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認天子/三國穿著龍袍穿越了! 134
·
番外1
建安元年三月,太學招生。
其實去歲天子親征長安前,就已有一次太學招生,但因彼時天下未定,數地未能道路暢通,不少學子直至年初方抵京師,於是天子下令,再補招一批太學生入學。
隻差不足半年入學的,不講先後之分。
當然,按照劉秉看來,也沒法有什麼先後啊。
這要怎麼排?
又不是義務教務普及全國的時候,還能大家都是六歲七歲的小孩去讀書,或者是十八歲讀大學……現在的教程,也就是給黑山軍那群文盲啟蒙的,能編個讀本出來,再往上,就全看個人的領悟能力了。
能來洛陽的,受教育水平都要分出個三六九等來。
“昔日的太學生一部分由太常卿舉薦,一部分由地方舉薦,除了一部分真能做到好文學、肅政教的,其中有多少混日子的,難道往日的朝廷官員看不出來嗎?”劉秉一把將手中的統計拍在了桌案上。
“所以他們也得去考試,看看是否合格了。”座中在短暫的沉默後,忽然發出了這樣的一句。剛才還嚴肅的氣氛,頓時一掃而空。
司馬朗震驚地往說話之人看了一眼,萬萬沒想到,正主持律法修建的沮授還能有說冷笑話的天賦。
這就是陛下說的,律法和人情嗎?
上首的陛下顯然也被這句話給逗笑了:“……也對,習慣了走關係的,何止是這些太學生。總之,朝廷雖然正當用人之際,但如今亂賊已除,萬象更新,也不是還能讓人濫竽充數的地方,該如何考篩評級,就如何做吧。”
“先前的太學生中有陸續返京的,應當如何接待,就不用朕來多說了吧?”
“陛下放心。”主持選拔的蔡昭姬應聲答道。
太學的劃分,早在之前就有定論,無需此刻再議。朝廷有意將太學生分為三批,名為初學、中學以及大學,分彆限製年齡不得超過十五、十八以及二十八歲,以各自的考評方式,將此番應考的學生分入當中。
以醫官以及史官為方向的,可以適度降低錄取標準。
又因陛下在一月之前,將算聖劉洪從山陽召回京師,主持乾象曆的創作,於是在太學中另開天工科,以考校術算為先,經文為輔,成為另一路進入太學的門路。
超過年齡,或是年齡內不合標準的淘汰者,因朝廷急缺胥吏,也可應半月後的另外一場考覈。但胥吏與官員顯然是有區分的,有些落榜者,或許更願意在洛陽遊學一年,等待來年的招生。
但無論選擇如何,洛陽一時間士人雲集,竹簡與紙張增價不少。
難為陛下還隨時觀望著洛陽的物價,向工部提出了一條年內繼續改良紙張成本的要求。算起來,上一次的紙張改革,應該是蔡倫主持的那次了。
應考太學的學生卻對這上麵的官場風雲所知不多,隻是結束了答題後,焦躁著等待著結果。
放榜一出,欣喜者與垂頭懊惱者參半。
而在四月的官員考覈如期而至時,諸葛亮已與兄長諸葛瑾一並,踏入了臨時搬遷至城南觀中的太學。
新學子還各著式樣不同的衣衫,顯得先到的那一批,便與他們暫時區分了開來。
不過,區分開兩方的,好像並不僅僅是衣著而已。
諸葛瑾疑惑地又回過頭了,看了眼剛剛與他擦肩而過的士人,又轉回頭來,看了看自己的手臂。是他的錯覺嗎?
“彆看啦,你沒看錯!”
一名容貌尋常,甚至有些不大好看的少年背著手,從一旁走來,見諸葛瑾這才緩過神來,頓時笑道,“你們來到洛陽時沒聽說嗎?洛陽太學在去歲招生前,連屋舍都未修建好,還是第一批應召而來的學子自己修的,搬磚砌牆不在話下,自然看起來健壯不少。加上早前陛下有意栽培的史官中,有一批遊俠出身的,要仗劍行俠,便不能手無縛雞之力。”
“但這樣一來,在太學中就有了個說法,說是陛下不僅希望我等通曉君子六藝,能文能武,既能為朝廷出謀劃策,真到用時也能提劍逼殺叛臣,還需能夠解下長衫,知曉人情冷暖,這不,剛通過考覈的這一批也去了。”
“那你為何沒去呢?”諸葛亮饒有興致地聽著這個同齡人侃侃而談,開口問道。
來人從容答道:“我堂兄龐山民去了,就當是我去了吧。”
諸葛亮本以為他會說自己年紀尚小,應當量力而為,誰知道說出的卻是這樣一個有趣的答案,便又追問道:“以你看來,這揣測聖意之事,是對是錯呢?”
他狡黠一笑:“天下大亂初定,正該匡扶正義之道,若能正世風,扶正道,是對是錯有那麼重要嗎?”
諸葛亮朝著他拱了拱手:“受教了,不知郎君姓龐名誰。”
少年答道:“我姓龐名統,荊州人士。離開荊州前,從父為我取了個表字,叫做士元,喚我龐士元就好。”
能以如此年紀出口成章,混得上下熟絡,龐統的背景也並不一般,他所提到的堂兄龐山民的父親龐德公,乃是荊州一流的名士,隻是性好隱逸,才少有在荊州之外的名聲。此番入太學,年僅十二歲的龐統,通過的正是第二級的考覈,他見諸葛亮與他年紀相仿,佩戴的袖標也與他相同,這纔有了上來攀談的意思。
而諸葛亮見龐統介紹了自己的名字,也答道:“這是我兄諸葛瑾諸葛子瑜,我名亮,字孔明。”
這兩個少年人既已互報姓名,便又互相行了個禮,誠然是家教良好,禮數周全,卻不知因二人年少、身量尚不算高,這一本正經的樣子,著實看起來有些……滑稽。
“噗……”徐庶就沒忍住,瞧著這一幕笑了出來。
龐統轉過頭來:“元直兄何必發笑呢?”
徐庶連忙擺手:“哈哈哈沒什麼沒什麼。”
說實話,他看到龐統的時候偶爾有點氣短,畢竟他剛從潁川逃難而走來到荊州的時候,就是偷聽龐德公給學生授課,也正是因此結識了龐統,從他這裡又順到了不少“丟掉”的書籍。這會兒因早來洛陽半年,倒是被龐統開口一句閉口一句的兄長給喊上了,也隻能多告知些他在此地的見聞。
就像現在,他也是因一個新聽到的訊息找來的。
“不說這個了,我剛幫你打聽到,中學的授課老師是誰。”
龐統來了興致:“是誰?”
徐庶低聲道:“崔威考你們聽過的吧?”
麵前三人齊齊點頭。
崔威考,崔烈,就是先帝在位時用五百萬錢買了三公官職,被士林恥笑為滿身銅臭的那位,連他兒子崔鈞都不屑於與他父親為伍。但三個月前,崔烈年高病逝,曾任虎賁中郎將,後為西河太守的崔鈞仍因循漢律,回家守孝。
徐庶道:“陛下的意思是,朝廷官員為父守孝三年這老規矩,也該改上一改了。親情人倫固然是孝悌大事,但官員一走,百姓如何呢?以三月處理喪事,便回去辦差吧,也不必專門想出奪情起複的名頭了。但崔公的情況有些不同。”
徐庶這句崔公,指的不是剛剛過世的崔烈,而是崔烈之子崔鈞。
算來他如今也有四十出頭的年紀,被這些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叫一聲崔公也很合適。
“崔公向陛下說,父親買官博位時,他身為人子直言其過固然沒錯,但也應當注意分寸,董卓為禍,他自己所做的也不多,隻是在並州支援河東時略出了一份力,卻譴責父親不作為,如今老父過世,他心中有愧,有心結未解,陛下有心垂憐,讓他早日光複原職,他卻想再閉門一陣。然後就被陛下派來此地了,說是與其閉門,不如傳道授業。”
“……你這是不是知道得太詳細了些?”
徐庶聞聲便答:“我是要做陛下的史官的,若連當朝發生了何事,朝廷的政令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都不知道,光隻知采風捉物,也算不得陛下所需的史官。……怎麼了?”
龐統和諸葛亮表情微妙,往徐庶的身後看了看。
徐庶瞳孔一震,頓時意識到,剛才那句“是否知道得太詳細”,不是他眼前三人中的任何一個人問出來的,而是——
他僵硬地轉過身來,對上了一張陌生的臉。
來人年約四十,衣衫帶孝,略顯神容憔悴,兩頰因清減而微微凹陷,雖說沒有什麼太過鮮明的容貌特征,但再結合他之前的那番話,還用說他的身份嗎?
徐庶大驚。
壞了!他居然在當著當事人的麵,說對方的底細!
可他連為人仗劍、險些被官差處死都經曆過了,這點尷尬倒還不至於讓他當場變色,也讓崔鈞對他的評價提高了不少,“史官……倒是個好苗子。”
他看向了徐庶後方的三人,意識到那年紀小的兩個,都是他即將帶的學生,問道:“那你二人呢?”
如此年輕,學識不淺,儼然並非池中之物。
龐統朝著他拱手答道:“學生當銳意進取,知天下之變。”
崔鈞眯了眯眼睛,意識到龐統的這個回答並不簡單。陛下如今大行變革,鏟除痼疾,而龐統一句知天下之變,所指代的著實不少。
諸葛亮也未猶豫:“當以管仲、樂毅為楷模。”
崔鈞笑道:“如今三省六部新定,相權分立,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可稱一句相,你的宏願落於何處。”
諸葛亮沉吟須臾,答道:“務實求真,實乾興邦,願昔年學成,出仕為官,謀尚書令之位。”
“好,好誌向!”崔鈞拍了拍手。他倒是不覺得諸葛亮在說大話,何況,年輕人有些高遠的誌向總是沒錯的。
可與崔鈞同來的司馬懿便有些不大滿意了。原本他來此,也就是給崔鈞帶個路,順便看看太學中的情況,誰知道不僅見到了兩個少年天才,其中一個,還和他有著同樣的目標。這他能忍?
他貌似從容地開口,實則唇角已流露了一抹冷笑:“口氣太大,本事不夠可不行。”
諸葛亮察覺到了這份敵意,不怒反笑,答道:“司馬侍郎才華卓越,協助陛下自河東舉兵,如今身負朝廷重任,有甘羅之風,但也需知,何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莫要讓我等先修己身的後來者居上了。”
“你……”
“亮無得罪之意,隻是如您先前所說,本事夠了再說。”
司馬懿壓了壓眉心,忽然意識到,他先前看到諸葛亮的第一眼就生出的敵視競爭情緒,絕不是一種錯覺,而是事實。
可就是在他將要開口的時候,在他的後麵忽然響起了另外的一個聲音:“司馬侍郎,醫學館舍的位置在何處。”
他一回頭,就見劉協拎著兩個厚重的箱子,艱難地走上了台階,驚得他連忙迎了上去,把人手中的東西接過了一半:“陳留王為何親自動手,不讓人為您把東西先送來?”
劉協隻是擦了擦額上的汗,倒是沒見到多少疲累的樣子,“我的行裝應該早就讓人送過去了,這不是阿兄知道我想跟其他學生一樣,住在館舍之中,又一人為我備了一份行囊。我心中高興,就自己搬過來了。”
司馬懿直接被這迎麵而來的炫耀給震得沉默了一下。
劉協把話說得簡單,叫兩位阿兄一人為他準備了一份行囊,翻譯一下,就是陛下和滎陽王都對這位曾經流落長安的弟弟格外關照,聽說他要住校了,又一人送了一批用具。陳留王呢也不客套,直接就把東西全自己扛上了。
陛下禦賜之物,一箱!
雖說司馬懿自認兄長對他不錯,區區一箱心意不在話下,但是……一想到陳留王的兄長是陛下,他就酸得很。
劉協有沒有察覺到司馬懿的羨慕嫉妒不好說,他已往前走了一步,迎上了眾人的視線:“你們方纔在說些什麼,怎麼像是要吵起來的樣子?皇兄不是說要來太學一趟嗎,彆叫他看見了。”
“對了司馬侍郎,算起來你隨我阿兄征討長安有功,我還欠你一份人情呢,若是有什麼跌打損傷,不如來找我看看,絕不收你的診金。”
他像是意識到自己這話微有不妥,他又自己笑了出來:“這話說得倒像是祝你多讓我練手似的,還是當沒聽到吧。”
果然還是董卓的錯,讓他此前提心吊膽,現在一朝得瞭解脫,又有皇兄在後麵兜底,就把話說得口無遮攔了起來。
但要司馬懿說的話,陳留王還不如彆解釋呢!
他怎麼聽都覺得,劉協就是那個意思,在提醒他彆欺負太學的新生。但也不想想,陛下今日在與崔鈞交談後臨時起意,準備來太學一行,他哪敢亂來!
唉……陳留王為何就不能和滎陽王一樣可愛呢?難道就因為滎陽王是假扮過陛下才被認為兄弟,而陳留王在血緣上與陛下更為親近,也就更是聰慧嗎?
司馬懿心中這麼想的,說出的話倒是滴水不漏:“陳留王的心意,臣已領會到了。不過您放心,我不是在與人爭吵,而是在談論究竟是先來後到,還是後來者居上。”
劉協疑惑地看了一眼幾人:“那你們爭論出結果了嗎?”
“還……”
“你們怎麼還站在這兒?”一名年輕的女子忽然從遠處發聲,在目光落到劉協身上時,險些因本能的反應而向他行個禮,但又忽然想到,此刻二人都在洛陽太學之內,是同一批入學的學生,不該有此上下級之風,極力克製住了自己的行動。
她這一頓之下的遲疑,就讓與她同來的另一名年紀更小的姑娘先開了口:“蔡師讓人四處通傳呢,說陛下到了,讓諸位速至北門之外,聽兩句要言聖諭。”
任嬋向著同行的黃月英回以感謝的一眼,又向劉協道:“陛下也正找您呢,說原本還能捎帶您一程,結果您一聲不吭地又自己走了。”
劉協乾笑了兩聲,絕不願意承認,他那是怕自己預備從醫的決定,因為近來京中的一些風聞而被忽然駁回,乾脆先速至太學,把那拜師茶給奉上了,總沒法撤回了。結果皇兄忽然想找太學生說兩句話,就趕在前後腳到了。
“走走走,”他從司馬懿的手中把那箱子重新接了回來,直接放在了一邊,腳步飛快地向著北門的方向走去。
司馬懿連忙追了上去:“陳留王,您先把東西放下,此地無人敢亂動您的東西,不必提著它們!”
“……”
龐統聳了聳肩,向諸葛亮道:“那我們也走吧,看起來,他暫時沒法找你麻煩了。”
“他原本也找不了什麼麻煩。辦事循法,這是當朝的規矩……”
諸葛亮與龐統邊走邊聊,轉眼間已至陸續彙集而去的人潮之中,沿途的嘈雜聲直將兩人的聲音都淹沒在了當中,便乾脆停下了交談,找見了自己的同學所在。
人群的目光在他們還未到的時候已停在了某個方向,讓二人也下意識地在站定後,向著那邊看去。
隻見蔡邕蔡昭姬父女以及大儒荀爽、鄭玄等人的身邊,還有一道長身玉立的身影,負手聽著眼前眾人的交談,被日光照得金冠一角璨然生光。
不必去與旁人交談,諸葛亮和龐統都能確認,那人到底是誰。
但相比於麵上忽見振奮的龐統,諸葛亮還要更多一份震驚之色。
超群的記憶力,讓他絕不會錯認這相似的身形,想起那正是他在初入洛陽的第一日,就在皇城城頭見到過的人,彼時城上城下,還曾相互致意。
愈發能證明這一點的,是在遠處的院牆下,正站著兩名將領打扮的人,其中一人,正是當日跟在陛下身後的那位!
原來,那不是監工和打手,而是陛下和他的某位將軍。
或許也正是冥冥之中自有緣分,才讓他諸葛亮在抵達洛陽的第一日,就見到了陛下!
以及,那位不知道是何來路的將軍。
……
張燕和馬超在這還陸續有太學生到場的喧鬨中彼時對視了一眼,又嫌棄地挪開了視線,冷哼了一聲。
馬超磨了磨牙:“張將軍,由我在此保衛陛下的安全也就夠了,你跟來算什麼意思?”
張燕總不能說,這是他在接連錯過了誓師發兵和開年改元之後的找補,料想,陛下雖是臨時起意,但要和這些太學生說的話應該也不簡單。
他已錯過了先前的那些場麵,又怎能錯過這一遭!
他翻了個白眼:“聽說你為了半個月後啟程遼東協助公孫瓚的事情,最近沒少訓斥你的下屬,怕你累著他們了,反而辦事不力,跟過來看看。”
馬超:“你……”
意識到陛下還在前方,他壓低了聲音向著張燕道:“那你大可放心,我絕不會讓陛下有失。”
張燕點頭讚道:“挺好挺好,果然是陛下的忠臣,聽說你是被呂布擒獲的,下次他若拿這事調侃於你,你就跟他說,他是我張燕擒獲的。”
馬超:“……?”
喂!彆以為他是西涼出身,就聽不懂中原的漢話,張燕這話裡簡直滿是向他而來的炫耀!馬超是被呂布捉住的,呂布又是被張燕捉住的,那豈不是也間接可以得出張燕能抓得住馬超?
這人不是來查漏補缺的,就是來秀優越的吧?
劉秉無奈地回頭,往這兩人處掃過了視線,把這爭鋒相對看在了眼裡,不過此刻,於他而言更重要的不是勸架,而是眼前這批遲早為朝廷棟梁的太學生。
隨著一聲鼓響,人群之中也忽然就安靜了下來,靜得落針可聞。
他抬步走到了隊首的台上,向下方看去,開口道:“昔年太學鼎盛,洛陽文氣縱橫,今日諸君聚首在此,朕見之甚喜。”
“今日不必長篇大論,隻一句以表朕之期許。”
輕裝在身的帝王向著麵前的青蔥之色望來,目光殷切而真誠:“朕有一句很喜歡的話,已忘記是由哪位先賢所言,但今日恰是應景。它叫,少年強,則國強。”
眼前這些,正是大漢的未來。
【作者有話說】
番外啟動!應該還挺長的,要跳時間軸搞建設嘛。上一章作話說了,標正文完結是因為番外都偏向輕鬆,不適合放正文的結構了,會讓結尾顯得很拖遝的。有一部分在正常番外,有一部分在福利番外,我到時候分一下字數,福利番外這些免費的儘量放個人番外和論壇話題,方便大家跳著看,收費番外就是基建和後日談這些。算了一下除掉正常番外和福利番外之間必須間隔的一週多,應該能寫到九月中旬。
ps.小時候看三國誌,讀到孔明這段,就是【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然後我一直覺得,諸葛亮,徐庶和崔鈞應該是同歲的,結果:啊?????崔鈞大這麼——(比劃)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