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都市 >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 第13章 工坊規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3章 工坊規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展銷會結束後的第七日,林羽站在廢棄的祠堂前,仰頭望著斑駁的匾額。\\\"神農祠\\\"

三個金字已剝落大半,門前的石香爐裂成三瓣,被野蒿掩住半形,唯有殿內的神農氏雕像仍端坐著,左手握穀穗,右手執耒耜,衣紋間落滿塵埃。

\\\"這祠堂十年冇香火了。\\\"

張大叔蹲在台階上,旱菸杆敲著青石板,\\\"趙大爺說,前年暴雨衝了祠堂的鴟吻,是土地神示警\\\"

林羽摸了摸石像的基座,發現下麵埋著半截斷碑,刻著

\\\"大康三十年勸農碑\\\"

字樣:\\\"張叔,這祠堂本就是官家所建,當年是為表彰墾荒功臣。\\\"

他轉身指向遠處的梯田,\\\"咱們改建為加工坊,正是讓神農氏的穀穗養活更多百姓,算哪門子破風水?\\\"

戌初刻,祠堂內的油燈準時亮起。二十三戶村民圍坐在草蓆上,趙大爺的咳嗽聲混著夜露的潮氣:\\\"老輩人說,動祠堂的磚,要遭地雷擊頂\\\"

\\\"趙大爺,您還記得去年旱魃嗎?\\\"

林羽展開桑皮紙繪製的工坊規劃圖,\\\"那時咱們在祠堂前擺水罐接霧水,土地神不也冇怪罪?\\\"

他指著圖上的神像位置,\\\"工坊建成後,神像前仍留三尺祭台,每月初一十五,咱們用新出的蜜餞供奉

——

比讓神像在破廟裡喝西北風強吧?\\\"

周嬸適時舉起陶罐:\\\"我今早供了兩塊山楂蜜餞在神像前,晌午就見鬆鼠來叼,這要是土地神怪罪,早該打雷了。\\\"

她的話惹得幾個婦人偷笑,氣氛頓時鬆快些。

林羽趁熱打鐵,展開竹製模型:\\\"看,這是原料儲存區,離地三尺架木台,防潮防蟲;中間是加工區,按流程分洗果、去核、熬煮、晾曬四部分;最裡間是包裝區,婦女們坐在窗前,陽光足,看得清陶瓶上的麥穗紋。\\\"

他看向蹲在角落的張虎,\\\"器械組就設在東廂房,專門改良竹製工具,張虎任組長。\\\"

\\\"我能在神像前打製銅模嗎?\\\"

張虎摸著腰間的鑿子,\\\"就刻咱們的麥穗紋\\\"

趙大爺突然盯著模型的祭台部分:\\\"祭台要鋪青磚,磚縫裡得嵌五穀雜糧

——

這是老規矩。\\\"

\\\"依您老的。\\\"

林羽立刻應下,\\\"祭台兩側再立兩塊碑,一塊刻咱農社的《誠信商規》,一塊刻曆代勸農文,讓神農氏瞧瞧咱們冇丟了老祖宗的本。\\\"

會議結束時,趙大爺主動抱起裂香爐:\\\"明日我帶孫子去鎮上學堂,討些石灰來補牆。\\\"

張大叔拍著膝蓋起身:\\\"我去後山砍些鬆木,給儲存區搭架子。\\\"

就連一貫多嘴的李二也湊過來:\\\"我識字,能幫著在儲存區的竹筐上貼標簽。\\\"

三日後,改建工程正式啟動。林羽帶著張虎清理神像時,發現神台抽屜裡藏著半卷《神農百草經》殘頁,雖已蟲蛀,卻正好用來裝飾祭台。他們用新燒的青磚鋪地,按趙大爺的要求,在磚縫裡埋下粟、麥、豆、麻、稻五種種子

——

這是古代

\\\"五穀祭\\\"

的傳統,寓意

\\\"倉廩實而知禮節\\\"。

\\\"林農正,這梁柱要加固。\\\"

鎮上的木匠王師傅敲著腐壞的木梁,\\\"得用後山的柏木,耐潮又防蟲。\\\"

\\\"按您說的辦。\\\"

林羽遞過陳縣令批的木材采伐令,\\\"不過梁柱上的彩繪彆刮掉,那是太祖皇帝時期的勸農圖,正好讓大夥乾活時瞧瞧前人的辛苦。\\\"

晌午歇工時,村民們圍坐在神像前喝麥粥。張虎突然指著梁柱上的彩繪驚呼:\\\"哥,這畫裡的人在用水車灌溉,跟咱的滴灌竹筒一個道理!\\\"

林羽抬頭,見斑駁的彩繪上,古人正用竹筒連接山泉,引至梯田

——

原來百年前的墾荒者,早已懂得因地製宜。他忽然輕笑,對身邊的趙大爺道:\\\"您看,土地神早就默許了,不然怎會讓老祖宗留下這樣的畫?\\\"

老人望著梁柱,渾濁的眼睛突然亮起來:\\\"敢情咱們現在做的,是接著老輩人的路在走?\\\"

\\\"正是。\\\"

林羽指向門外正在搭建的晾曬架,竹架上掛著新收的山桃,\\\"從前他們用竹筒引水,如今咱們用竹筒做蜜餞,變的是法子,不變的是讓土地長出金穗的心思。\\\"

是夜,林羽在竹簡上記錄工坊分工:

原料組:張大叔牽頭,負責野果采摘、篩選,每日記錄蟲蛀果比例;

加工組:周嬸任組長,分洗果、去核、熬煮三班,熬煮班需嚴格記錄火候時辰;

包裝組:婦女為主,按

\\\"麥穗紋朝向一致蠟封厚度三指

\\\"

等標準封裝;

器械組:張虎帶領,改良竹製夾鉗、銅模印具,每月提交工具改良報告。

筆尖劃過

\\\"祭台值守人\\\"

時,他特意留了趙大爺的名字。窗外,祠堂的飛簷上,新換的鴟吻在月光下投下影子,像隻展翅的麥穗,護著殿內正在甦醒的生機。

當第一錘敲打梁柱的聲音在黎明響起,神農氏雕像的基座上,不知誰擺了塊新烤的麥餅,餅上用蜜餞擺成麥穗形狀。林羽知道,改建的不止是破舊的祠堂,更是村民們對土地與手藝的信仰

——

當傳統與革新在神農氏的目光下握手言和,牛角村的加工坊,終將成為古老土地上綻放的新穗,既承接著千年的農耕文明,又孕育著屬於這個時代的豐饒希望。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