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 曆史的鏡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曆史的鏡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曆史的鏡子

戰國時代魏武侯主政的時候,有一天他很自豪地誇耀說:

“魏國的江山不但美麗,而且有高山峻嶺為屏障,有江河險要為防備,國防非常的堅固。”但是有一大臣諫曰:“國家堅固與否,在於國君的德行,不在於山河的險要。例如,國君如果不修德,即使朝廷左右,也都是自己的敵人。”我們證之於曆史,上古的三苗,左麵有洞庭湖的美景,右邊有鄱陽湖的浩瀚,可是不修身養德,大禹不就把三苗滅了嗎?大禹的子孫夏桀,他的國土左有黃河、濟河二水,右有泰山、華山二嶺,伊闕在南,羊腸阪道在北,但他不仁不義,終被商湯放逐。殷紂時,紂王的國家,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黃河,可以說山川險峻,但由於不得人心,傷德敗行,終為武王所殺。

曆史上的人物,他們的成敗,就是我們的一麵鏡子。曆史可以鑒往知來;往事不鑒,來事可悲。我們打開曆史,殷鑒不遠,都是我們記取的借鏡。

曹操世稱梟雄,但是他善用人才,甚至“化仇為親”,他把袁紹的重臣陳琳引為己用。反觀袁紹器量狹窄,妒賢害能,不但不接受田豐的勸諫,反在兵敗後怒而殺害之。所以,曆史上的人物,器量大小,可以決定自己一生的成敗,甚至影響國家民族的命運。

劉玄德大智若愚,善於韜光養晦,他在人前不急於表現,而且禮賢下士,故能從無到有;而楊修恃才傲物,鋒芒太露,最後終被曹操殺害。

朱元璋曾說,漢武帝用張湯而政事衰;漢光武褒卓茂而王業盛。甚至他還知道唐太宗用房玄齡、杜如晦,則致鬥米三錢、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唐玄宗用楊國忠、李林甫,則致安史之亂,幾乎亡國。但是朱元璋自己並未記取曆史的教訓,他不傳賢、不傳能,致使明初子孫爭權奪利,而致天下大亂,可以說為後世留下了一麵足堪引以為戒的鏡子。

我們從曆史上看,許多一時不得誌的賢人,例如湯被囚於夏台,文王被困羑裡;齊桓公奔逃於莒,晉文公亡命於翟,但由於他們能堅此百忍,不變誌節,故能成就王業。而一些不忠不義之人,心性殘忍,作惡多端,我們看:“請君入甕”的來俊臣,不就是曆史的一麵鏡子嗎?商鞅變法,太過嚴苛,最後“作法自斃”,這不就是曆史的鏡子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什麼後人不以這樣的曆史為殷鑒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為什麼今人不以這許多典故為借鏡呢?

曆史的鏡子,隨時打開,殷鑒曆曆,豈能無懼乎!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