深明大義,主動勤王,其心可嘉!如今長安克複在即,正是用人之際。二位來得正是時候!暫且將兵馬歸於楊奉將軍節製,且當個軍司馬,休整一日,後日便隨朕一同,總攻長安!”

“末將遵命!”韓暹、胡才如蒙大赦,連忙應諾。

劉協又對楊奉吩咐道:“楊將軍,好生安置韓、胡二位將軍及其部眾,供給酒食,讓他們養精蓄銳,準備建功立業!”

“末將明白!”楊奉領命,帶著兩位還有些拘謹的舊部退出了大帳。

帳內眾將相互交換了一下眼神,嘴角大多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

在這些真正的職業軍人看來,韓暹、胡才帶來的所謂“精銳”,不過是群烏合之眾,打打順風仗、壯壯聲勢尚可,真要打硬仗,恐怕指望不上。

不過,天子既然接納了他們,多一份力量總歸是好事,至少可以充作攻城時的輔兵或預備隊,減少一些主力部隊的消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