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18章 江南菌潮
-
大康四十九年端午,太湖水麵漂著厚密的藍綠色浮沫,船槳劃過竟帶起熒光,如同碾碎了滿天星子。吳縣菌農老周蹲在菌棚前,抓起一把腐爛的秀珍菇,菌絲體上纏著黏滑的藻絲,湊近聞竟有鐵鏽味
——
與三天前在無錫收到的慎思堂密信描述一模一樣。
總社收到的水樣在顯微鏡下呈現詭異景象:藍藻細胞被銀色孢子包裹,如同穿了件金屬鎧甲,而本該雪白的平菇菌絲正成片溶解。\\\"溶氧孢子的呼吸鏈比普通株長三倍,\\\"
王遠用吸管提取表層浮沫,檢測鏡顯示溶氧量已降至
2g\\/l,\\\"它們在水體裡開了個氧氣黑洞。\\\"
虎娃翻著《農政全書》突然停在
\\\"種菱法\\\":\\\"徐光啟說
'
菱與藻爭水,勝者得肥
',\\\"
他指著太湖地形圖,\\\"把菱角的抗逆基因嫁接到平菇上如何?\\\"
林羽望著泛藍的湖水,想起在嶺南用過的共生理念:\\\"讓菌絲體既分解藻毒素,又能釋放氧氣。\\\"
育苗池裡,王遠的牛角針在菱角幼芽與平菇菌絲間遊走,蟬蛻粉溶液中的基因載體正將抗逆基因導入真菌細胞。\\\"看菌絲體的變化,\\\"
他指著逐漸變綠的菌柄,\\\"開始合成菱角的多酚氧化酶了。\\\"
虎娃則在池邊搭建木架,按《天工開物》\\\"種芡法\\\"
鋪設竹籬,為菱角菌提供攀附基質。
當首批菱角菌接入太湖淺灘,奇蹟在三天後發生:纏繞的藻絲開始變黃,水麵浮沫出現肉眼可見的裂縫。老周潛入水中檢視,發現菌絲體表麵附著的酶製劑正像剪刀般剪斷藍藻的偽空泡,釋放出的氧氣泡順著菌柄上升,在湖麵形成細密的漣漪。
陽澄湖畔的造船廠,虎娃指揮匠人拆解舊罱泥船,將竹編的泥鬥換成青銅唧筒,筒壁刻著《河工圖》暗紋。\\\"罱泥船本就是活的水利工具,\\\"
他敲了敲新安裝的蟬蛻粉濾網,\\\"現在加上菌絲過濾層,淤泥裡的孢子過不來,養分卻能留下。\\\"
試航當日,船頭的山雀雕像突然
\\\"吐\\\"
出銀白水霧
——
那是唧筒正在噴灑菱角菌孢子液。老漁民李阿公盯著被吸入船底的藍藻,發現它們在濾網前就已解體:\\\"這哪兒是罱泥,分明是給太湖刮骨療毒!\\\"
端午龍舟賽的鼓點震碎了湖麵的晨霧,十六艘裝飾一新的
\\\"菌神龍舟\\\"
駛入賽道。每艘船頭都立著三米高的龍王雕像,龍嘴處暗藏唧筒噴頭,隨著鼓點節奏噴出菱角菌孢子液,在陽光下形成七彩水幕。
\\\"看!龍王在吐寶露!\\\"
虎娃穿著繡滿菱角紋的號衣,站在首艘龍舟上,\\\"菌神治水,藻類退散!\\\"
當龍舟劃過菌潮最嚴重的水域,原本粘稠的藍藻竟像遇見天敵般退避,露出底下清澈的湖水。
三個月後,被清理的湖底淤泥經蟬蛻粉過濾,成了桑田的上等肥料。老周的菌棚裡,菱角菌長勢喜人,菌蓋邊緣竟天然形成菱角狀凸起,掰開後可見細密的氧氣通道。\\\"這些菌絲體,\\\"
王遠在顯微鏡下觀察,\\\"每立方厘米能釋放
05g
氧氣,比水草還高效。\\\"
更妙的是漁民的轉變,李阿公自發組織
\\\"太湖菌衛隊\\\",駕駛改裝的罱泥船在各港汊巡邏。他們發明的
\\\"看水色\\\"
口訣
——\\\"藍藻泛金菌絲白,唧筒一抽百病消\\\",隨著漁歌傳遍江南。
深秋的總社實驗室,王遠在藍藻殘骸中發現異常:部分溶氧孢子的細胞壁出現鋸齒狀突起,與在敦煌壁畫中見過的記憶乾擾孢子有相似的基因片段。\\\"他們在做跨物種基因融合,\\\"
他對著門禁卡低語,卡麵的熒光首次在太湖流域形成警示光圈,\\\"下一個目標,可能是長江的大通河口水域。\\\"
虎娃則在清理船的淤泥裡培育出
\\\"桑菌共生種\\\",菌絲體分泌的氨基酸能促進桑葉生長。當首批菌肥桑田迎來豐收,蠶娘們發現,吃了菌肥桑葉的蠶寶寶,結出的繭子竟帶著淡淡的菱角清香
——
這意外的生態紅利,讓
\\\"菌藻共治\\\"
有了更溫暖的註腳。
冬至前夜,老周在水巷裡發現了漂浮的油紙包,裡麵裝著染成藍色的菌絲體,中央繡著慎思堂的井字紋。王遠檢測發現,這些菌絲體攜帶新型溶氧基因,能在低氧環境下快速分裂。\\\"他們在模仿我們的菱角菌,\\\"
他望著窗外的結冰湖麵,\\\"但他們不知道,江南的水巷裡,每一塊青磚縫裡,都藏著能分解他們陰謀的,菱角菌的,基因碎片。\\\"
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在太湖上,清理船又開始了新一天的作業。船頭的山雀雕像在波光中閃爍,湖底的菱角菌菌絲正隨著水流舒展,將這片曾經被藍藻籠罩的水域,改寫成,耕者與水共生的,充滿氧氣與希望的,江南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