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中國篇) > 用“知識搬家”來豐富知識量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中國篇) 用“知識搬家”來豐富知識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用“知識搬家”來豐富知識量

張世君認為:提高孩子的知識量是孩子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為了增加女兒濛濛的詞彙量,在濛濛閱讀課外書時,張世君要她每看一篇故事,從中找出3個到5個成語或者好的詞語,在寫日記的時候,儘量把這些詞語用到日記裡去。

張世君對女兒說:“你玩搬家的遊戲,把玩具搬來搬去,現在你大了,再玩這種簡單的遊戲,冇有多大的意思。我現在讓你玩詞語搬家的智力遊戲,把書上的詞語搬到日記裡去。既玩了遊戲,又長了知識,多好呀!”

濛濛一聽說是玩遊戲,做起來就很有興趣,一篇故事可以反反覆覆讀幾遍,為的是能夠準確地找出好的詞語。這樣,她看故事看得很仔細,記得牢靠。在她的日記裡,有時候有成串的成語,就是這麼“搬家”來的。詞語搬多了,她就開始“搬句子”,把書上好的句子改一改,用到日記裡。比如她寫了以下幾段日記:

寫紀念外婆:

“外婆已從人間擺脫出來,飛向了天堂,變成了一顆永遠發光的星星,在天上望著我們,盼著我快快長大”。(此句就是從《彼得·潘》裡演化來的。)

寫老師:

“王老師也很美麗,就像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我們像繁星一般地圍繞著她。”(此句就是讀《一千零一夜》得來的收穫。)

寫同學生日:

“多美的小紅花呀,中間是金黃金黃的花心,外麵還圍著火紅火紅的花瓣……”(這一句是從《金銀島》

學來的。)

寫黃龍美景:

“周圍的奇景讓我驚呼連連。黃龍真乃人間瑤池也。”(此句是從《

西遊記》

裡學來的。)

寫在鳥籠公園喂鳥:

“我把碎餅乾拋在半空中,在樹上的小鳥來了個空中接龍,噢的一下就把餅乾劫走了。”(這個“空中接龍”是從電腦玩的撲克牌遊戲中搬來的。)

為了說明故事書對於她的幫助,她還寫過一篇《故事書是我的老師》,發表在《現代家長報》上,講述了自己玩“詞語搬家”積累知識的過程。

不過,一開始濛濛在知識搬家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在抄彆人的東西,她問媽媽:“媽媽,我這樣寫,算不算抄的呢?”張世君跟她說,“不算,這是模仿,你能夠學了就用,這就是你的能力。”

到後來,濛濛對知識搬家就比較自如了,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種理解後的運用。比如寫《嶽陽樓》的段落:

東吳大都督周瑜死在巴丘,他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但是,他的墓不在嶽陽樓,而是他的夫人,小喬的墓坐落在這裡。在一個大土坡下,有一塊刻著小喬墓的石碑,墓地十分的幽靜,周圍是樹木。不過,三國離我們太久遠了,這裡真是小喬墓嗎?恐怕不見得吧。但是這也是一個旅遊景點啊。(這段話來自從參觀中得來的知識加上看《三國演義》的理解。)

張世君說,閱讀課外書不僅對濛濛日記的用詞用句有影響,而且,對她的寫作的表達方式也有影響。濛濛日記中的連載日記借鑒了《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等中國章回小說開端結尾的敘述方式。

濛濛在其中的一篇日記《茂密叢林》的結尾寫:“要知下站到哪?玩得開心嗎?請看下集:《攀登高峰》。”在《攀登高峰》

開端寫:“上集說到,我衝向了另一個碼頭,……”

濛濛說,她最初模仿這些表達方式是出於好玩、興趣,認為這是寫日記的新發明,她稱之為“連續劇”,模仿比較生硬。她寫的連載日記一定都要在開端結尾標明“請看下集……”和“上集說到……”。

到後來,日記寫多了,她的連載日記就冇有開頭結尾的這種套話了。比如。,連起來又是一個遊記係列,比最初的連載日記成熟了。

在最初寫作的時候,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孩子掌握了模仿的能力之後,就會慢慢對知識更加熟悉,久而久之,知識就成為自己的了。這是一個學習寫作的過程,父母不妨試著培養孩子也對知識進行“搬家”,一定會有許多收穫。

教子點睛:

任何知識和學問的積累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要鼓勵孩子多讀書,學習“知識搬家”的方法,把彆人的知識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來。時間久了,彆人的知識經過自己的領悟和運用,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自己的知識。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