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乃翁,大唐中興了! > 第12章 郭府夜宴,初露崢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乃翁,大唐中興了! 第12章 郭府夜宴,初露崢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臘月的長安,年關將近,空氣中除了凜冽的寒意,更多了一絲節日的浮躁與喧囂。權貴之家,宴飲無度,彷彿要用這最後的奢靡,對抗那日益迫近、卻又無人願意正視的危機陰雲。

這一日,杜甫下值歸來,臉上帶著一絲罕見的振奮之色。他手中拿著一份泥金帖子,對正在房中習字的杜豐道:“豐兒,準備一下,今晚隨為父去赴個宴。”

“赴宴?”杜豐放下筆,有些訝異。以他們家如今的境況,能接到何種宴請?

杜甫將帖子遞給他,解釋道:“是郭府送來的。郭公諱子儀,如今雖暫居京中,但其威望素著。其子郭曦,與為父在廣文館有過數麵之緣,頗為投契。今日他府上設家宴,邀了幾位相熟的文士武將,也特意提到了你。”

郭子儀!杜豐心中劇震!這位在曆史上挽狂瀾於既倒、再造大唐的傳奇名將,此刻竟離自己如此之近!郭曦邀宴,還特意提到自己?是因為父親的關係,還是……自己那點“神童”之名,已然傳到了這等人物耳中?

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不僅能親眼見到這位中興名臣,更能接觸到長安城最頂層的權力圈子,哪怕隻是邊緣!

“孩兒明白了。”杜豐壓下心中的激動,沉穩應道。

傍晚,杜甫帶著杜豐,乘著租賃來的簡陋馬車,來到了位於長安城東北隅、靠近大明宮的郭府。府邸並不像想象中那般極儘奢華,反而透著一股武將之家的厚重與簡樸,門庭開闊,守衛森嚴而肅穆。

遞上名帖,自有管家引他們入內。穿過幾重院落,來到一處燈火通明的大廳。廳內已然坐了不少人,觥籌交錯,氣氛熱烈。主位之上,一位年約五旬、身材魁梧、麵色紅潤的老者,正與身旁一位氣質儒雅的中年文士談笑,雖未著戎裝,但顧盼之間,那股不怒自威、久居上位的沉穩氣度,令人心折。正是汾陽郡王郭子儀!而他身旁那位,杜豐依稀認出,似乎是時任左相的陳希烈。

郭曦見杜甫到來,連忙起身相迎,熱情地引他們到靠前的一席坐下。席間眾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緊隨杜甫身旁、舉止從容的杜豐身上。

“子美兄,這位便是令郎吧?果然氣度不凡!”郭曦笑著打量杜豐,語氣和善。

杜甫連忙謙遜幾句。郭子儀也注意到了杜豐,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虎目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化為溫和的笑意,舉杯對杜甫道:“杜拾遺詩名,老夫素有耳聞。今日一見,令郎亦是人中雛鳳,可喜可賀。”

能得到郭子儀親口讚譽,杜甫頓感受寵若驚,連忙起身回敬。

宴席繼續進行,絲竹悠揚,歌舞曼妙。席間眾人多是談論些風花雪月、朝野趣聞,偶爾也涉及邊塞軍情,但大多語焉不詳,或報喜不報憂。杜豐安靜地坐在父親身邊,小口吃著東西,耳朵卻豎得極高,不放過任何一絲有用的資訊。

他注意到,郭子儀雖在與眾人談笑,但眉宇間偶爾會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凝重。尤其是在有人提及範陽、平盧近況時,他的手指會無意識地在酒杯上輕輕敲擊。

酒過三巡,氣氛愈加熱烈。席間一位以辯才和詼諧著稱的清客,為了助興,提議行酒令,要求以“邊塞”為題,或詩或對,輸者罰酒。

幾輪下來,氣氛活躍。輪到一位年輕的將門子弟時,他顯然不善文墨,抓耳撓腮,麵紅耳赤,眼看就要受罰,場麵一時有些尷尬。

就在這時,杜豐忽然放下手中的筷子,用清越的童聲,從容吟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聲不大,卻如金石墜地,瞬間壓過了廳內的絲竹與談笑!

全場驟然一靜!

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這個年僅五歲的孩童身上!這首詩,蒼涼雄渾,意境高遠,將對曆史的回溯、對現實的憂思、對良將的渴求,融彙於短短二十八字之中!尤其是最後兩句,那股凜然不可犯的氣概,簡直不似出自孩童之口!

郭子儀原本半眯著的眼睛猛地睜開,精光四射,緊緊盯著杜豐!他身經百戰,鎮守邊關多年,對這詩中的意境感觸最深!這哪裡是詩?這分明是敲響在他心頭的警鐘!

那位左相陳希烈也撫須的手停在半空,眼中充滿了震驚與欣賞。

郭曦更是脫口讚道:“好!好一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詩氣魄,羞煞我等!”

杜甫亦是心潮澎湃,他沒想到兒子竟在如此場合,再次語出驚人!而且這首詩,比之上次的《人傑鬼雄》,更多了一份沉鬱頓挫的曆史厚重感,與對時局的深切關懷!

那險些受罰的將門子弟,更是向杜豐投來感激的目光。

“此詩……何名?”郭子儀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

杜豐起身,向郭子儀及眾位賓客躬身一禮,不卑不亢道:“小子杜豐,偶感而發,胡謅幾句,尚未有名,願請郭公賜教。”

他將命名的權利交給了郭子儀,既顯尊重,更顯智慧。

郭子儀深深地看著杜豐,彷彿要重新認識這個孩子。良久,他沉聲道:“詩以言誌,歌以詠懷。此詩關切邊塞,心係國朝,便叫《出塞》如何?”

“謝郭公賜名!”杜豐再次躬身。

經此一事,杜豐徹底成為了宴會的焦點。不斷有人向他問話,或考校經史,或探討詩文。杜豐皆從容應對,引經據典,見解獨到,時而稚語驚人,時而發人深省,其風采學識,徹底折服了在場眾人。連那位左相陳希烈,也忍不住與他就《左傳》中的一段公案討論了幾句,對其見解讚歎不已。

郭子儀雖未再多言,但目光時常落在杜豐身上,那眼神中,除了欣賞,更多了一份深沉的思索。

宴會尾聲,賓客漸散。郭子儀特意將杜甫父子留到最後。

“杜拾遺,”郭子儀看著杜甫,語氣鄭重,“令郎……非常人也。好生栽培,假以時日,必為國之棟梁。”

能得到郭子儀如此評價,杜甫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隻能連聲道:“郭公謬讚,小子頑劣,當不起,當不起。”

郭子儀又看向杜豐,目光溫和卻銳利:“杜家小子,你可知,方纔那首《出塞》,唱出了多少邊關將士的心聲?”

杜豐迎著他的目光,坦然道:“小子不知。小子隻知,讀史觀今,心有所感。郭公鎮守邊陲,保境安民,方是真正不讓胡馬度陰山的‘飛將’。小子欽佩不已。”

這話既回答了問題,又不著痕跡地讚譽了郭子儀,更是點明瞭自己詩作的現實指向。

郭子儀聞言,先是愕然,隨即發出一陣爽朗的大笑,聲震屋瓦:“好!好個心有所感!好個保境安民的‘飛將’!杜拾遺,你生了個好兒子啊!”

他拍了拍杜豐的肩膀,力道不輕:“小子,有空常來府上走動,陪老夫說說話。”

這便是極大的認可和親近之意了!

離開郭府,坐在回程的馬車上,寒風撲麵,杜甫卻覺得渾身火熱。他看著身邊依舊沉靜的兒子,心中百感交集。今夜之後,杜豐之名,必將隨著那首《出塞》和郭子儀的讚譽,真正進入長安頂級權貴的視野。

而杜豐,則望著車窗外流轉的長安燈火,默默回味著今夜的一切。郭子儀的沉穩,陳希烈的儒雅,郭曦的豪爽,還有那些或明或暗、交織在宴席間的權力與資訊……這一切,都讓他對這座帝都,有了更深的認知。

“龍城飛將……”他低聲咀嚼著這四個字。他知道,郭子儀就是那個能在未來力挽狂瀾的“飛將”。而自己,要做的不僅僅是為他唱讚歌,更是要設法,讓他能更早、更好地施展抱負,避免那“萬裡長征人未還”的慘劇。

馬車駛入宣陽坊的黑暗,將身後的繁華與喧囂隔絕。但杜豐知道,他今夜邁出的這一步,已在這潭深水中,投下了一塊足夠分量的石頭。

波瀾,已起。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