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 過河要拜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過河要拜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過河要拜橋

有一句成語說:“過河拆橋。”意謂受人幫忙,事成之後,忘恩負義,這是不懂得感恩圖報。如果我們能夠“過河要拜橋”,這即是知恩報恩,是給予他人應有的回饋也。

走在路上,天氣炎熱,在樹下休息,要感念前人種樹,我們後人才能乘涼。想到身邊的曆史文化之豐美,必能感念古人的辛苦和成就。

因為有前人播種的因,纔有我現在收成的果。如果冇有人肯把道路修好,到處坑洞,我必危險!如果冇有農夫春耕秋收,我焉能衣食具足?每個人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在社會大眾的共同成就下才得以生存。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懂得回饋社會。

為什麼我們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劬勞也!為什麼要捐款做善事?為了感謝醫院救我、學校教我也!房屋失火了,因為有消防人員的奮力救助,便有人熱心捐獻消防器材,這是感念若無消防人員,我何能安享所有?此皆“過河拜橋”之行誼也。

有一個富翁,房屋落成之日,大宴賓客。他請建築工人坐上座,自己的兒女坐下座。人皆不解,富翁說:“工人是建房屋者,應坐上座;兒女是未來的賣屋者,應該坐下座。”

飲水思源,有恩報恩,纔會更有人助緣。古人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甚至“結草銜環”以報深恩。“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全心輔佐後主阿鬥,鞠躬儘瘁,死而後已。晉文公為了感念介之推隨從出亡十九年,特製寒食節,以紀念其忠貞廉潔。伍子胥為報漁夫救命之恩,退兵不打鄭國。韓信曾受漂母一飯之恩,功成名就後,特地回鄉謝以重金。

一個人如果不知感恩,表示內心貧乏;懂得感恩知足,則俯拾皆是財富。知感恩,懂惜福,纔是富有的人生。

為人處世,若能時時心存感恩,即使不如意的事也可以成為逆增上緣。因此,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會消失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無影。能夠時常心存感恩,才能增長品德,變化氣質,生活中自可獲得和諧美滿。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