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邊關種田,從傻兵到國公 第71章 荒唐的收購
-
李睿的命令,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了本就因蝗災而驚恐萬狀的人群中,激起了比蝗災本身,還要巨大的波瀾。
收購蝗蟲?
還一斤蝗蟲,換一斤米麪?!
瞭望塔下,所有聽到這個命令的人,都徹底懵了。他們一個個麵麵相覷,都以為是自己耳朵出了問題,或者是李大人被這遮天蔽日的蝗蟲,給嚇瘋了。
“大……大人,您……您說什麼?”王老三第一個反應過來,他結結巴巴地問道,“您要……收……收購蝗蟲?”
“對。”李睿的回答,斬釘截鐵,不容置疑,“不僅收,而且要快!立刻傳令下去,讓所有人都行動起來!男女老幼,不設限製!隻要能抓到蝗蟲,都可以來我這裡換糧食!”
“可是……大人,那……那東西是害蟲啊!”一個老農終於忍不住,帶著哭腔喊道,“它吃了咱們的莊稼,是天降的災星!咱們不求神拜佛,把它送走,怎麼還要把它抓回來?這不是把災星請進家門嗎?而且……您收來這成千上萬斤的蝗蟲,做什麼用啊?!”
他的話,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和恐懼。
在這個時代,蝗蟲,被視為“蝗神”,是上天降下的懲罰。人們對它,充滿了最原始的敬畏和憎惡。彆說去抓,就是多看一眼,都覺得晦氣。
現在李睿不僅要他們去抓,還要當成寶貝一樣收回來,這完全顛覆了他們的認知,甚至觸犯了他們心中最深層的禁忌。
“做什麼用?”李睿看著眾人那一張張寫滿了不解、恐懼甚至是一絲牴觸的臉,他知道,現在無論他怎麼解釋“高蛋白”、“可食用”,他們都無法理解。
他深吸一口氣,用一種不容置疑的、帶著幾分神秘色彩的語氣,緩緩說道:
“此物,在你們看來,是災星。但在我看來,卻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味‘良藥’!”
“我自有妙用,可以將其‘點化’,變廢為寶!不僅能解除此次蝗災之危,更能為我們遼西,再添一份過冬的儲備!”
“你們,信不過它,還信不過我李睿嗎?”
他最後一句話,問得擲地有聲!
人群,沉默了。
是啊,他們可以不信蝗蟲能變成“良藥”,但他們不能不信李睿!
是這個年輕人,讓他們在鹽堿地上種出了糧食;是這個年輕人,讓他們吃上了肉,穿上了棉衣;是這個年輕人,給了他們尊嚴和活下去的希望。
在他們心中,李睿,早已是無所不能的“神人”。
“我……我信大人!”人群中,一個憨厚的漢子,第一個舉起了手,甕聲甕氣地說道,“大人讓俺乾啥,俺就乾啥!不就是抓些蟲子嗎?俺去!”
“我也去!”
“算我一個!”
有了第一個帶頭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響應起來。雖然他們心中依舊充滿了疑慮,但“一斤蝗蟲換一斤米麪”這個實實在在的誘惑,以及對李睿的盲目信任,最終還是戰勝了他們對“蝗神”的恐懼。
很快,一場在人類曆史上,都堪稱奇觀的“全民捕蝗”運動,在李睿的治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人們拿出了所有能用的工具。麻袋、佈網、籮筐、甚至脫下身上的外衣……
起初,大家還有些畏手畏腳。但當第一個人,將一袋沉甸甸的、還在不斷跳動的蝗蟲,從李睿設立的兌換點,真的換回了一袋雪白的麪粉時,所有人都瘋狂了!
“天哪!是真的!真的能換糧食!”
“快去抓啊!這哪裡是害蟲,這簡直是滿地跑的糧食啊!”
求生的本能和對食物的渴望,徹底壓倒了一切。
成千上萬的軍民,如同紅了眼的螞蟻,衝向了那些剛剛降落-在田野裡,正準備大快朵頤的蝗蟲大軍。
孩子們興奮地追逐著零星的蝗蟲,婦人們用布單奮力地撲打,男人們則用巨大的麻袋,一掃就是一大片。
整個遼西大地,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喧鬨的捕蟲場。
而另一邊,李睿的另外兩道命令,也在有條不紊地執行著。
數千隻被圈養的雞鴨,被從養殖場裡放了出來。這些天生就是“捕蟲專家”的家禽,看到那滿地都是的、肥美的蝗蟲,一個個都像是瘋了一樣,興奮地衝了上去。它們伸長了脖子,邁開雙腿,瘋狂地追逐、啄食著,吃得不亦樂乎。
一支“生物滅蝗軍”,就這樣形成了。
與此同時,一車車白色的“石灰氮”粉末,也被運到了最重要的育種田和核心糧倉的周圍。
士兵們在李睿的指揮下,在田埂和糧倉外圍,撒下了一道道白色的“隔離帶”。
這種由李睿化學研究所初步製成的石灰氮,不僅是一種高效的氮肥,更是一種強力的、低毒的殺蟲劑。蝗蟲一旦接觸,便會迅速脫水死亡。
用它來保護最核心的區域,萬無一失。
“人捕”、“雞鴨吃”、“藥粉殺”。
三管齊下,一張應對蝗災的天羅地網,被李睿迅速地鋪開了。
然而,看著那一車車被源源不斷地運回屯田所,堆積如山的蝗蟲,一個新的難題,又擺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王老三看著那些在麻袋裡不斷蠕動,發出“沙沙”聲的蝗蟲,隻覺得頭皮發麻。
他湊到李睿身邊,小聲地問道:“大人……這……這東西,真……真的能吃嗎?”
這個問題,也是所有人心中的疑問。
他們可以為了糧食去捕捉蝗蟲,但讓他們把這種被視為“不潔”和“災禍”化身的蟲子,放進嘴裡……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吃飯問題了,這是一個需要跨越巨大心理障礙的挑戰。
李睿看著那堆積如山的“高蛋白”,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的,纔是這場“蝗災反擊戰”中,最關鍵,也最難的一步。
他要用自己的智慧,讓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地,把“災星”,變成“盤中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