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85章 漢帝選妃
宛城郊外,聯軍大營,旌旗招展,號角連天。前將軍、都督豫揚徐諸軍事劉備,主持召開了討逆聯軍首次正式軍事會議。與會者除劉備本部將校外,還包括兗州牧曹操代表,其長子曹昂,由猛將典韋貼身護衛,大將李典率五千兗州精兵隨行。
荊州牧劉表代表大將文聘,率三千荊州步兵,並傳達劉表軍令,江夏太守黃祖將率水步軍五千自東側策應。
徐州刺史陳登其使者表態,將由丹陽兵統帥曹豹率三千精銳丹陽兵,自北麵南下,協同進攻壽春。
各方勢力雖心思各異,但在“討逆”的大義名分下,總算彙聚一堂,做出了出兵的表態。
誓師儀式莊重肅穆,劉備宣讀討逆檄文,眾軍士呐喊響應,聲震四野。
儀式間隙,曹昂特意尋到劉備,執禮甚恭地言明:
“劉將軍,家父命昂轉達,待此間戰事稍定,昂便與舍弟一同西赴長安,入宮伴讀,以全陛下聖意。屆時,還望將軍在朝中多加照拂。”
劉備自然溫言應允,安撫道:“子修放心,陛下仁德,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公子賢良,此去長安必得重用。備雖不才,亦當儘力。”
隨後,會議進入關鍵環節——確定進軍方略與先鋒人選。當議題提出,帳內頓時升起一股競爭的氣氛來。
張飛第一個站出來,聲如洪鐘:“稟將軍!某願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直搗壽春城下!”
張繡自恃身份和所部涼州兵精銳,亦不甘示弱,出列拱手:“前將軍!繡願為先鋒,必為大軍掃清前路!”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典韋。
這巨漢雖名義上是曹昂護衛,但聞聽先鋒之爭,竟也按捺不住戰意,跨前一步,甕聲甕氣地吼道:
“某家典韋,願為先鋒!斬將奪旗,易如反掌!”
聲若雷霆,氣勢逼人,引得帳內眾人側目。
曹昂見狀,連忙低聲嗬斥:“典將軍!不得無禮!此乃劉都督帳前,先鋒之選自有都督決斷!”
典韋這才悻悻退後,但仍瞪著一雙銅鈴大眼,睥睨眾人。
劉備見這情形,心中對典韋的勇悍暗自驚訝,麵上卻不動聲色,反而讚了一句:
“典壯士真乃虎將也!曹兗州麾下,果是藏龍臥虎。”
經過一番權衡,考慮到張飛既是自家兄弟,勇猛可信,且其校尉官職擔任先鋒也更為合適,不會過分刺激張繡等客將,劉備最終決定:
“益德聽令!命你為大軍先鋒,率本部三千兵馬,即日啟程,沿汝南方向,探路開道,遇敵即擊,遇險即報,不得有誤!”
“得令!”張飛大喜,接過令箭,得意地瞥了張繡和典韋一眼。
“文聘將軍、李典將軍!”
“末將在!”文聘、李典出列。
“命你二人各率本部,為大軍左右兩翼,護持中軍,策應先鋒,穩步推進!”
“末將遵命!”
“其餘諸將,隨本督坐鎮中軍,統籌糧草,相機進止!”
軍令既下,眾將雖心思各異,但均凜然遵命。
會議散去後,張繡回到自家營帳,麵色仍有些不豫。賈詡跟隨入內,屏退左右,緩聲道:“將軍似有不滿?”
張繡哼了一聲:“文和先生,那張飛爭先鋒也就罷了,畢竟同殿為臣。”
“那典韋一介護衛,也敢在帳中咆哮,爭搶先鋒,曹子修雖嗬止,然其部將如此跋扈,令人氣悶。”
賈詡淡然一笑,安撫道:“將軍息怒。典韋之徒,徒有勇力,不過一匹夫耳,不識大體,難成大事。將軍乃朝廷鎮南將軍,一方統帥,何必與一莽夫置氣?”
“張益德驍勇,任先鋒正得其宜。至於曹操所部,觀其行止,李典沉穩有度,進退有據,堪稱儒將,方是真正需要留意之人。將軍當以大局為重,建功立業,不在這一時先鋒之虛名。”
張繡聞言,細想李典在會議上的表現,確實沉穩乾練,氣度不凡,心下稍寬,點頭道:“先生所言甚是,是繡一時意氣用事了。”
與此同時,在中軍大帳,劉備也與徐庶、楊修、諸葛亮等人複盤方纔會議。
聯軍就此開拔,以張飛為先鋒,文聘、李典為兩翼,劉備統中軍,賈詡、楊修、徐庶參讚軍機,諸葛亮掌書記,浩浩蕩蕩,向淮南袁術的老巢壽春進發。
……
長安未央宮,雖百廢待興,但在丞相楊彪總攬、尚書令鐘繇等能臣乾吏的悉心治理下,已漸複秩序。
司隸地區,尤其是三輔之地,流民漸次得到安置,荒田得以墾殖,漕渠開始疏浚,市井間也重現了幾分生機。
劉協坐鎮中樞,每日批閱奏章,聽取各方稟報,雖忙碌,卻也能感受到帝國心臟正在緩慢而有力地重新搏動。
這一日,丞相楊彪呈上來自宛城前線的奏報,詳細陳述了劉備已成功會合各方諸侯,誓師東征,大軍開拔順利,軍心士氣高昂。劉協覽奏,心中稍安,東線戰事總算按計劃啟動。
政務之餘,初享安定的劉協,也開始有了些許閒暇。
他與伏皇後感情甚篤,伏皇後性情溫婉賢淑,知書達理,在劉協顛沛流離、提心吊膽的日子裡,始終不離不棄,悉心陪伴。
如今局勢稍穩,劉協的享樂秉性自然也上來了,對皇後多加眷顧,時常相伴。
皇後之父,侍中伏完,得知女兒受寵,心中自然欣喜。但他亦是謹慎老成之人,深知外戚之位敏感。
一日,伏完入宮探望女兒,父女敘話間,伏皇後婉轉進言:“陛下日理萬機,為社稷操勞。如今關中初定,朝廷新立,陛下春秋正盛,然宮中除妾身外,略顯冷清。妾聞古之賢君,皆廣納淑女,以繁子嗣,固國本。”
“陛下何不頒下恩旨,選聘良家女子,充實後宮,一則可使陛下稍解疲乏,二則亦可為漢室開枝散葉,此乃江山社稷之福也。”
伏完在一旁聽聞,心中暗讚女兒識大體、顧大局,顯得賢德無比。他亦附和道:
“皇後所言甚是。陛下承續漢祚,肩負中興重任,子嗣之事,關乎國運,確應早作綢繆。”
劉協聞言,沉吟片刻。
他靈魂深處屬於漢高祖劉邦的那份享樂天性,在此刻安定祥和的氣氛中,確實被勾動了起來。
作為帝王,充實後宮、廣納妃嬪,在這個時代被視為天經地義之事,既是權力象征,也是政治需要。
更何況,伏皇後和伏完將此事與“國本”相連,理由冠冕堂皇。
於是,劉協頷首道:“皇後與國舅所言,甚是有理。朕準奏。”
翌日朝會,商議完軍政要務後,伏完手持玉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今陛下克複舊都,重振朝綱,天下歸心。然宮中後庭,略顯空虛,子嗣未廣,臣等夙夜憂歎。”
“為固漢室國本,計之深遠,臣伏完,懇請陛下頒旨,選聘賢良淑德、出身清白之良家女子,以充後宮,綿延皇嗣,此乃社稷之幸,萬民之福也!”
此言一出,殿內幾位老臣,如司徒趙溫、太尉士孫瑞、司空張喜等,皆是看著劉協長大的老臣,對漢室血脈延續之事尤為關切,紛紛出言附和:
“伏侍中所言極是!陛下年富力強,正當廣納妃嬪,開枝散葉!”
“國不可一日無君,亦不可久虛儲位。選妃之事,關乎國本,宜早不宜遲!”
“老臣等,亦懇請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準允此議!”
就連丞相楊彪,雖覺此事不必急於一時,但見眾意如此,且理由正當,也便躬身道:
“老臣亦附議。選妃之事,可交由光祿勳牽頭,會同宗正府、少府等有司,依製辦理,務求簡樸得體,不擾民力。”
劉協見群臣意見一致,便順勢下旨,相關官員齊聲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