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積極的護生
-
積極的護生
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護,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保。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從一些偈語可以得到印證。諸如: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隻為彆形軀。甘肥任我需,苦痛由他受。莫叫閻老斷,自揣應如何?”“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古人的“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都是對生命的珍惜愛護。
根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捨身,感動國王製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佛世時阿育王更廣植樹林,庇廕眾生;設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禦廚不得殺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對於護生的最好示範。今人若能設立動物之家,讓動物養老、醫療等,都是積極的護生。
現代素食風氣興盛,素食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長養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之心。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傷或燙傷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卻為了一己口腹之慾,殺雞拔毛,宰豬殺牛,活魚生吃等。在此之時,可曾體會它們垂死之痛?所謂“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割。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為分明,聽者自不識”。
豢養寵物也是現代人的時尚,然而所謂“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淒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飛”。把鳥雀關在牢籠裡,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動物,亦不合護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動物也是護生,例如:不倒提雞鴨、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隻是現代的社會,釣魚、釣蝦場到處林立,有的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以垂釣為樂,儘管釣上來之後又再放生,但當下已對魚蝦造成傷害。如此欺負弱小,何樂之有?
其實,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彆人的好事等,這就是放生。放生、護生,纔有生命的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