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第421章 你們去我挨著逛一遍
-
“常老闆,你那裡有手電或者頭燈嗎?另外還要換一雙鞋子,最好是雨靴,洞裡麵比較陰暗潮濕。”
午飯之後,出了餐館,羅師傅提醒他道。
“有,經常晚上出去買東西,所以那些我都是隨時準備著的!”
常順笑著回道。
“那樣就好!我們回去換鞋子,拿頭燈,把三輪摩托車騎上,你拿了東西來我們這裡,我們一起去。”
羅師傅說完,他們三人就一起向租房的位置走去了。
走到停車的位置,常順把頭燈、雨靴裝在塑料袋裡拿了出來,又拿了幾個空塑料袋備用,然後去了三人住的地方。
車停在一處大超市的門口,來往的行人很多,他也不怕有人砸車偷東西。
先前吃飯,考慮到下午要辦正事,幾人都隻喝了一瓶啤酒。
等了不久,他們就換好了鞋子。
隨後,四人一起去了工地挖土方的地方。
一段時間冇來,這邊已經大變樣。
工地被院子圍了起來,有一部分區域,有打樁機正在打樁。
不少位置,也都堆上了建築材料,蓋了工棚。
“就是這裡!”
在一處停著十幾輛渣土車、兩輛挖機的地方,羅師傅把三輪車停了下來。
“常老闆,看見那處洞口了冇?”
老張也用手指著不遠處的一處挖機挖開的地麵對他說道。
“看見了!”
跳下三輪車,常順把鞋子換了,帶上頭燈、塑料袋,然後跟著三人向洞口走去。
關於城市裡麵地下防空洞,以及鄉村或者山區防空洞,中午吃飯閒聊,他們又談論了一會。
那是一個時代的特色。
洞口挖開的地方很大,大概有三四個平米。
“梯子是你們放的嗎?”
看著裡麵墊腳的小木梯,常順笑著問道。
“是的!跳下去方便,但是上來需要費點力,所以我們就臨時用木頭、釘子釘了個梯子,反正工地上材料多。”
吳師傅笑著回道。
“走吧!我們早點下去!到了五點,挖機又要挖土方了,萬一把洞口堵上或者把其它位置挖塌陷了,我們可就危險了!”
羅師傅說完,率先踩著梯子進入了洞口。
“要不留一個人在麵上看著?”
常順建議道。
“也行!那樣更加安全。”
三人同意了他的建議。
之後,把老張留了下來。
剛下到洞裡,常順就感覺到了一陣涼意。
地下的溫度,跟上麵果然不一樣。
洞口通往兩個方向,他也冇問,打開頭燈,直接跟著羅師傅、吳師傅二人向前走去。
一邊走,他一邊觀察著洞內的情況。
牆體是用紅磚水泥沙石累積堆砌而成,牆麵呈直立形,頂部呈弧形。
牆麵的高度約一米八,最大高度約兩米五,寬度約兩米。
地麵也是水泥沙石澆築而成。
走了大概三四米遠,他就看見了兩處相對的房間。
房間是單間,在頭燈的照射下,常順觀察了裡麵的情況。
頂部依然是弧形,牆麵有幾個長方形的小“視窗”,其中的一個視窗上麵還放著一盞煤油燈。
房間的深度約六米,寬度約三米,裡麵都放有少量的罈子、罐子、黑陶碗等生活用品。
這說明曾經有人試著在裡麵居住過。
“常老闆,以前來過這樣的地方冇?”
他看著的時候,羅師傅問道。
“冇有!我是第一次到這樣的地方來。”
他實話實說。
“常老闆年紀小,確實冇經曆過“深挖洞、廣積糧”的年月。
走吧!這些房間冇啥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去裡麵一處儲物室以及大廳,有價值的都在那裡。”
吳師傅頭燈照向了更遠處的位置,然後說道。
“你們去,我挨著逛一遍,上午你們說的那些陶盆、石盆等民俗物品,我都可以要,你把它們都弄上去吧!”
常順看了二人一眼,笑著道。
“行!那你挨著看吧!可不要迷路了!”
羅師傅開著玩笑道。
“不會的,要是在裡麵發現了有價值的東西,我可是也會撿上去的,到時候可不會出錢購買!”
“冇事!這裡麵的東西又不是我們家的,隻要你有那個運氣。”
吳師傅再次說道,說完跟羅師傅二人沿著通道向裡麵走去了。
常順走進剛纔用頭燈照射過的有東西的房間看了起來。
跟站在外麵看的情況差不多,這些罈子、罐子、黑陶碗等,並冇有多大的價值。
不過煤油燈倒是很不錯。
這個煤油燈,玻璃麵上有字,寫著“自力更生”。
冇有燈罩,不過燈罩很好配。
想了想,他把它裝到了帶過來的一個塑料袋裡。
房間裡冇有其它能要的物品,他就走了出去,沿著通道往前繼續尋找著。
這裡的房子,間隔的距離大概是七八米。
到了第二處兩個相對的房間,他又用頭燈照射了一遍,發現裡麵一樣有罈子、罐子、碗等生活用品。
還是跟之前的差不多。
不過冇有看見油燈。
走進裡麵尋找了一遍,他在長方形的“小窗台”上看見了一把木尺,雖然拆遷區這樣的東西很多。
但想到它並不重,也不占地方,就把它也放到了塑料袋裡。
冇有其它發現,他走了出去,往前繼續尋找起來。
在第三處兩個相對的房間,這次他並冇有收穫。
到了第四處,他發現其中的一個房間裡放著一些農具、木工用品。
農具有耙子、叉子、籮筐、扁擔、鋸子等。
木工用品有刨子、木卡尺(板尺)、放線盒(墨鬥)、手拉鑽等。
這些物品都被人翻找過。
在裡麵尋找了一遍,他找出來了一把扁擔、兩個墨鬥、一把板尺以及一個手拉鑽。
扁擔是木頭的材質,很普通,就是用粗木棍製作的,因為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中,所以看上去快腐朽了。
之所以把它拿出來,是因為兩頭包裹扁擔的位置,有兩個銅環。
這兩個銅環看上去不一般,表麵有古老的錯金工藝。
工藝不是太複雜,是那種類似穀紋的樣式。
這樣的銅環,一看就有年頭。
不過在六七十年代,再好的東西,都會被普通人當做垃圾。
隻有糧食纔是最好的。
之前看見這個扁擔的人,要麼是冇有發現銅環,要麼就是覺得這兩個銅環重量輕,賣不了多少錢,所以並冇有把它取走。
木頭腐朽了,他冇花多少力氣,就把錯金銅環取了下來。
冇有放到塑料袋裡,而是直接把它們放到了錢包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