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 > 第98章 宮廷宴席(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 第98章 宮廷宴席(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李世民目光轉向王珪身側的年輕人,和聲問道:“叔玠身旁這位,想必便是嫡長子崇基了?”

王珪躬身應道:“陛下聖明,正是犬子崇基。”

王崇基聞聲上前,依禮拜見。

李世民細細端詳,見他容貌雖不及其弟王玉瑱那般俊逸出眾,卻有八成隨了其父王珪,眉宇間自帶一股端方沉穩之氣。

李世民一時興起,便隨口問起幾件時政要務。王崇基對答從容,條理分明,雖言辭謹慎,卻顯露出紮實的政見與才乾。

李世民眼中掠過讚賞之色,轉而笑吟吟地望向王珪:“叔玠啊叔玠,你家已有一位名動長安的‘酒謫仙’便罷了,如今竟還藏著一位精通政務的全才。有此佳兒,為何遲遲不舉薦於朕?莫非是捨不得放手麼?”

王珪聞言,急忙躬身,聲音懇切而沉凝:“陛下容稟,此事背後實有緣由。

當年太上皇將臣貶至嶲州,犬子崇基為全人子孝道,毅然辭去官職,隨臣同赴遠疆。他雖全了孝心,卻也因此失了臣子之忠。故而,臣命他這些年來閉門自省,靜思忠孝如何兩全。此番暫未舉薦,既是他仍在自省其過,亦是老臣身為嚴父,所施的一點薄懲。”

李世民聽罷,神色溫和地擺了擺手,聲音沉穩有力:“過去的事便讓它過去吧。”

“如今你王叔玠為大唐鞠躬儘瘁,朕又豈能因往日之事,讓你再委屈了自己的孩子?天下哪有這般做父親的道理?”

他略一沉吟,隨即轉向身旁的內侍,語氣轉為鄭重:

“擬旨——授王崇基為吏部考功司郎中,即日赴任,不得延誤!”

王珪聞言,神情一凜,當即領著王崇基、王玉瑱二人伏地而拜,齊聲謝恩:

“臣等叩謝陛下天恩!”

眾臣都神色莫名看向長孫無忌,無他,隻因現在的吏部尚書是長孫無忌。

而吏部官員連一位長孫家的人都沒有不說,王珪其子初來乍到便是正五品的考公司郎中。

重要的是品級大小倒是無所謂,考公司郎中可是實打實的實權之位,所有內外文武官員的考覈都是由考公司說了算,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覈結果決定官員的升遷罷免。

“看來陛下對外戚還是不太放心啊。”眾臣暗想。

封賞王崇基的旨意甫定,殿中氣氛尚縈繞在王家深沐皇恩的慨歎中。李世民卻已含笑將目光轉向一旁靜立的王玉瑱,語氣中帶著毫不掩飾的期待與揶揄:

“王卿,你家的實務之才,朕已見識了。如今,該輪到你這位名滿長安的‘酒謫仙’了。值此佳宴,君臣儘歡,豈可無詩?你可有佳作,以助今日太極殿之興?”

此言一出,方纔還因封賞而心緒激蕩的文武群臣,瞬間被點燃了新的好奇。

所有目光再次聚焦於那位風姿卓然的青年身上,屏息以待,要看他究竟是真才實學,還是盛名難副。

王玉瑱聞言,從容躬身,向禦座行了一禮,麵上帶著恰到好處的笑意回道:“回稟陛下,臣適才觀殿內氣象,確已得了幾句拙作,願獻與陛下、皇後及諸位同僚品鑒。”

他話音微頓,目光掃過殿內諸臣,繼而朗聲笑問:“隻是不知,今日由哪位大家為臣執筆謄錄?”

此問一出,殿內微靜,旋即隻見一位身著紫色朝服的老者自席間含笑起身,聲若洪鐘:“若玉瑱不嫌老夫筆拙,便由老夫代為執筆,為‘酒謫仙’謄寫這一篇新作,如何?”

王玉瑱之父王珪一見此人起身,連忙上前一步,語氣中帶著恭敬:“孔大家!這如何使得?小兒些許拙句,豈敢勞動您親筆!”

原來這起身的老者,正是聖人後裔、當今國子祭酒——孔穎達。

孔穎達捋須輕笑,神態溫和卻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叔玠過謙了。玉瑱往日詩作,老夫亦曾拜讀,早具風骨,氣象已成,何來‘拙作’之說?今日能為其謄詩,也是一段佳話。”

王玉瑱不敢怠慢,疾步上前,執晚輩禮深深一揖。

李世民見孔穎達竟願親自為王玉瑱執筆,龍顏大悅,當即撫掌笑道:“好!有此佳話,今日之宴更添風采!來人,為孔祭酒備上筆墨!”

王玉瑱沉吟片刻,還是決定將王維的詩借用一下!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當王玉瑱那首《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由孔穎達蒼勁的筆觸謄寫完畢,內侍高聲吟誦而出時,整座太極殿陷入了一片短暫的寂靜。

那詩句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字字珠璣,氣象萬千,將大唐的莊嚴與帝國的恢弘渲染得淋漓儘致。

片刻的沉寂之後,李世民率先擊案而起,朗聲大喝:“好!好一個‘萬國衣冠拜冕旒’!此句道儘我大唐氣象!”

聖心一悅,滿殿文武也隨之從震撼中回過神來,讚歎之聲頃刻如潮水般湧起。

眾人看向王玉瑱的目光徹底不同。

此前或許還存有幾分對“酒謫仙”之名的疑慮,此刻已儘數化為心折。能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寫出這般格局宏大、對仗工穩、意蘊非凡的七律,非曠世之纔不可為。

長孫皇後靜坐於禦座之側,望向殿中那道卓然不群的身影,眼中欣賞之意愈濃。此子不僅容貌俊逸,才情更是驚豔至此。

她心中不由泛起一絲罕見的惋惜:如此如玉君子、棟梁之材,可惜自己膝下已無適齡待嫁的公主,否則,定要將他招為駙馬,牢牢係於皇室纔是。

詩作既成,滿堂皆驚。李世民聖心大悅,撫掌再三,這除夕夜宴也在這等絕世詩篇中達到了真正的頂峰,漸近尾聲。

孔穎達愛不釋手地捧著那墨跡未乾的詩帖,正欲小心翼翼地捲起收歸己有,卻聽禦座之上傳來一聲帶著笑意的阻攔:

“孔卿且慢!”

李世民目光灼灼,直盯著那幅詩帖,語氣雖是商量,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意味:“此等佳作,當置於案頭,時時品鑒。且先留在宮中讓朕欣賞幾日,細細揣摩其中氣象,過些時日,朕定然派人完好無損地送回貴府。”

孔穎達手捧詩帖,一時遞出不是,收回更不是,隻得麵露苦笑,躬身領命。他心下雪亮,陛下這“借閱”幾日,隻怕是遙遙無期了。

殿內眾臣哪個不是人精?見此情景,皆心照不宣地交換著眼神。

那首詩,氣象萬千,深得帝心,一旦入了這大內深宮,如同明珠投暗……不,是如同龍歸大海,哪裡還有重回孔府書齋的道理?這“八成回不去了”的共識,在無聲的眼波流轉間已傳遞了整個太極殿。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