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 第164章 專家的幫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第164章 專家的幫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專家的幫助

秋意漸濃,基金會的庭院裡落滿了金黃的銀杏葉,踩上去沙沙作響。蘇念坐在古籍修複室的窗前,指尖輕輕拂過那本殘破的線裝古籍,眉頭擰成了一個深深的川字。窗外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泛黃的紙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如同蒙著一層厚重的迷霧,任憑她嘗試了多種現代修複技法,始終無法讓其清晰顯現。

這本古籍是上個月從南方一座老宅中征集而來的,據考證成書於清代中期,記錄了當地民間工藝的傳承技法,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由於長期受潮、蟲蛀,書頁邊緣殘缺破損,部分字跡暈染模糊,尤其是中間幾頁關鍵內容,幾乎成了一片模糊的墨團。蘇念已經在這上麵耗費了近三週的時間,從除塵、脫酸到加固,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最核心的字跡還原問題,卻始終沒有進展。

“還是不行嗎?”沈亦臻的聲音從門口傳來,他手裡端著一杯溫熱的菊花茶,輕輕放在蘇念手邊的案幾上。

蘇念抬起頭,眼底帶著一絲疲憊,卻依舊難掩對古籍的珍視:“嗯,現代的數碼還原技術試過了,化學試劑也不敢輕易用,怕損傷原本就脆弱的紙纖維。這些字跡是用傳統鬆煙墨書寫的,受潮後墨色滲透,和紙張纖維緊緊粘在了一起,強行處理隻會讓情況更糟。”

她拿起放大鏡,對準其中一頁模糊的字跡:“你看這裡,原本應該是記載紡織技法的關鍵步驟,現在隻剩下斷斷續續的筆畫,根本無法辨認。如果不能把這些文字還原,這本古籍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沈亦臻順著放大鏡的方向看去,隻見泛黃的紙頁上,墨色如同被雨水衝刷過一般,暈開成一片片深淺不一的灰色,那些曾經工整的小楷,如今隻剩下模糊的輪廓。他沉默片刻,沉聲道:“我來想辦法。”

蘇念有些意外地看向他:“你有頭緒?”

“不算頭緒,但或許能找到人幫忙。”沈亦臻的目光落在古籍上,語氣篤定,“我想起一位退休的古籍修複專家,姓陳,名叫陳景行,以前是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部的主任,專攻明清古籍的修複,尤其擅長傳統修複技法。我父親當年做文物保護專案時,和他有過交情,或許他能有辦法。”

蘇唸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真的嗎?那太好了!隻是……陳老已經退休了,會不會不願意輕易出山?”

“古籍修複是他一輩子的心血,我想,他不會眼睜睜看著這麼有價值的文獻被埋沒。”沈亦臻拿出手機,翻找出一個塵封已久的號碼,“我先聯係試試,態度誠懇些,應該沒問題。”

他走到窗邊撥通了電話,語氣恭敬而懇切,將古籍的情況、基金會的初衷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一一說明。電話那頭沉默了許久,隨後傳來一個蒼老卻中氣十足的聲音,帶著一絲審慎,也藏著對古籍的關切。

掛了電話,沈亦臻轉過身,臉上帶著笑意:“成了。陳老說後天過來看看,他說‘真正的古籍修複,既要懂紙,也要懂墨,更要懂古人的心’,聽他的語氣,似乎對這本古籍很感興趣。”

蘇念長舒了一口氣,連日來的焦慮彷彿消散了大半。她小心翼翼地將古籍放進特製的錦盒裡,動作輕柔得像是在嗬護一件稀世珍寶:“太好了,有陳老指導,肯定能找到辦法。我這就把修複室再整理一下,準備好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不能讓陳老覺得我們不夠專業。”

接下來的兩天,蘇念幾乎泡在了修複室裡。她將修複台上的工具一一擦拭乾淨,從鑷子、毛筆到噴壺、宣紙,分門彆類擺放整齊;又按照沈亦臻提供的資訊,準備了傳統的楮皮紙、桑皮紙,還有研磨好的鬆煙墨、硃砂,甚至特意托人從鄉下買來最純正的糯米漿——這些都是傳統古籍修複可能用到的材料。她還把之前做的修複記錄整理成冊,詳細標注了每一步的操作和遇到的問題,方便陳老檢視。

沈亦臻也沒閒著,他親自開車去城郊的老街區,找到了陳老居住的四合院。提前打掃了客房,準備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又詳細規劃了從四合院到基金會的路線,確保陳老往返方便。他知道,像陳景行這樣的老專家,最看重的是誠意,細節上的周到遠比物質上的堆砌更能打動人。

約定的那天清晨,天剛矇矇亮,蘇念就已經守在了基金會門口。秋露微涼,她裹了件薄外套,目光不時望向路口,心裡既期待又緊張。沈亦臻陪著她,看她一副坐立不安的樣子,忍不住安慰道:“彆著急,陳老一向守時,應該快到了。”

話音剛落,一輛黑色的轎車緩緩駛來,停在了基金會門口。車門開啟,首先下來的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頭發花白卻梳得一絲不苟,穿著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裝,領口袖口平整乾淨,手裡提著一個古樸的木箱,眼神清亮,透著一股學者特有的嚴謹與溫和。

“您就是陳老吧?我是沈亦臻,專程來接您的。”沈亦臻快步上前,恭敬地伸出手。

陳景行握住他的手,輕輕點頭:“小沈,久仰了。你父親當年為文物保護做了不少實事,我還記得他。”他的目光轉向一旁的蘇念,臉上露出一絲溫和的笑意,“這位就是負責修複古籍的蘇小姐?”

“陳老您好,我是蘇念,非常感謝您能來指導我們。”蘇念連忙上前問好,語氣中滿是敬意。

“不用客氣,古籍是國家的瑰寶,能為它們儘一份力,是我的榮幸。”陳景行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讓人信服的力量。他提著木箱,跟著沈亦臻和蘇念走進基金會,目光不自覺地落在走廊兩側陳列的古籍複製品上,眼神中帶著審視與欣慰。

來到修複室,陳景行先是環顧了一圈,看到整齊擺放的工具和材料,眼底露出一絲讚許:“不錯,準備得很周全,看來你們是真正用心了。”

蘇念連忙將整理好的修複記錄遞過去:“陳老,這是我們之前的修複過程,您先看看,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字跡模糊,無法還原。”

陳景行接過記錄冊,戴上老花鏡,一頁一頁仔細翻看,時而點頭,時而皺眉。他看得很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偶爾會停下來問蘇念幾個關於操作步驟的問題,蘇念都一一詳細作答。

半個多小時後,陳景行放下記錄冊,看向蘇念:“你們的現代修複技法用得很規範,除塵、脫酸、加固這些步驟都沒什麼問題,看得出來你基本功很紮實。但問題也在這裡,現代技法講究的是‘修舊如舊’的外在形態,卻忽略了傳統紙張和墨色的特性。”

他示意蘇念把那本古籍拿出來,蘇念連忙從錦盒中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在鋪著宣紙的修複台上。陳景行伸出手指,輕輕拂過紙頁,動作輕柔得彷彿在撫摸嬰兒的肌膚。他閉上眼睛,似乎在感受紙張的質地,片刻後才睜開眼:“這是典型的清代楮皮紙,纖維粗疏,吸水性強,鬆煙墨入水即溶,當年的抄寫者應該是在潮濕的環境下書寫的,所以墨色才會滲透得這麼嚴重。”

他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著模糊的字跡,眉頭微蹙:“你們用數碼還原技術,是想通過光影對比突出字跡,但這種方法隻能還原表麵的痕跡,無法深入紙纖維內部;化學試劑更是碰不得,楮皮紙本身就脆弱,再經化學物質侵蝕,隻會加速老化。”

蘇念聽得十分認真,連忙拿出筆記本記錄:“那陳老,這種情況應該用什麼方法修複呢?”

陳景行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開啟了自己帶來的古樸木箱。木箱裡鋪著紅色的絨布,整齊擺放著各種小巧的工具:幾支不同型號的狼毫小楷筆、一把磨得鋥亮的牛角小刀、幾塊顏色深淺不一的天然礦石,還有一個小小的陶製硯台和一個裝著淡黃色液體的瓷瓶。

“古籍修複,說到底是與時間對話,與古人對話,既要尊重曆史,也要順應材料的本性。”陳景行拿出一塊赭石色的礦石,放在手中摩挲著,“對付這種墨色滲透的問題,現代技法行不通,得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染紙修複法’。”

“染紙修複法?”蘇念愣住了,她在專業書籍上看到過相關記載,但從未實際操作過,“我記得這種方法很古老,而且對技法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會對古籍造成二次損傷。”

“沒錯,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用了。”陳景行點點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但這種方法最適合修複這類因墨色滲透導致字跡模糊的古籍。它的原理不是強行剝離滲透的墨色,而是通過特定的染料,讓紙張本身的顏色發生細微變化,形成色差,從而讓原本模糊的字跡顯現出來。”

他將赭石色礦石放在硯台上,加入少量清水,用一塊小小的青石慢慢研磨起來。隨著研磨的動作,清水漸漸變成了淡淡的赭石色,散發出一股天然礦石的清香。

“這種染料是用天然赭石、硃砂、靛藍等礦石或植物製成的,無毒無害,不會損傷紙纖維。”陳景行一邊研磨,一邊講解,“不同的紙張、不同的墨色,需要搭配不同顏色、不同濃度的染料。像這本古籍,紙張是淡黃色,墨色是鬆煙黑,就適合用這種淡赭石色的染料,既能形成清晰的色差,又不會破壞古籍原本的風貌。”

蘇念聚精會神地看著,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她發現陳老研磨的動作十分講究,力度均勻,速度緩慢,磨出來的染料細膩無渣,如同上好的墨汁一般。

“染料磨好後,不能直接使用,還要進行調兌。”陳景行從瓷瓶中倒出少量淡黃色液體,加入染料中,輕輕攪拌均勻,“這是用糯米漿和茯苓汁調製的固色劑,既能讓染料更好地附著在紙頁上,又能起到加固紙纖維的作用。比例一定要掌握好,固色劑多了,紙頁會變硬發脆;少了,染料容易脫落,達不到修複效果。”

他用一支最細的狼毫筆蘸了一點調好的染料,在一張備用的楮皮紙上輕輕塗抹了一下,然後放在陽光下晾乾。片刻後,那張備用紙變成了淡淡的赭石色,質地依舊柔軟,沒有任何發硬的跡象。

“你看,這樣的濃度就剛好。”陳景行指著晾乾的備用紙,“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一步——染色。染色不能用刷子,隻能用這種細狼毫筆,順著紙纖維的方向,輕輕點染,不能來回塗抹,否則會損傷紙纖維,也會讓染料分佈不均。”

他示意蘇念把古籍翻到字跡最模糊的那一頁,然後拿起筆,蘸了適量的染料,手腕微微抬起,筆尖輕輕落在紙頁邊緣。蘇念屏住呼吸,看著陳老的動作:他的手指穩如磐石,筆尖在紙頁上輕輕移動,如同蝴蝶點水般輕柔,每一次點染都恰到好處,染料順著紙纖維慢慢擴散,卻始終沒有超出預想的範圍。

隨著染色的進行,原本模糊的字跡漸漸有了輪廓。那些滲透在紙纖維中的墨色,在淡赭石色的襯托下,慢慢顯現出深淺差異,原本暈染的墨團,漸漸分離出清晰的筆畫,雖然依舊有些淡,卻已經能夠辨認出大致的字形。

“太神奇了!”蘇念忍不住低撥出聲,眼中滿是驚歎。她研究了這麼久都沒能解決的問題,在陳老的筆下,竟然就這樣迎刃而解。

陳景行沒有停下手中的動作,一邊染色,一邊講解:“染色的時候,要時刻注意觀察字跡的顯現情況,染料的用量要根據字跡的模糊程度調整。字跡越模糊,染料可以稍多一點,但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

他染完半頁紙後,將筆遞給蘇念:“來,你試試。記住,手腕要穩,力度要輕,順著紙纖維的方向,慢慢點染。”

蘇念接過筆,手心微微有些出汗。她深吸一口氣,學著陳老的樣子,蘸了少量染料,小心翼翼地落在紙頁上。可剛一落筆,她就發現自己的手有些發抖,染料擴散的範圍比預想的要大,差點覆蓋住旁邊的字跡。

“彆急,沉下心來。”陳景行在一旁輕聲指導,“想象自己是在書寫,而不是染色,筆尖要像有眼睛一樣,準確控製染料的擴散。”

蘇念點點頭,閉上眼睛平複了一下心情。再次睜開眼時,她的目光變得專注而堅定。她屏住呼吸,手腕微微用力穩住,筆尖輕輕落下,這一次,染料的擴散範圍控製得好了很多。

可就在她準備繼續點染時,突然發現一處字跡旁邊有一個細小的破洞,如果染料滲進去,可能會影響周圍的文字。她頓時有些不知所措,停住了手中的動作。

“遇到破洞,要先用水筆將破洞周圍的紙纖維輕輕撫平,然後用極細的筆蘸取少量染料,沿著破洞邊緣點染,避開破洞本身。”陳景行手把手地指導她,“古籍修複就像醫生治病,要因地製宜,靈活應變,不能死守著一種方法。”

蘇念按照陳老的指導,小心翼翼地處理著破洞周圍的區域。雖然過程中還是有些生疏,偶爾會出現染料不均的情況,但在陳老的及時糾正下,漸漸找到了感覺。她越做越投入,完全沉浸在染色的過程中,窗外的喧囂、時間的流逝,似乎都與她無關,眼中隻剩下那漸漸清晰的字跡和手中的毛筆。

沈亦臻一直站在旁邊,沒有說話,隻是靜靜地看著。他看著陳景行耐心指導的樣子,看著蘇念專注投入的神情,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基金會能請到陳老這樣的專家,是莫大的幸運;而蘇念對古籍修複的這份熱愛與執著,更是基金會最寶貴的財富。

不知不覺間,半天時間過去了。蘇念已經成功染完了兩頁紙,原本模糊不清的字跡,如今已經能夠清晰辨認。她放下筆,看著自己的成果,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疲憊的眼底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陳老,您看,這樣可以嗎?”蘇念有些忐忑地問道。

陳景行拿起古籍,仔細檢查著染過的頁麵,不時點頭:“不錯,第一次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很難得了。你看這裡,筆畫的銜接處染得很自然,沒有出現明顯的色差;還有這個破洞周圍,處理得也很得當,沒有影響到旁邊的字跡。”

他指著其中一處:“就是這裡,染料稍微多了一點,導致字跡邊緣有些發暗,下次可以再減少一點用量。總體來說,進步很快,說明你很有悟性。”

得到陳老的肯定,蘇念更加有信心了:“謝謝陳老!我接下來會注意的。”

“染色之後,還有最後一步——固色晾乾。”陳景行說道,“不能直接放在陽光下暴曬,那樣會讓紙頁變形、發脆,要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自然晾乾,最好是用竹簾托著,保持紙頁的平整。晾乾後,再用軟毛刷輕輕掃去表麵多餘的染料粉末,字跡就會更加清晰。”

蘇念按照陳老的要求,將染好的書頁輕輕放在鋪著宣紙的竹簾上,然後搬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看著書頁在微風中慢慢舒展,那些漸漸清晰的文字彷彿在訴說著百年前的故事,蘇唸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接下來的幾天,陳景行一直留在基金會指導蘇念。他不僅教蘇念“染紙修複法”的技巧,還分享了很多古籍修複的經驗和心得。他告訴蘇念,古籍修複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耐心、細心和愛心,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生命,修複者的責任就是延長它的生命,讓它承載的曆史文化得以傳承。

他還從木箱裡拿出幾本自己珍藏的修複筆記,裡麵詳細記錄了他幾十年修複古籍的案例,包括不同朝代紙張的特性、各種破損情況的處理方法、傳統染料的製作工藝等,都是千金難買的寶貴經驗。蘇念如獲至寶,每天晚上都會熬夜研讀,結合自己的實際操作,不斷總結改進。

在陳老的指導下,蘇唸的技藝進步神速。她不僅熟練掌握了“染紙修複法”,還學會了根據不同的紙張和墨色調整染料的配方和濃度。遇到複雜的破損情況,她也能沉著應對,靈活運用學到的技巧。

五天後,當蘇念將最後一頁古籍染完、晾乾,小心翼翼地將所有書頁整理好,重新裝訂成冊時,整個修複室裡都彌漫著一種喜悅的氛圍。沈亦臻和陳景行站在一旁,看著蘇念手中這本煥然一新的古籍,眼中都露出了讚許的目光。

蘇念輕輕翻開古籍,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紙頁上,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文字,如今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工整的小楷,筆鋒遒勁,每一個字都清晰可辨,記載的民間工藝技法詳細而具體,從原料的選取、工具的製作到工藝流程,都描述得十分詳儘。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蘇唸的聲音帶著一絲哽咽,連日來的辛苦與焦慮,在這一刻都化作了滿滿的成就感。她小心翼翼地撫摸著紙頁,彷彿在撫摸一件稀世珍寶。

陳景行拿起古籍,仔細翻閱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修複得非常完美,不僅了文字的清晰,更守住了古籍原有的風骨。你看這紙頁的光澤、墨色的層次,沒有一絲刻意修複的痕跡,彷彿它從未經受過歲月的侵蝕,依舊是百年前剛抄寫完成時的模樣。”

他指尖停在其中一頁記載“雲錦暈染法”的文字上,眼神裡滿是感慨:“這種技法在清末就已近乎失傳,沒想到能在這本古籍裡見到完整記載。當年我修複過一本類似的工藝雜記,可惜關鍵步驟殘缺,如今總算能補上這處遺憾了。”

沈亦臻走上前,看著那些清晰可辨的文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陳老,多虧了您。如果不是您帶來的‘染紙修複法’,這本珍貴的古籍恐怕就要一直蒙塵了。”

“我不過是儘了綿薄之力。”陳景行擺擺手,目光轉向蘇念,語氣中帶著期許,“真正的功勞是蘇小姐的。古籍修複從來不是單方麵的傳授,更需要傳承人有足夠的耐心、敬畏心和悟性。你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熟練掌握‘染紙修複法’,還能靈活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這份天賦和努力,很難得。”

蘇念臉頰微紅,連忙說道:“都是您指導得好。如果不是您手把手教我調兌染料、控製筆力,還有那些珍貴的修複筆記,我根本不可能這麼快掌握要領。”

她想起這幾天的點點滴滴,陳老不僅教她技法,還會給她講古籍背後的故事。比如講到清代楮皮紙的製作工藝時,會說起當年在皖南山區考察時,見到老紙匠如何遵循古法,經泡、蒸、搗、抄等數十道工序造紙;講到鬆煙墨的特性時,又會提及古代文人對墨的講究,“鬆煙墨堅而黑,光而不浮”,所以書寫的字跡才能曆經百年仍有風骨。這些故事讓蘇念對古籍修複有了更深的理解——修複的不僅是紙頁和文字,更是背後承載的曆史與文化。

陳景行輕輕合上古籍,放在鋪著錦緞的案幾上,語氣鄭重:“這本古籍現在可以說是‘重獲新生’了。接下來你們可以做兩件事:一是儘快將文字整理歸檔,做成數字版本,方便研究和傳播;二是給古籍定製一個樟木書盒,樟木防蟲防潮,能更好地保護它。”

“我們已經聯係了專業的數字化團隊,等您確認修複完成,就可以開始工作了。”沈亦臻點頭說道,“樟木書盒也已經在定製了,選用的是上好的老樟木,按照古籍的尺寸專門打造。”

陳景行滿意地點點頭:“考慮得很周全。古籍修複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的。讓這些沉睡的文字重新說話,讓古老的技藝得以延續,這纔是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

說話間,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端來了剛泡好的茶,茶香嫋嫋,與修複室裡淡淡的墨香、礦石香交織在一起,格外清雅。陳景行抿了一口茶,看著窗外飄落的銀杏葉,忽然說道:“其實‘染紙修複法’還有一個不傳之秘,我本來打算帶到棺材裡去,但現在看到你,我覺得可以托付給你了。”

蘇念一愣,連忙坐直了身體,眼神中滿是鄭重:“陳老,您請說。”

陳景行從木箱裡拿出一個小小的錦囊,開啟後裡麵是一小撮淡綠色的粉末,散發著淡淡的草木清香。“這是‘醒墨草’的粉末,”他緩緩說道,“醒墨草是一種生長在深山老林裡的草本植物,每年隻有秋季霜降後才能采摘,曬乾研磨後,加入染料中,不僅能讓墨色更鮮明,還能起到防蟲、抗氧化的作用,讓修複後的字跡儲存更久。”

他將錦囊遞給蘇念,眼神誠懇:“以前這方子我隻傳給過一個徒弟,可惜他後來轉行做了彆的。現在你既然繼承了‘染紙修複法’,這個方子也該交給你。記住,醒墨草采摘不易,使用時一定要節儉,每一份天然的饋贈都值得珍惜。”

蘇念雙手接過錦囊,感覺手中的分量沉甸甸的。這不僅是一份配方,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與傳承。她鄭重地鞠躬:“陳老,謝謝您!我一定會好好珍藏,用心傳承,不辜負您的期望。”

“好,好。”陳景行連連點頭,眼中滿是欣慰,“看到你們年輕人這麼有乾勁、有擔當,我就放心了。古籍修複這條路很苦、很枯燥,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但每當看到一本本殘破的古籍在自己手中重獲新生,那種成就感,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沈亦臻看著眼前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陳老帶來的不僅是修複古籍的技法,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對工匠精神的堅守。這種精神,正是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所需要的。

當天下午,陳景行要告辭返回四合院。沈亦臻和蘇念執意要送他回去,陳老推辭不過,隻好應允。車子行駛在鋪滿銀杏葉的小路上,陳景行看著窗外的風景,忽然說道:“以後基金會如果再遇到古籍修複的難題,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我雖然退休了,但隻要身體允許,能為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儘一份力,我心裡高興。”

“您放心,以後肯定少不了要麻煩您。”蘇念笑著說道,“等這本古籍的數字化工作完成,我們一定第一時間給您送一份副本過去。”

“好,好。”陳景行笑著點頭,眼中滿是期待。

送到四合院門口,陳老下車前,忽然又想起了什麼,轉身對蘇念說道:“對了,下週在市博物館有一個古籍修複成果展,裡麵有不少明清時期的珍貴古籍和修複案例,你有空可以去看看,或許能學到一些新東西。”

“謝謝陳老提醒,我一定去!”蘇念連忙答應下來。

陳景行揮揮手,轉身走進了四合院。看著老人略顯佝僂卻依舊挺拔的背影,蘇念心中充滿了敬意。

回到基金會,蘇念迫不及待地將“醒墨草”的粉末小心翼翼地倒入一點染料中,按照陳老的囑咐調好比例,在一張備用的楮皮紙上試了試。果然,染色後的字跡比之前更加鮮明,墨色的層次感也更豐富,而且紙張摸起來依舊柔軟順滑,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

沈亦臻看著她專注的樣子,笑著說道:“現在滿意了?”

蘇念抬起頭,臉上滿是笑容:“嗯!太滿意了。真的多虧了你,能請到陳老這麼好的專家。”

“是你自己足夠優秀,才能得到陳老的認可和真傳。”沈亦臻看著她,眼神溫柔,“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

接下來的幾天,蘇念全身心投入到古籍文字的整理工作中。她一邊對照著修複好的古籍,一邊錄入文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閱資料或者給陳老打電話請教。陳老每次都耐心解答,還會補充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和工藝知識,讓蘇念對古籍的理解更加深刻。

數字化團隊也很快完成了古籍的掃描和數字化處理。當高清的數字版本呈現在電腦螢幕上時,那些清晰的文字、精美的版式,讓所有人都讚歎不已。蘇念將數字版本拷貝下來,專程送到了陳景行手中。

陳老看著電腦螢幕上的古籍影像,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做得很好,清晰度很高,完全還原了古籍的原貌。這樣一來,更多的人就能看到這些珍貴的工藝技法了。”

一週後,蘇念按照陳老的囑咐,去了市博物館的古籍修複成果展。展廳裡陳列著數十本修複後的古籍,從唐宋時期的孤本到明清時期的善本,每一本都散發著歲月的幽香。蘇念一邊看,一邊認真記錄,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現場的專家請教。

在一個展示“染紙修複法”的展台前,她意外地遇到了陳老。原來陳老也是受邀來參加成果展的嘉賓。兩人一起參觀,陳老一邊走,一邊給蘇念講解每本古籍的修複難點和技巧,讓蘇念受益匪淺。

“你看這本宋代的佛經,”陳老指著一本裝幀精美的古籍,“它的破損情況和我們上次修複的那本工藝雜記有些相似,都是墨色滲透導致字跡模糊。不過這本用的是‘硃砂染紙法’,硃砂不僅能形成色差,還能起到辟邪、防蟲的作用,是古代修複佛經常用的方法。”

蘇念仔細觀察著佛經的紙頁,果然看到紙張呈現出淡淡的朱紅色,上麵的字跡清晰鮮明,墨色與朱紅色相互映襯,彆有一番韻味。“原來‘染紙修複法’還有這麼多細分的技法。”她恍然大悟道。

“是啊,古籍修複博大精深,一輩子都學不完。”陳老笑著說道,“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古籍得以儲存,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蘇念點點頭,心中更加堅定了傳承古籍修複技藝的決心。她知道,這條路很長,但隻要有像陳老這樣的前輩指引,有沈亦臻這樣的夥伴支援,她就不會孤單,也不會退縮。

回到基金會,蘇念將在成果展上學到的知識整理成冊,結合陳老傳授的“染紙修複法”和“醒墨草”配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複筆記。她打算以後將這些知識分享給更多對古籍修複感興趣的人,讓這門古老的技藝能夠發揚光大。

而那本修複好的清代工藝古籍,經過數字化處理後,不僅被基金會收藏,還通過線上平台向公眾開放了部分內容。很多研究民間工藝的學者、愛好者都紛紛留言點讚,稱讚基金會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有位老藝人看到古籍中記載的“雲錦暈染法”後,特意聯係基金會,說要根據古籍中的記載,重新複原這項失傳已久的工藝。

蘇念看著這些留言和反饋,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她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基金會還會征集到更多珍貴的古籍,還會遇到更多的修複難題,但她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麵對。因為她知道,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沈亦臻的支援,有陳老的指導,還有無數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在背後默默支援。

秋意更濃,基金會的庭院裡,銀杏葉落得更厚了。蘇念坐在修複室的窗前,手中捧著那本修複好的古籍,陽光透過窗欞灑在紙頁上,那些清晰的文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她輕輕撫摸著紙頁,彷彿能感受到百年前抄寫者的溫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力量。

她知道,古籍修複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一份使命。她會帶著這份責任和使命,在古籍修複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讓更多沉睡的古籍重獲新生,讓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而陳老帶來的幫助,不僅修複了一本古籍,更在她心中種下了傳承的種子,這顆種子,終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