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 第163章 古籍修複難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第163章 古籍修複難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63章:古籍修複難題

三伏天的午後,蟬鳴聒噪得像要鑽透窗欞,可基金會古籍修複室裡卻靜得能聽見宣紙纖維舒展的微響。蘇念額角沁著細密的汗珠,指尖捏著的鑷子懸在半空,鑷子尖夾著的那片薄如蟬翼的紙屑,是從一本清末古籍上脫落下來的,紙頁已經脆得像風乾的秋葉,稍一用力便會化作齏粉。

修複室裡彌漫著一股獨特的氣味,混合著陳年紙張的黴味、糨糊的米香,還有蘇念特意點上的檀香——據說檀香能驅散潮氣,保護古籍不受蟲蛀,這是她從入行時就養成的習慣。工作室正中央的修複台上,鋪著一層平整的白色真絲絨布,上麵整齊擺放著十餘本古籍,每一本都用特製的宣紙包裹著,封麵標注著編號和年代。而最顯眼的位置,放著一本深藍色封麵的線裝書,封麵已經褪色發暗,邊角磨損嚴重,書脊處的線繩斷裂,好幾頁紙鬆散地耷拉著,這就是那本讓蘇念茶飯不思的清末文物保護手冊。

“蘇老師,空調溫度要不要再調低兩度?”門口傳來實習生小林怯生生的聲音。小林剛進基金會三個月,跟著蘇念學習古籍修複,看著蘇念已經在修複台前坐了整整三個小時,連口水都沒喝,實在忍不住上前詢問。

蘇念搖搖頭,視線始終沒有離開那本手冊:“不用,溫度太低會讓紙張脆化得更厲害。”她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眼底布滿了紅血絲。為了這批古籍,她已經連續加班一週了。三天前,基金會接到了一個特殊的捐贈——一位收藏家的後人整理先輩遺物時,發現了這批塵封在木箱裡的古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文獻,還有幾本孤本,而這本文物保護手冊,是其中價值最高的一件。

據收藏家後人回憶,這本手冊的作者是清末一位專門負責皇家園林文物修繕的官員,手冊裡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文物保護方法、材料配方,甚至還有一些早已失傳的修複技藝草圖。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文物保護史來說,這本手冊無異於一把鑰匙,能開啟許多曆史謎團。可偏偏,這本手冊的破損程度也是最嚴重的。

蘇念小心翼翼地翻開手冊的第一頁,指尖剛觸碰到紙頁,就感覺到紙張的粗糙和脆弱。紙頁是典型的清末竹紙,纖維較粗,韌性不足,經過百年的歲月侵蝕,已經變得發黃發脆。更讓人揪心的是,書頁上的墨跡出現了嚴重的暈染和褪色,部分字跡已經模糊不清,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墨跡擴散的情況,原本清晰的字跡變成了一團團深色的汙漬,根本無法辨認。

“真是棘手。”蘇念輕輕歎了口氣,將放大鏡架在鼻梁上,仔細觀察著墨跡的狀況。她從事古籍修複工作已經十五年了,經手的破損古籍不計其數,有被蟲蛀得千瘡百孔的,有被水浸泡得粘連在一起的,還有被火燒得殘缺不全的,可像這樣墨跡嚴重受損的情況,她還是第一次遇到。

古籍修複,最講究“修舊如舊”,既要恢複古籍的原貌,又不能破壞其原有的曆史資訊。而墨跡修複,更是修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文字是古籍的靈魂,若是字跡無法辨認,再好的紙張修複也失去了意義。蘇念很清楚,這本手冊的價值就在於上麵的文字和草圖,若是不能讓墨跡清晰呈現,那它的曆史研究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為了弄清楚墨跡受損的原因,蘇念先對紙頁和墨跡進行了初步檢測。她用專業的紙張纖維分析儀觀察紙頁結構,發現竹紙的纖維已經嚴重老化,纖維間的結合力大大減弱。接著,她又用墨跡成分檢測儀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手冊上的墨跡主要成分是鬆煙墨,還混合了少量的膠和麝香,這是清末文人常用的墨汁配方。可奇怪的是,墨跡中的膠成分已經嚴重分解,導致墨粒失去了束縛,從而出現了暈染擴散的情況。

“難道是儲存環境的問題?”蘇念皺起眉頭,回憶起收藏家後人說過的話。這批古籍一直存放在老家的閣樓裡,閣樓通風不暢,常年潮濕,夏天悶熱,冬天陰冷,這樣的環境對古籍的儲存極為不利。潮濕的空氣不僅會加速紙張的老化,還會導致墨跡中的膠成分水解,從而引發墨跡暈染。除此之外,閣樓裡可能還存在黴菌,黴菌的分泌物也會侵蝕墨跡和紙張,造成二次損壞。

找到問題根源後,蘇念開始製定修複方案。首先要做的是紙張去黴和脫水,然後再進行墨跡固色,最後修補破損的紙頁並重新裝訂。聽起來步驟並不複雜,可實際操作起來,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

蘇念先從紙張去黴開始。她將手冊平放在修複台上,用軟毛刷輕輕刷去紙頁表麵的黴斑,動作輕柔得像是在撫摸嬰兒的肌膚。刷完後,她配製了專門的去黴溶液——這是一種由乙醇、蒸餾水和少量中草藥提取物混合而成的溶液,既能有效去除黴菌,又不會損傷紙張和墨跡。她用棉簽蘸取少量溶液,小心翼翼地塗抹在有黴斑的地方,然後用吸水紙輕輕按壓,吸收多餘的溶液和黴菌分泌物。

這個過程極其耗時,每一頁紙都要花費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蘇念不敢有絲毫懈怠,眼睛緊緊盯著紙頁,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戳破紙張。小林在一旁幫忙遞工具、換吸水紙,看著蘇念專注的樣子,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經過兩天的努力,紙張上的黴斑終於被清理乾淨了,紙頁也通過低溫脫水處理變得乾燥了一些,原本脆化的紙張似乎恢複了一絲韌性。可當蘇念準備進行墨跡固色時,新的問題出現了。

她首先嘗試了最常用的明礬固色法。明礬是古籍修複中常用的固色劑,能與墨汁中的膠成分結合,形成穩定的物質,防止墨跡暈染。蘇念按照傳統配方,將明礬溶於蒸餾水中,配製成濃度為5的明礬溶液,然後用細毛筆蘸取溶液,輕輕塗抹在墨跡上。

然而,效果卻不儘如人意。塗抹了明礬溶液後,部分墨跡的暈染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地方的字跡變得更加模糊了。蘇念趕緊用吸水紙吸去多餘的溶液,心中充滿了疑惑。她再次用檢測儀分析墨跡成分,發現墨跡中的膠成分已經分解得非常嚴重,明礬溶液不僅沒有起到固色作用,反而因為滲透壓的原因,讓墨粒進一步擴散,導致字跡更加模糊。

“看來明礬固色法行不通。”蘇念有些失望,但並沒有放棄。她又嘗試了另一種傳統方法——桃膠固色法。桃膠是桃樹分泌的樹脂,具有很強的粘性,在古代常被用作書畫修複的固色劑和粘合劑。蘇念將桃膠用溫水泡發,過濾掉雜質後,稀釋成合適的濃度,然後用棉簽蘸取桃膠溶液,小心翼翼地塗抹在墨跡上。

這次的效果比明礬固色法稍好一些,部分字跡的暈染情況得到了緩解,但仍然有不少字跡模糊不清。更讓人頭疼的是,桃膠溶液乾燥後,會在紙頁表麵形成一層薄薄的膠膜,雖然不明顯,但會影響紙張的透氣性,長期來看,可能會加速紙張的老化。蘇念用手輕輕觸控紙頁,感覺到表麵有些發黏,心中立刻否定了這種方法。

“不能用傳統方法,那試試現代科技?”蘇念想到了近年來興起的納米材料固色技術。她聯係了相關的科研機構,拿到了一種專門用於古籍墨跡修複的納米矽烷固色劑。這種固色劑的顆粒極小,能夠滲透到紙張纖維和墨粒之間,形成一層保護膜,既不會影響紙張的透氣性,又能有效固定墨粒,防止暈染。

蘇念按照使用說明,將納米矽烷固色劑稀釋後,用噴霧器均勻地噴灑在紙頁上,然後將紙頁放在通風處自然乾燥。她滿懷期待地等待著結果,可乾燥後一看,情況依然沒有好轉。那些原本模糊的字跡,雖然沒有繼續擴散,但也沒有變得清晰,反而有些地方的墨跡出現了輕微的變色,從原本的深黑色變成了灰黑色。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蘇念感到一陣焦慮,她坐在修複台前,雙手撐著額頭,疲憊地閉上了眼睛。連續幾天的高強度工作,加上修複過程中不斷遇到的挫折,讓她身心俱疲。她想起了剛入行時,師父對她說過的話:“古籍修複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脾氣,你不能急於求成,要靜下心來,慢慢琢磨,才能找到最適合它的修複方法。”

可現在,時間不等人。基金會已經收到了多家科研機構和博物館的申請,希望能儘快對這本文物保護手冊進行研究。如果不能儘快完成修複,不僅會影響研究工作的開展,還可能因為拖延時間過長,導致古籍進一步受損。

蘇念站起身,走到窗邊,推開窗戶,一股熱浪撲麵而來,夾雜著外麵的蟬鳴和人聲,讓她煩躁的心情稍微平複了一些。她看著窗外的梧桐樹,樹葉被陽光曬得有些蔫蔫的,可依然頑強地伸展著枝葉。她想起了自己修複過的那些古籍,有些比這本手冊破損得還要嚴重,可最終都被她一點點修複好了。她不能就這樣放棄。

回到修複台邊,蘇念重新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著墨跡的細節。她發現,墨跡的暈染程度並不均勻,有些地方暈染得厲害,有些地方則相對輕微。她又翻到手冊的後半部分,發現後麵幾頁的墨跡儲存情況比前麵要好一些,雖然也有褪色,但暈染的情況並不嚴重。

“為什麼前後會有這麼大的差彆?”蘇念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她仔細檢查了前後紙頁的材質,發現都是同樣的竹紙,並沒有區彆。難道是墨汁的問題?她再次用檢測儀對前後頁的墨跡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後麵幾頁墨跡中的膠成分分解程度確實比前麵輕一些。

“難道是儲存時的位置問題?”蘇念推測,這本手冊在閣樓裡存放時,可能前麵幾頁靠近窗戶或者潮濕的牆壁,受到的潮氣侵蝕更嚴重,所以墨跡受損也更厲害。而後麵幾頁相對乾燥,所以儲存情況更好一些。

這個發現讓蘇念看到了一絲希望。既然後麵幾頁的墨跡受損較輕,說明隻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還是能夠修複的。她決定改變思路,不再一味地使用固色劑,而是先嘗試清理墨跡表麵的汙染物,再進行區域性修複。

她配製了一種溫和的清洗溶液,由蒸餾水、中性洗滌劑和少量過氧化氫組成,濃度非常低,既能去除墨跡表麵的汙漬,又不會損傷墨跡和紙張。她用極細的毛筆蘸取溶液,在墨跡模糊的地方輕輕點洗,然後用吸水紙迅速吸乾溶液。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每一個動作都要精準控製,不能讓溶液在紙頁上停留過長時間。

小林在一旁看著,忍不住讚歎道:“蘇老師,您的手真穩啊。”她剛才嘗試著模仿蘇唸的動作,結果剛一碰到紙頁,就差點把紙戳破。

蘇念笑了笑,沒有說話。她的手之所以穩,是十幾年如一日練出來的。剛開始學習修複時,她光是練習用鑷子夾紙屑就練了三個月,每天重複同樣的動作,直到能夠精準地夾起最細小的紙屑而不損傷它。

清洗工作進行了整整一天,當蘇唸完成最後一頁的清洗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修複室裡的燈光柔和地灑在紙頁上,蘇念驚喜地發現,經過清洗後,部分模糊的字跡竟然變得清晰了一些,墨跡的暈染範圍也似乎縮小了。

“有效果!”小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蘇念也感到一陣欣慰,但她並沒有掉以輕心。她知道,這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固色工作依然是難題。她看著清洗後的紙頁,思考著下一步的方案。既然傳統固色劑和現代納米固色劑都不適用,那能不能將兩者結合起來,或者尋找一種新的固色材料?

她想起了師父曾經提到過的一種古老的固色方法——蟲膠固色法。蟲膠是紫膠蟲分泌的樹脂,在古代被廣泛用於書畫、皮革等的保護。師父說過,蟲膠的粘性適中,透氣性好,對墨跡的固色效果不錯,但因為獲取難度大,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蘇念立刻上網查詢蟲膠的相關資訊,並聯係了幾家專門經營傳統修複材料的店鋪,終於找到了一家有售天然蟲膠的店鋪。她當天就下了訂單,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貨。

拿到蟲膠後,蘇念並沒有立刻使用,而是先進行了試驗。她找了一張與手冊材質相近的清末竹紙碎片,用同樣的鬆煙墨在上麵寫了幾個字,模擬手冊上的墨跡情況,然後將蟲膠用酒精溶解,稀釋成不同濃度的溶液,分彆塗抹在字跡上,觀察固色效果和對紙張的影響。

經過反複試驗,蘇念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濃度。她將蟲膠溶液稀釋到2,然後用細毛筆蘸取溶液,輕輕塗抹在手冊的墨跡上。這次,她沒有像之前那樣大麵積塗抹,而是針對每一個模糊的字跡進行區域性處理,確保蟲膠溶液隻作用在墨跡上,不會擴散到周圍的紙頁。

塗抹完成後,蘇念將手冊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自然乾燥。她站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看著紙頁,心中既緊張又期待。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紙頁上的蟲膠溶液慢慢乾燥,形成了一層薄薄的保護膜。

當紙頁完全乾燥後,蘇念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鏡觀察。奇跡發生了!原本模糊的字跡變得清晰了許多,墨跡的暈染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控製,而且紙頁表麵沒有出現發黏的情況,透氣性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墨跡的顏色沒有發生變化,依然保持著原本的深黑色。

“成功了!”蘇念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連日來的疲憊和焦慮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成就感。小林也興奮地湊過來,看著修複後的字跡,忍不住說道:“太神奇了!蘇老師,您太厲害了!”

蘇念微微一笑,心中卻清楚,這隻是修複工作的一部分。墨跡固色完成後,接下來還要進行紙張的修補和裝訂。手冊的不少紙頁都有破損和缺失,需要用補紙進行修補。蘇念選擇了與原紙材質相近的竹紙,將補紙裁剪成合適的形狀,然後用傳統的糨糊進行貼上。

糨糊也是蘇念自己製作的,用的是上等的糯米,經過淘洗、浸泡、蒸煮、研磨、過濾、發酵等多道工序,製作出的糨糊粘性適中,不易發黴,對紙張的損傷極小。她用細毛筆將糨糊均勻地塗抹在補紙的邊緣,然後小心翼翼地將補紙貼合在破損的紙頁上,用吸水紙按壓平整,去除多餘的糨糊和空氣。

這個過程同樣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每一張補紙的大小、形狀都要與破損處完全吻合,貼上的位置也要精準無誤,否則就會影響古籍的原貌。蘇念一張一張地修補著,不知不覺又過了兩天。

當最後一張補紙貼上完成後,蘇念開始進行裝訂工作。她選用了與原書線繩材質相近的棉線,按照傳統的線裝方法,將鬆散的紙頁重新裝訂起來。她先用錐子在書脊處紮出均勻的小孔,然後將棉線穿過小孔,熟練地打結、纏繞,動作流暢而嫻熟。

裝訂完成後,蘇念將手冊放在修複台上,仔細地檢查著每一個細節。封麵雖然依然有些褪色,但邊角已經被修剪整齊,書脊處的線繩排列整齊,牢固而美觀。內頁的墨跡清晰可辨,破損的地方被修補得天衣無縫,整本書看起來既恢複了原貌,又保留了歲月的痕跡,真正做到了“修舊如舊”。

“終於完成了。”蘇念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她拿起手冊,輕輕翻開,書頁間傳來輕微的“沙沙”聲,那是紙張和線繩摩擦的聲音,聽起來格外悅耳。手冊上的文字清晰可見,那些記載著清末文物保護方法的字跡,彷彿穿越了百年的時光,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

就在這時,修複室的門被推開了,基金會的館長和幾位專家走了進來。他們得知蘇唸完成了修複工作,特意過來檢視。

“蘇念,辛苦你了。”館長接過手冊,小心翼翼地翻開,當看到清晰的字跡時,臉上露出了驚喜的笑容,“太好了!字跡都能看清了,你真是立了大功!”

一位研究文物保護史的老專家也激動地說道:“這本手冊太重要了!上麵記載的一些修複技藝,我們隻在文獻中看到過記載,沒想到在這裡找到了詳細的記錄,這對我們研究清末的文物保護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蘇老師,你的修複技術真是太精湛了!”

蘇念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能讓這本珍貴的古籍重見天日,發揮它的曆史價值,我就很滿足了。”

看著眾人讚賞的目光,蘇念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她知道,古籍修複工作就像是與時間賽跑,每一本古籍都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和文化,而她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雙手,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延續。

雖然過程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每當看到一本破損的古籍在自己手中恢複原貌時,蘇念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她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古籍修複師就像是古籍的醫生,既要診斷它的‘病情’,又要對症下藥,讓它重新‘健康’起來。”

夕陽透過窗戶,灑在修複台上的手冊上,深藍色的封麵在夕陽的映照下,泛著柔和的光澤。蘇念輕輕撫摸著手冊的封麵,心中暗暗發誓要將這份跨越百年的文化傳承繼續下去,無論遇到多少難題,都不會停下腳步。

館長將手冊輕輕放在桌上,語氣鄭重:“接下來,我們會組織專家團隊對這本手冊進行係統整理和研究,把上麵的珍貴技藝數字化存檔,讓更多人瞭解清末的文物保護智慧。蘇念,後續的解讀工作,還需要你從修複角度提供專業支援。”

蘇念點頭應下:“沒問題,我會把修複過程中觀察到的紙張特性、墨跡配方等細節整理成報告,供專家們參考。”

老專家忽然指著手冊中一頁模糊的草圖問道:“蘇老師,這部分圖案邊緣還有些淡淡的暈染,是不是修複時特意保留的?”

蘇念湊近看了看,解釋道:“是的。這部分墨跡原本擴散得很嚴重,我在固色時特意控製了蟲膠溶液的用量,隻固定了核心圖案,保留了少量自然暈染的痕跡。一來是為了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不刻意掩蓋歲月留下的痕跡;二來這些暈染的形態,也能反映出當時的儲存環境和墨汁特性,對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老專家連連稱讚:“考慮得太周全了!古籍修複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你這份對曆史的敬畏之心,太難得了。”

小林在一旁聽得滿臉崇拜,忍不住問道:“蘇老師,您當初怎麼就想到用蟲膠固色法了呢?我查資料時發現,現在很少有人用這種方法了。”

蘇念笑了笑,目光落在窗外漸漸西沉的夕陽上:“其實也是誤打誤撞。之前試過多種方法都失敗後,我想起師父說過,古代修複師遇到難題時,總會回到最本質的材料和方法上。蟲膠作為傳統固色材料,透氣性和相容性都很好,隻是獲取不易。我當時想,既然現代材料不適用,或許古人的智慧能給出答案,沒想到真的成功了。”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也讓我明白,古籍修複不是墨守成規,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技術,而是要根據古籍的實際情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每一本古籍都是獨一無二的,修複方法也必須量身定製。”

館長感慨道:“說得好啊。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這種既辛苦又枯燥的工作,像你這樣堅守十五年的,真是不多見。”

蘇念搖搖頭:“不枯燥的。你看,這些古籍就像有生命的,它們在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修複它們的過程,就像是在和曆史對話,每一次成功修複,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正說著,蘇唸的手機響了,是老家的母親打來的。她接起電話,語氣瞬間柔和了許多:“媽,我這邊忙完了,是啊,那個難題解決了……放心吧,我會注意休息的。”

掛了電話,蘇念臉上還帶著淡淡的笑意。母親一直不太理解她為什麼要做這份“整天和舊書打交道”的工作,直到去年,母親來基金會參觀,看到那些修複前後的古籍對比,才終於明白她堅持的意義。

“蘇老師,您要不要先回家休息一下?您都快連軸轉一週了。”小林關切地說。

蘇念看了看錶,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修複室裡的燈光依舊明亮,桌上的工具已經被整理得整整齊齊,那本修複好的文物保護手冊,靜靜地躺在真絲絨布上,彷彿一位曆經滄桑的老者,終於卸下了滿身的疲憊。

“好,我先回去了。”蘇念脫下白大褂,疊整齊放在櫃子裡,“明天我會把修複報告整理出來,小林,你今天也辛苦了,早點下班吧。”

走出基金會大樓,晚風帶著一絲涼意,吹散了午後的燥熱。街道上燈火通明,車水馬龍,與修複室裡的靜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蘇念沿著人行道慢慢走著,腦海裡還在回想著手冊上的文字和草圖。那些記載著“桐油拌石灰修補石碑”“蜂蠟密封書畫”的古老技藝,讓她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她忽然想起,手冊的最後幾頁,還記載著一種“植物染料加固紙張”的方法,所用的植物在她老家的山上就有生長。或許,下次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為後續的修複工作積累更多經驗。

回到家,蘇念簡單洗漱了一下,並沒有立刻休息。她拿出筆記本,開始整理這次的修複心得。從紙張檢測資料到固色劑的濃度配比,從清洗的力度控製到修補的技巧細節,她都一一記錄下來。這些都是她十五年修複生涯的寶貴財富,也是留給後輩的經驗。

寫著寫著,蘇唸的眼皮開始打架。她合上筆記本,躺在床上,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夢裡,她彷彿看到了清末那位編寫手冊的官員,正伏案疾書,將自己的經驗和智慧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來;又看到了這本手冊在閣樓裡曆經百年風雨,默默等待著被發現、被修複的那一天。

第二天一早,蘇念精神飽滿地來到基金會。她剛走進修複室,就看到館長和幾位專家已經在等著她了。

“蘇念,這是我們初步整理的手冊內容摘要,你看看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地方。”館長遞給她一份列印好的檔案。

蘇念接過檔案,仔細翻閱起來。手冊裡記載的內容比她想象的還要豐富,不僅有文物修複的具體方法,還有對不同材質文物儲存環境的要求,甚至還有一些關於文物保護理唸的論述,比如“以保為主,以修為輔”“最小乾預,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等,這些理念與現代文物保護的原則不謀而合。

“太珍貴了!”蘇念忍不住感歎,“這裡麵提到的‘鬆煙墨加珍珠粉調配修複墨’的方法,我還從來沒有嘗試過,下次可以找機會試驗一下。”

老專家笑著說:“我們正想邀請你一起參與後續的實驗研究,把這些古老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說不定能為古籍修複帶來新的突破。”

蘇念欣然應允:“我非常樂意!能把這些失傳的技藝挖掘出來、傳承下去,是我的榮幸。”

接下來的日子裡,蘇念一邊整理修複報告,一邊參與手冊的解讀和研究工作。她和專家們一起,對手冊中記載的每一種方法進行考證和實驗,驗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手冊中記載的“植物染料加固法”確實能有效增強紙張的韌性,而且對環境友好,不會對古籍造成二次傷害。這個發現讓大家都興奮不已,決定將這種方法推廣應用到更多的古籍修複工作中。

與此同時,基金會也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古籍修複成果展,將包括這本文物保護手冊在內的修複成果向公眾展示。展覽當天,很多市民慕名而來,當他們看到這本曆經百年滄桑、在蘇念手中重獲新生的古籍時,都紛紛駐足讚歎。

有一位中學生好奇地問蘇念:“姐姐,修複一本書要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值得嗎?”

蘇念蹲下身,溫柔地看著他:“值得呀。你看,這本書裡記載的是我們祖先的智慧,若是沒人修複它,這些珍貴的知識就會永遠消失。就像我們現在讀的古詩詞、學的傳統文化,都是通過一本本古籍傳承下來的。修複古籍,就是在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中學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眼神裡充滿了敬佩。

蘇念知道,古籍修複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和傳承。她想起自己剛入行時,修複室裡隻有師父和她兩個人,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並加入這個行業,像小林這樣的實習生,雖然經驗還不夠豐富,但充滿了熱情和乾勁。

這天下午,蘇念正在修複室裡指導小林進行紙張纖維檢測,館長走了進來,臉上帶著笑容:“蘇念,好訊息!我們收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通知,這本清末文物保護手冊被列入了國家級珍貴古籍名錄,後續還會納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進行重點保護和研究。”

蘇念心中一陣激動,眼眶微微有些濕潤。這不僅是對這本手冊價值的認可,也是對她多年修複工作的肯定。

她走到修複台前,再次拿起那本深藍色封麵的手冊,輕輕翻開。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清晰的字跡上,彷彿為這些百年前的文字鍍上了一層金光。蘇唸的指尖拂過紙頁,感受到了紙張的溫潤和韌性,也感受到了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力量。

她知道,這本文物保護手冊的修複工作雖然已經完成,但它所承載的智慧和精神,以及古籍修複這項事業,還將繼續傳承下去。而她,會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用自己的雙手,守護更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穿越時光的長河,向未來訴說屬於過去的故事。

修複室裡,檀香依舊嫋嫋,陽光正好,那些沉睡的古籍,正等待著被喚醒,而蘇念和她的後輩們,也將在這條守護文化根脈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永不停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